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创作风格及其艺术魅力
文/赵明晨
《红楼梦》这部小说诞生于十八世纪我国清朝封建社会的末期,为清末文人曹雪芹所作。可以说它是当时流传于我国民间的一部奇书,因被当朝查禁而在民间被传抄得以存世,因而其具有不同版本,此书位列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
曹雪芹在这部书中,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为金陵十二钗等贵族女子立传的形式,再现了清末贾史王薛( 假死亡血)封建四大权贵家族的荣辱兴衰历史。它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是:在貌似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表面繁荣之下,隐藏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发展规律。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的问世和在民间被传抄以及流传后的深远影响,充分说明了这部经典小说的思想和文化价值之所在,它不仅对于后世研究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以及研究建筑学、医药学等相关领域的科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料版本,而且它对于我们研究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研究封建社会后期人文思想的文学表达,以及对于中华民族古典园林的设计,以及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继承和发展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史实记录和范例借鉴的引导作用。
曹雪芹为表达这种深邃而恢宏的思想主题,全书以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上层社会现实为写作背景,以贾府大观园作为承载小说容量的地域和视域环境为烘托,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全景式地展现了以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原应叹惜),史湘云、王熙凤、贾巧姐、李紈、妙玉、秦可卿等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女子跌宕起伏的人生命运和家庭的悲欢离合,并从记叙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中发生的若干重大事件,以及通过描写她们在日常琴棋书画、生日聚会、拜佛求仙、游山玩水等奢靡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发生的情感纠葛,通过全景式的环境描写和背景烘托,家长里短式的人物性格关系的情景叙述和细微描写方式,讲述了这些典型人物发生在现实家族中的离奇事件和典型故事,用浓墨重彩且极具个性的表现手法,勾勒描绘出了一个个形象鲜明、性格各异、美丽聪慧而又栩栩如生的封建社会后期女性的文学艺术形象,从中反衬出封建贵族们曲意逢迎巴结官府、表面上道貌岸然,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丑恶嘴脸,揭示了封建社会制度下纷纭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封建宗法制度压迫人性和对人性的肆意摧残与压抑,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瑰丽宝库。
曹雪芹所著的这部(红楼梦)小说,通篇用白话文书写,语言词汇简洁凝炼,记叙描写通俗易懂,诗词歌赋精美绝伦,且与现实生活场景中的人物形象、性格特质、知识才学、人际关系以及与之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等相互映衬契合,表现出超凡的艺术表现力。例如:“质本洁来还洁去,赤条条来、赤条条去”、“机关算尽太聪明,反害了卿卿性命”等对于人物性格的诗意描写与刻画,就活脱脱道出了林黛玉和王熙凤的道德品质特征和人物的性格特质。就连贾宝玉住怡红院、林黛玉住潇湘馆、薛宝钗住蘅芜苑、贾元春住凤藻楼,贾迎春住缀锦楼等人物住处的场景设置,也都是为他们每个人量身定做,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以及性格特点,又暗含人生的命运走向与结局。全书简繁有序,疏密相间,雅俗共赏,玩味无穷,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和审美价值。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书中,彻底颠覆了封建社会上智下愚、男尊女卑等封建道统和传统道德观念,在全篇小说的架构书写中贬男褒女、写作思想爱憎分明。全书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三人之间发生的爱情纠葛关系为基本线索;辅之以贾宝玉对读书、仕途,乃至反传统的人生目标追求和生活态度为写作副线,全景式地展示了金陵十二钗等封建贵族女子曲折离奇的人生命运和悲欢离合故事,并对她们报以深深的同情,即使在对王熙凤这一尖酸刻薄女性人物进行深度刻画描写时,也保留了她人性尚未完全泯灭,还有积德行善、留有余地的一面。《红楼梦》这部小说情节曲折,故事离奇、人物命运一波三折,人生结局令人扼腕叹息,读来无不令人百感交集、唏嘘不已。
对于贾雨村、贾政、贾琏等典型人物为代表的男性封建士大夫尊崇封建礼教而口是心非的丑恶灵魂,以及行为方式上的种种卑劣行径和不齿作为,作者曹雪芹则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深刻的批判。以入木三分的老道笔触,揭示了他们人前道貌岸然,背地里男盗女娼的丑恶嘴脸。表现出一个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一个有良知封建时代文人的博大胸襟、济世情怀和极大的创作勇气与责任担当,以及憎爱分明的铁骨柔肠。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同蒲松龄一样,采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其艺术表现手法比蒲松龄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开了我国长篇小说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之先河。这部小说的惊鸿问世,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后世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而且在世界文坛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假如那时候评选诺贝尔文学奖,我想中国人的获奖者非曹雪芹莫属。
曹雪芹在(红楼梦)的开篇,即给我们设置了一个太虚幻境:女娲补天时遗落在青梗峰下的一块顽石,久经风吹日晒雨淋而幻成人形,以神瑛伺者的身份降临人间,无意间邂逅的绛珠草,却因为因神瑛伺者的有心浇灌而羽化成仙且日久生情……而后随着赖头和僧哼唱好了歌和跛足道人携太虚幻境的粉墨登场……于是全书开始了一场将真事隐去的贾雨村言(假语蠢言)的宏大叙事……
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的人物设计上,采取了隐晦其名,暗含其中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人物的真实姓名隐去,用暗语去表露或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暗示人物的命运走向,或彰显人物的形象、或点化人物的灵魂。例如:写贾宝玉时说贾宝玉含玉出生是假,暗指其出生于富贵人家是真;而其名字亦含有图有其表,败絮其中之意。林黛玉其名亦暗含其人物性格命运,身如翠竹空飘渺,心比天高命纸薄。薛宝钗之名则暗含其人冰雪聪明,生在富贵淫荡之家则能保持冰清玉洁之意。可是由于命运多舛,人生命运却如钗戴之头饰,配附在他人身上终无完美之结局。
曹雪芹在对《红楼梦》这部小说故事的情节安排上,则采取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障眼手法,明则故弄玄虚,实则掩人耳目。例如:假宝玉含玉出生可谓虚写,但贾宝玉出生在富贵人家却是客观事实;而羽化成仙之绛珠草欲报答顽石滴水之恩,则是浪漫情怀的形象幻化。但林黛玉由于父母早亡寄住在姥姥家,同贾宝玉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而生情,但却因骨血不能倒流的自然法则而不可能和其表哥成亲,而最终只能落得“斑竹一枝千滴泪”,泪尽竹枯而人亡的悲惨结局。而这样的表现手法所体现出来的却是现实主义的艺术真实。而薛宝钗从血统上来说同贾宝玉是属于两姨亲,虽是表姐可以同贾宝玉成婚。但这样的血脉相连毕竟也是有伤大雅,即使二人成婚也是命运多舛,符合人物性格的发展走向……
曹雪芹在(红楼梦)这部小说中,以清朝康乾盛世时期的社会历史现实为写作背景,表面上是以宝、钗、黛的恋爱故事为主线,实则围绕着贾史王薛(假死亡血)四大家族的荣辱兴衰为反衬背景,编织成了一回回曲折离奇的人生故事,并搭建了一个反映封建没落时期贵族社会现实的人生大舞台,让贾母、王夫人、王熙凤、尤家二姐妹,袭人、平儿、妙玉、刘姥姥等人物粉墨登场,随着贾雨村、贾政、贾瑞、贾环、薛潘、北静王等人物的陆续出场,活脱脱上演了一幕幕看似平常,实则惊心动魄的人间悲喜剧,从而将贾史王薛(假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四大封建贵族家庭的奢靡生活给翻了个底朝天,将这些王孙公子们的种种恶行,贵族小姐们鲜为人知的闺阁生活,统通暴露在众目睽睽的光天化日之下,而显了封建贵族们的大眼。帝王将相们看后心里很不舒服。因而此书一问世,便遭到了当朝权贵们的查禁和扼杀。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曹雪芹呕心沥血几十载所创作的《红楼梦》这部奇书,最终还是以传抄本的形式得以通过民间流传形式而遗存于世。尽管其版本、说法不一,但这些丝毫不影响《红楼梦》这部奇书在国内外文学界的文学地位及其学术价值。由于版本不一,说法不一,反倒给《红楼梦》这部奇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成为红学家和无数红楼梦爱好者争先研究的文学课题,从而使红楼梦的学术研究上升为一专门科学——红学,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文学艺术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使红学研究走向了世界,促进了东西方文学艺术的学术交流。
(红楼梦)这部奇书的艺术魅力,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历久弥新而长盛不衰,不仅得益于其透过文本所反映出来的宏大思想主题,故事的曲折离奇和情节的一波三折,还得益于文字的凝练精道和诗词歌赋的精美绝伦。同时,还体现在文本所折射出来的科学力量,据说按照文本所提供的药方抓药,确实能够给人以医治病患,而在这一点上尤显出这部奇书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魅力。
(红楼梦)这部奇书所反映出来的伦理道德观值得反思。贾宝玉因与林黛玉是姑舅亲,因骨血不能倒流,注定其恋爱没有结果,这是符合人类自然进化的优选法则和中国人的伦理纲常的。而贾宝玉与薛宝钗是两姨亲,虽然在血统上有交叉,但好像在人伦关系上无伤大雅,但即使是这样,曹雪芹在安排设计这段婚姻的结局上,也给其埋下了福祸相依的人生悲剧。
红楼梦这部奇书的艺术欣赏品味是高雅的。宝黛钗之间虽然是三角恋爱关系,曹雪芹在书中给予其精描细绘,极尽讴歌赞美。而对于贾政、贾琏、薛潘等扒灰、乱伦等违反人伦道德的丑恶嘴脸和不齿行为,则给于无情的文字揭露和情节曝光。而对于宝玉与其丫鬟袭人之间两性关系的描写,则限定在男女青年青春期的懵懂和萌动层面,并没有给予吸引眼球的过分渲染。而当时的清朝当权者们之所以会极力对这部奇书进行查抄扼杀,决不因为此书是淫邪晦盗之书,而是因为此书撼动了他们为之尊严的道德高地,这就好比掘了他们的祖坟,辱没了他们的祖宗,动了他们的奶酪,撼动了他们为之尊严的道德高地,因而必欲除之而后快。
在(红楼梦)的研究中,有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之说。认为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写,后四十回为程伟元和高鄂所续作。还有的人认为红楼梦不是曹雪芹本人所作等等。我以为从文学创作的角度说,断臂维纳斯,更能显出(红楼梦)的残缺之美,而后来的一百二十回本,虽有狗尾续貂之嫌,但二者都构成了(红楼梦)研究中不可多得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遗,进而使红学研究上升为一门专门的社会科学,这无疑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宝库,实在是一件可喜可贺之事。我们大可不必去为此去争个你先我后、你高我低。文学创作强调的是艺术真实,而过分的追根問底反而会把红学研究引偏到邪路上去。
鲁迅先生对(红楼梦)研究 ,有过一段非常精彩的评论:“(红楼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眼光的不同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革命家看见排满,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或许就是我们研究(红楼梦)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