中国古建名亭赏析
亭,是最能代表中国传统古建的建筑形式,没有之一。其分布广泛、造型轻巧、选材不拘、布设灵活、组合多样、立面玲珑多姿,尤其是屋顶形式,几近囊括了我国传统古建屋顶形制的所有类型,是为中国古典建筑匠意的浓缩版精华。亭遍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点缀于湖光山水之中,不论身处何处皆能与周边风光景致浑然一体,令空间环境妩媚,为自然山川增色。
中国古建名亭
亭与景的交融
醉美之古亭
其或居山岗,或隐幽谷,或临绝壁,或跨长虹,或现于江河湖海的碧波惊涛之间,更多则构建于宫殿、坛庙、寺观、宅邸、园林之中。高处筑亭可纵览全景,临水建亭而倒影成画,林深造亭则平添情趣,正如唐白居易《冷泉亭记》所咏:“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源于此,成就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挽联题对点景绝佳之地,正所谓“山以人名,亭以文名”。
01 亭的历史演变极简概要
中国汉字“亭”的最早出现,考古证据显示大致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至于先秦以前的商周时期这一建筑形制已无从考证。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之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所以早期具有一定的军事实用价值。
“亭”字的由来、古代撰写样式及释义
至秦汉时期已普及,这一形制已扩展至各地,此时有“邮亭”、“驿亭”、“亭舍”等各类称谓,成为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汉代班固著《汉书 · 百官公卿表》所载:“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皆秦制也”,汉高祖刘邦即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并监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汉时封赏功臣亦有“亭候”之爵位。可见作为实物建筑,秦汉时期的亭形制一般较为高大,其内设施齐全,可供过路的旅客停宿,可惜罕有出土文物或遗留碑刻图片佐证,无从展示。
秦汉时期的亭,左上碑刻影拓图,从字面推敲其形制高大设施齐全,可惜未找到出土模型或复原效果图,无法展现
至魏晋南北朝,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大量出现,亭从实用性到观赏性完成了华丽的蜕变。最著名的例子便是会稽山的阴兰亭,东晋王羲之的一篇《兰亭序》,使这兰亭于天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至隋唐,亭便成为园林构建不可或缺的点景之物,如唐杜宝撰《大业杂记》所载隋炀帝榆林行宫西苑的“逍遥亭”,更是“四面合成,结构之丽,冠于今古”。又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提到的长安城大明宫太液池亭,“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兰亭,浙江绍兴,左下为鹅池三角碑亭,右下为存有康熙乾隆手书石碑的御碑亭
宋徽宗与艮岳手绘图,奇石叠嶂,寓情于景,是宋代园林艺术的巅峰,可惜已不复存在
至宋代,亭的构建理念可谓是脱胎换骨,从《宋史 · 地理志》可窥一斑:宋徽宗在汴京构建艮岳这一宋代著名宫苑中有云,“叠石为山, 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可见此时已将把诗情画意移植入园林,将亭与人工山池结合,以典型、概括的山水创作为主题,在中国园林建筑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开创性转折。
唐大明宫太液池与太液亭效果图
亭发展至明清时期,已十分考究。其形式极尽变化,尤其是平面组合、屋顶样式手法处理丰富多样;注重对环境的配置要求,并强调与周边建筑的协调关系,通过环境的烘托寓情于物,移情入境,追求亭与人、亭与自然情景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清为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巅峰时期,不论从技术或艺术方面都达到了纯熟而又至臻完善的境界,甚至上升到了理论、规范指导的阶段,例如明清的《园治》、《营造法源》、《工段营造录》等都有对亭的论述篇章。
02 亭的形态
常见的单檐方、圆、六角、八角亭等形态
【平面形态】:亭的平面形态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建筑平面形式的缩小版集锦。其常见有正方、圆形、六角、八角、十字形等;特殊平面形式有长方、三角、五角、九角等,此外还有少数变异的几何形,如扁六角、扁八角、圭角、扇面、梅花、海棠形等;另外在较大的空间环境中,还常常运用两种以上的几何形态组合以增加体量,例如方胜、双环、三叉形等;在某些特殊的环境下,还会采用一些不规则的平面形式,例如半亭、缺角等形态。
沧浪亭,江苏苏州
钓鱼台,江苏扬州瘦西湖
见春亭,北京北海团城
沉香亭,陕西西安
放鹤亭,浙江杭州
沧浪亭,江苏苏州
风波亭,浙江杭州
齐山翠微亭,安徽池州
香山翠微亭,北京
亭的平面形式多随地形、环境以及功能要求的不同而灵活运用,如拙政园中部的雪香云蔚亭建于人工土山上,因山形扁平,故采取长方形平面;而该园西部的扇面亭,因位于池岸向外凸起处,故采用扇形平面,既融合了环境,又取得了更开阔的视野。
单檐特殊平面亭的形态
雪香云蔚亭,苏州拙政园,长方形平面
鹅池碑亭,兰亭的一部分,三角亭
扇面亭,北京天坛
水流云在亭,承德避暑山庄,四面卷棚歇山抱厦
一真亭,陕西西安大清真寺,六角与两翼的平面组合
掬月亭,浙江杭州,长方形平面
白鹤亭,上海南翔古琦园,五角亭
更衣亭,苏州天平山,扁六角形
贵州镇远青龙洞三角亭
海棠亭,苏州环秀山庄,平面状如海棠
开网亭,杭州西湖小瀛洲三角亭
流觞亭,紧邻兰亭碑亭,长方形平面
山西太原纯阳宫九角亭
又如一些面积不大的庭院,因为尺寸的限制,空间的窄小,有许多角落不利于处理。此时若设置与墙结合的半亭,并与游廊相连,既可以填补空白,又能将原本阴暗的角隅变得乐趣横生,这便是半亭的由来。这在江南的苏州园林中颇为多见,例如著名的网师园冷泉亭、拙政园别有洞天亭等,皆为半亭,充分展现了苏州园林“咫尺之内造乾坤”的特点。
半亭的形态
园林构建中的半亭形态
苏州网师园冷泉亭,半亭
苏州拙政园别有洞天半亭
湖州莲花庄内公园内的半亭
宁波天一阁的半亭
又如古典中常见的亭与廊的组合,形成亭廊。亭与廊有着相似的空间通透性,组合在一起让亭的形象更加饱满,甚至一些园林基本就是由亭廊的组合串连而成,亭廊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空间的层次感与游览性。最著名的便是颐和园的长廊,典型的亭与廊的结合运用。
颐和园内长廊,亭与廊的经典组合
承德避暑山庄的亭廊组合
北海静心斋的亭与廊组合
百坡亭,四川眉州苏三祠,亭廊布局
【屋顶形态】:亭的屋顶形式可谓是中国古典建筑屋顶形制的荟萃,我们常见最多的是各种攒尖顶:方攒尖、圆攒尖、六角攒尖、八角攒尖等;另有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悬山顶、十字脊,亦有少量用盔顶的,在四角攒尖顶的上部做成层层叠起的盔顶,但多以攒尖顶为主。
历下亭,山东济南大明湖,攒尖顶
廓如亭,北京颐和园,攒尖顶
廓如亭
清漪亭,扬州个园,攒尖顶
塔影亭,苏州拙政园,攒尖顶
问泉亭,江苏苏州虎丘
夕月亭,北京月坛公园
枕峦亭,北海静心斋
北京历代帝王庙碑亭,明清最常见的重檐歇山样式碑亭
安徽歙县唐模水口亭,多层歇山顶
曲阜孔庙杏坛方亭,重檐歇山顶
风雨同舟亭,北京陶然亭公园内,歇山顶三重檐,虽为现代构建,但整体效果出奇的惊艳
真趣亭,江苏苏州狮子林,卷棚歇山顶
云梦亭,湖南岳阳君山岛,重檐盔顶结构
【整体立面形态】:从屋顶延伸到亭的立面形态,那就更丰富了。有单檐、重檐,甚至还有多层,另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屋顶形式,如组合形式的勾连搭、抱厦、多重檐屋顶等。多层的亭,一般以楼阁的形制出现,那为什么还称之为亭?答案是没有因为所以,古人的个别习惯称谓,与后世“楼”、“阁”混称有类似的地方,咬文嚼字毫无意义。
故宫万春亭,上圆下方,平面十字形四出抱厦
故宫千秋亭,结构同万春亭
北海五龙亭之龙泽亭,上圆下方
龙泽亭,山西晋中王家大院红门堡,上圆下方
立面的单向组合:圆形和正多边形平面的亭,屋顶多为攒尖顶,而扇面形和长方形平面的亭,多做歇山顶,也有做庑殿、硬山和平屋顶形式的,梅花形和海棠形平面的亭则相对比较少,这就是亭的单向组合。
重檐亭形态
北京中山公园兰亭,八角重檐
湖南岳阳楼仙梅亭,六角重檐
故宫乾隆花园碧螺亭,双圆重檐
江西湖口石钟山谕亭,重檐,上檐四角下檐八角
山东泰山碧霞祠香亭,四角重檐
四川成都青羊宫八卦亭,八角重檐
知春亭,北京颐和园,四角重檐
颐和园内桥亭,左上豳风桥,左下练桥,右上镜桥,右下柳桥
立面的竖向组合:从层数来看,有单层、两层、三层等;从立面上看,有单檐、重檐、三重檐和多层重檐。这类亭,一般上下平面结构一致,有时底层采用八角形平面,上层就做成正方形;下层檐是六角或多角,上层檐就圆攒尖的组合形式。
重檐及多重檐亭形态
多层亭形态,多以楼阁的形制呈现
琵琶亭,江西九江,重檐多层
万春亭,北京景山公园,罕见的三重檐巨型楼阁式建筑
安徽太平太宇亭,三层楼阁式
安徽歙县许村大观亭,三层楼阁式
湖北襄樊古隆中抱膝亭,三层楼阁式
棠口八角亭,福建屏南,三层楼阁式
扬州四望亭,三层楼阁式
立面的复合组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两个相同造型的亭的组合,如方胜亭、双环亭、双六边形亭等等;另一种是一个主体和若干个附体的组合,十字形平面的亭就是这一类中最具代表形的一种。
相同样式的组合亭
复合组合亭
双环亭,北京天坛,相同样式的组合
合江亭,四川成都九眼桥,相同样式的组合
方胜亭,北京天坛,相同样式的叠加组合
故宫乾隆花园禊赏亭,平面相交组合
亭组的复合组合:把若干座亭按照一定的构图需要组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建筑群体,有时效果会出奇的惊艳,例如扬州瘦西湖五亭桥上的五亭。
五亭,江苏扬州五亭桥
五亭组合,构图精巧,错落有致
北海五龙亭,亭组组合
承德避暑山庄亭(榭)的组合布局
仅从屋顶形态和平立面组合方式来讲,亭这一建筑形式是为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集成,古建殿堂楼阁中的屋顶及平立面组合样式,基本都能从亭的形式中找到。
03 古建四大名亭解读
四大名亭
说到亭,怎又可能绕过这如雷贯耳、闻名天下、底蕴十足的四大名亭。它们之所以能享誉经久,长盛不衰,不仅在于建筑与环境的交融,更在于历代文人墨客对其不惜赞美之句、不吝华丽辞藻的烘托与渲染,正印证了上文那句“山以人名,亭以文名”。
【醉翁亭】:著名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醉翁”的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时一篇感怀时世、寄情山水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成就了醉翁亭“天下第一亭”的美誉。其始建于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时年欧阳太守的知音--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为方便欧阳修于此处游览而修建此亭。
四大名亭之醉翁亭,安徽滁州
醉翁亭多角度一览
其建筑平面为方形,传统歇山顶,吻兽伏脊,亭角曲线优美柔和,形如鸟翼伸展。建筑小巧雅致,占地不过千平,然而现如今的醉翁亭不再是一座孤单的凉亭,而是形成四面环山的九院七亭式院落。其整体布局错落有致,曲折幽深,加之依山傍水,青山如画,碧水潺流,极富诗情画意。
醉翁亭及周边建筑群
醉翁亭记全文,文徵明(明代)
然而在清代咸丰年间,醉翁庭院一片残垣断壁。直至光绪七年,时任全椒观察使的薛时雨主持重修,才使醉翁亭恢复了原样。可见名人名篇对于建筑的影响力,数百年来虽然多次遭劫,但终不为人所忘,其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意山水,与民同乐,乐中有苦,寓情于文,流芳百世。
【陶然亭】:建于清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时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其在慈悲庵西部构筑了一座小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这位工部郎中其本意是在监工住所建一凉亭,平日于亭内品茶吟诗打发时光,不成想使其留名青史,更是成就了四大名亭之一的美誉。
四大名亭之陶然亭,北京
单从建筑立面造型来看,就一普通灰瓦卷棚顶屋子,搁在一众古典园林建筑中平淡无奇得令人惊讶,同时与常见的亭的样式似乎并不沾边。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占地仅约90平;亭上有苏式彩绘,屋内梁栋饰有山水花鸟彩画。亭内随处可见的石刻、楹联题对彰显了此亭不凡的人文底蕴,显然在清代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被都中士大夫比之“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禊之地”,更被全国各地来京文人视为必游之胜地。
陶然亭近观及远眺
为何?你看陶然亭位于元代所建慈悲庵内,其地势高亢,周围塘泽错落,蒲渚参差,野趣盎然;其与慈悲庵皆三面临湖,东与中央岛揽翠亭对景,北与窑台隔湖相望,西与精巧的云绘楼、清音阁遥相辉映。须晴日,湖面轻舟荡漾,莲花朵朵,微风拂面,令人神情陶然。由此清初以来,引得京都名流多喜在此游憩、题咏,遂成一名胜。当年初建时只是一座小亭子,怎奈架不住越来越多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于是后期改建成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半的敞轩式建筑,并沿用亭的名称,故而才有今日之奇异面貌。
陶然亭公园内仿建、迁建及自行设计的各式亭
陶然亭公园内仿建、迁建及自行设计的各式亭
陶然亭公园内仿建、迁建及自行设计的各式亭
陶然公园内的湖心亭(下图),并非仿自杭州西湖的湖心亭,也并非仿自潮州西湖的湖心亭(上图)
颇为有趣的是陶然亭公园内的华夏名亭园,建于1985年,精选国内名亭仿建而成。其内共计36座迁建、仿建和自行设计的各式亭子,争妍竞秀,异彩纷呈。想一网罗尽知名古亭,不劳远徒跋涉,直接到此处领略便是,不单是建筑,部分甚至连原貌古亭所处的环境都仿得惟妙惟肖。
【爱晚亭】:这一处亭名来源于唐杜牧《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其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名为“红叶亭”,又名“爱枫亭”,籍籍无名毫无神韵,后由时任湖广总督毕沅根据杜牧诗文改名,此后名声大噪,可见雅致响亮的名字对于亭的重要性。
四大名亭之爱晚亭,湖南长沙岳麓山
爱晚亭
单论建筑与环境交融的意境,爱晚亭为四大名亭中最佳。其亭为正方形重檐四坡,攒尖宝顶,四翼角边远伸高翘,覆以绿色琉璃盖顶;亭内金柱圆木丹漆,外檐四石柱为花岗岩。其整体古朴典雅,亭坐西向东,三面环山,衔远涵近,紫翠菁葱,流泉不断,熏染陶然。亭前那方池塘,略有亩许,周边桃柳成行。
爱晚亭,湖南长沙岳麓山
秋意盎然时的爱晚亭
爱晚亭内的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深秋时放眼远眺,皆是枫林,红叶满山,与杜牧的诗句意境极为应景。其亭前源自清代诗文大家程颂万的石柱刻对联:“山径晚红舒,五百夭桃新种得;峡云深翠滴,一双驯鹤待笼来”,更视为神来之作;亭内立碑,上刻毛泽东主席手书《沁园春·长沙》诗句,笔走龙蛇,雄浑自如,更使古亭流光溢彩。在国内现存众多的亭台景观古建筑中,爱晚亭堪称经典中之极品。
【湖心亭】:这处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是最令人纠结的一处:解释为亭,它本质上是个小洲;说它是洲,它具体又有“振鹭亭”、“清喜阁”的历史建筑称谓;观其历史原貌,似亭非亭,似楼非楼,似阁非阁。西湖建于湖边的亭还不少,一不小心会把诸如“西湖集贤亭”之类的亭子当作“湖心亭”,混淆概念,令人一脸懵圈与疑惑。
西湖边优美的集贤亭,常被误认作“湖心亭”
湖心亭原为西湖疏浚整治后形成的小洲,明代文学大家张岱的《西湖梦寻》中注明:“湖心亭旧为湖心寺,湖中三塔,此其一也”。说明湖心亭原本建有寺庙称之为“湖心寺”,有寺有塔,追溯其历史,始建于宋、元时期,后倾圮不存。其后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在旧址建了“振鹭亭”,又称“清喜阁”,明万历后才改名“湖心亭”。
湖心亭俯瞰及远眺
这湖心亭也算是命运多舛,清地方志《湖山便览》注:“嘉靖三十一年知府孙孟访得之,建亭其上,名曰'振鹭’,未几圮。”所以初建后没多久它就毁了,后来在明万历年间又重建之,“万历四年按察佥事徐廷裸重建,广其址,建清喜阁,但统称曰'湖心亭’。国朝重加葺治,左右翼以雕阑,上为层楼……。”从此可以看出,明代重建后是以楼的形态出现的,称之为“清喜阁”,但洲上建筑统称为“湖心亭”。我们看上图清末民初的珍贵影像资料,如果明末至清的历史记载未曾有遗漏,它应该就是湖心亭自明代重建以来最真实的原貌。
四大名亭之湖心亭,上为清末民初面貌,左下为改造之前的湖心亭,右下为申遗改建后如今之场景
抗战杭州沦陷时,清喜阁楼屋旧址改建为财神殿,抗战胜利后又改为观音大士殿;全国解放时,杭州湖心亭一片荒芜残破,1953年在观音殿旧址上新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钢筋砼方亭;2009年西湖申遗整治期间,湖心亭按清《西湖行宫图》为蓝本,重新调整清喜阁位置朝向,恢复了其历史东西轴线原貌。所以,现如今的湖心亭除了风景和底蕴尚在,明清遗留之原物,十不存一。
湖心亭岛与复建之振鹭亭,振鹭亭为相同平面复合叠加组合
全国称之为湖心亭的建筑数不胜数,唯独这一处最为出名,为何?其不仅有极目四眺时呈现湖光潋滟、群山翠屏的“湖心平眺”壮美景观;亦有“静观万类”、“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清帝王眷顾后的御笔生辉,亦或有乾隆帝俏皮恶俗“風月无边”寓意的“虫二”典故;更有数不尽的明清文人墨客诗词佳作蕴寓其中。
《湖心亭看雪》(张岱,明末清初)
此中尤以明末清初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标杆之作,其透过寥寥数百字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出雪后西湖宁静清绝之景,不着痕迹地流露出对故国哀思之情,情景交融,孤独深挚。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