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人类艺术万年史-120》哥特式艺术:建筑(上)
843761

《人类艺术万年史-120》哥特式艺术:建筑(上)

麟剑的人类史麟剑的人类史2023-08-08 12:54:080

哥特式艺术:建筑(上)

欧洲中世纪12至15世纪时期,是一个经济和社会深刻变革的时期。在西欧先进地区的城市中,手工业和商业行会普遍建立起来,新生等级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他们与封建领主的矛盾日益尖锐。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争取城市解放的斗争如火如荼。在这场斗争中,市民与王权结成了同盟。在很多城市获得自治的同时,中央王权的势力也逐渐加强,教会则产生了分裂,权势渐衰。

取得胜利后的市民们,产生了用宏伟的建筑物来荣耀自己城市的愿望,这使得城市教堂的重要性日益增长,逐渐替代了修道院教堂而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城市主教堂已不再是单纯的宗教建筑物,也不再是军事堡垒,而成了城市公共生活的中心。教堂世俗化了,正在形成的市民文化得以更多地渗透到教堂建筑中去。一种新的、极富创造性的艺术风格——哥特式艺术诞生了。

我们很难说明"哥特式"这个词的根源所在,它最初是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学者们用来形容中世纪的建筑和艺术的。但是作为来自于斯堪的纳维亚的野蛮游牧部落的哥特人,既没有创造任何特别的建筑形式,也不建造教堂。

看来,16世纪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使用"哥特式"一词作为野蛮的同义语,他们认为文明从希腊开始,以罗马告终;他们认为中世纪的艺术粗糙野蛮--就象哥特人。今天,这个词已不再含有贬抑的意思,只用来作为中世纪后期的优美而往往是复杂的建筑结构和仿效那种建筑风格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的标志。哥特式艺术诞生于法国。在12世纪上半期,正当欧洲大部分地区还在追随罗马式风格时,哥特式建筑便首先在法国巴黎东北部的法兰西岛出现了,并在以后的200多年中影响了全欧洲教堂的建造。在法国,哥特式在宗教建筑中一直持续到16世纪初,而在英国和德国则一直持续到17世纪。

中世纪盛期是西方建筑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之一,大小石砌教堂数字惊人。只就法国而言,中世纪盛期所采掘的石料,超过古埃及在它3000年历史中用于建筑金字塔及庙宇的石料数量。但中世纪建筑的重要成就不在于建筑规模的庞大,而在于他们创新的艺术美感。从罗马式到哥特式,是人类在建筑实践中的又一次成功的富于创新精神的大胆尝试。

新的建筑风格的出现,或许是出自一些世俗的实际需要。首先,建造城市教堂的石料来自于封建主领地里的采石场,所以必须节约石料,而罗马式教堂的厚重的拱顶和墙垣需要大量石材;再有,随着城市教堂世俗性的加强,教堂被作为节庆和其他公共活动的场所,需要容纳更多的人,这便要求教堂的内部空间更加高大、宽畅和明亮,要求建筑的内外装饰更加豪华。而罗马式教堂相对狭窄、昏暗、封闭的内部空间已不够用;其次,罗马式教堂堡垒般的粗笨外形,也远远不能满足市民们把教堂当作城市繁荣与独立的纪念碑的愿望。此外,这一时期宗教神学思想的发展变化,也为新的建筑形式的出现提供了依据。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哥特式的建筑师们在后期罗马式建筑的各种尝试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了尖形拱和飞拱。在结构上,哥特式教堂首先使用骨架券作为拱顶的承重构件,使十字拱成了框架式,其余的填充围护部分就减薄到25-30厘米左右,拱顶大为减轻,也节省了材料,侧推力也小多了,并使得各种形状的平面都可以用拱顶覆盖,在此基础上,使用了尖拱。尖拱具有各种不同的曲率,又能在不同的宽度情况下仍保持拱顶在同一高度上,这就有可能使拱廊的柱子彼此更接近一些,而且使所有柱顶仍保持同样的高度。这样,一个低矮的侧廊便可以附建于一个较高的袖廊上,而这个袖廊又可以依附于更高更宽的中厅,这是罗马式半圆形拱无法做到的。飞拱是一种安在高尖拱支撑点上的桥梁,这是哥特式建筑独有的要素。通过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的飞拱,可以把中心结构的侧向压力转移到侧廊外的扶垛上,侧廊因此而不必负担中厅拱顶的侧推力,可以大大降低高度,从而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而且外墙也因为卸去了荷载而使窗子大开。

教堂的标准内部形式基本上是拉丁十字形。东西走向。祭坛在最东端。中堂异常高大,创造了许多纪录,例如,巴黎圣母院的中堂高35米,兰斯教堂中堂高38米,亚眠教堂中堂高42米,而德国科隆主教堂中堂的高度则竟达48米,袖廊将中堂和唱诗班的席位与高大祭坛分开,与教堂西面的主体一样,带有雄伟门庭的袖廊两侧通常也排列着塔楼,也有装饰华丽的大门,这正是哥特式大教堂的特色。由于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墙壁不再起支撑作用。并被日益减少到最低限度。代之以窗户和拱门。在一个典型的哥特大教堂中,中堂的两侧都是精巧互相连结的带尖拱的廊柱,上部是拱廊或称三合拱廊,拱廊上面装着巨大的彩色玻璃窗。光线通过图案各异、色彩斑斓的大玻璃窗透入,令人目眩。

典型的哥特式大教堂,其外观与其内部一样具有轻盈灵巧、垂直上升的特点。教堂西面的典型构图是:从竖向看,一对塔楼夹着中厅的山墙,垂直地将立面分为三部分;从横向看,底层是三座大门,侧柱和拱门上都有雕刻。

这一层上面是圆形玫瑰窗,它暗示太阳,象征着基督,而嵌入的圆花则代表圣母玛利亚,这种圆花窗设计也是哥特式教堂的一个典型特征。紧接着是一排雕像龛,最后是两个塔楼。教堂的外部装饰在12世纪时还比较简朴,到13世纪,除了大门和它周围布满了雕刻外,华丽的山花、龛、华盖、小塔等堆满全身。

为了强调外表的向上升腾的动势,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师们努力减弱了立面上的水平感和重量感,垂直线条代替了水平线、雕镂的部件改变了大块体面的单一感。扶壁、墙垣和塔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越玲珑,而且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所有的券都是尖的,门上的山花、龛上的华盖、扶壁的背等等,可以说所有细节的上端都是尖的。加之两侧垂直高耸的钟楼,整个教堂处处充满着向上的冲势,好象要摆脱地心吸力,超脱尘世,升向天堂。哥特式教堂所表现出来的这种内部与外部、结构与装饰、整体与细部处理手法上的高度统一,不仅显示出设计者的高超和非凡的想象力,而且显示出建筑技术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精湛性。

虽然王权的加强,国家的统一,打破了严重的封建割据现象,使得建筑师和手工艺人经常可以流动,艺术交往日益广泛,但各地不同的风格仍然是存在的。另一方面,当哥特艺术在欧洲各国盛极一时的几个世纪中,其风格本身也在不断变化,许多建筑由于工程巨大,建造时间漫长,本身成为各种风格的集合。

法国是哥特式艺术的诞生地,确切地讲,中世纪建筑的转折点是对位于巴黎北部的圣凡尼斯王室大修道院教堂的重建。这一工程是在著名的修道院院长休热的主持下进行的,他于1122-1151年间统治着这座大修道院,并有一本记载他管理大修道院事迹的著作传世。他在书中写明了一些需要新教堂的原因:"地方的狭窄迫使妇女们踩着男人们的头向祭坛拥挤,就像踩在人行道上一样,伴着极度的痛苦和喧嚣的混乱。"首先进行的工程是增建一个新的三廊的前廊以及一个雄伟的正立面,于1140年完工。新的正面保留了罗马式的双塔结构,但教堂正面有三个门。直接位于中央大门上方的是一个为前厅提供光亮的大窗子,在这个窗子上方出现了一个新式的圆花窗。接下来是建造一个新的歌坛,和带有七座辐射的礼拜堂的回廊。在这里,设计者首先采用了尖券和肋拱来减轻拱顶的重量,使呈肋骨形的拱顶可以建在比交叉拱顶更加复杂的平面上,并使它摆脱了对厚重的砖石墙壁的依赖,窗户的尺寸大大增加了,使大面积使用彩色玻璃窗成为可能。从前昏暗的罗马式室内被宽敞、开放、充满各色光线的结构所取代。

在1144年教堂的东面综合建筑落成后,这种新的建筑风格很快传播开去,首先是法国的各个城市,都竞相建筑或重建具有这种风格的教堂。圣丹尼斯修道院教堂成为了最早采用这种将最低限度的墙和最大限度的彩色玻璃窗相结合的第一座哥特式教堂。

圣丹尼斯教堂是座修道院教堂,但受到这种新风格影响最大的却是城市里的主教堂,巴黎圣母院和卢昂大教堂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城中岛上,始建于1163年,它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它巨大的规模,优美匀称的设计和新技术方法——巨拱的使用。教堂宽约47米,长约125米,中厅高约32米,可容纳近万人。是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之一。

结构上采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在大约1175年,当采取措施以支撑中殿的穹窿的时候,巨拱被采用了,它把从墙壁上部来的拱顶的侧推力传向外侧的反撑物或扶垛,使重力集中在相当少的几点上。以前曾是坚固墙壁的地方,如今被彩色玻璃代替了,哥特式建筑成了石头的骨架和彩色玻璃墙的建筑。

巴黎圣母院拥有最精采的西边正面,两侧是一对高60多米的塔楼,底部是深深凹进去的三座尖券门,券门内侧的层层线脚中布满了雕像。门廊上是一层檐壁状的"国王画廊"雕像和花栏杆,这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将垂直方向的三段联系起来。再上面一层的中央是一个象征天堂的直径达13米的圆形玫瑰窗,两旁侧门廊上面是被成对的尖券包围着的大窗。最上面一层是由交叉着的尖顶小发券构成的可穿行的回廊组成。小发券安置在细长整齐的柱子上面。这条回廊强化了正面的垂直向上的视觉感受。在它上面的是当中高达90米的位于十字形交叉点上的尖塔和它前面的那对塔楼,它们使教堂高高凌驾于周围普通建筑物之上,遥遥可见。

早于巴黎圣母院8年开始建造的卢昂主教堂,规模稍逊之。它的中殿和翼部内部是早期法国哥特式建筑的试验性范例。建筑师试图建造更高大更明亮的主教堂,中殿两侧是四层楼,它们是主连拱廊、边楼、拱廊以及高侧窗。

从地面到中殿拱顶的距离是22米。由于大量采用垂直的附柱,从而抵销了四层高度所暗含的水平感。这些垂直的附柱三棵、五棵成簇,将肋拱与底层连拱廊的承重圆柱连接起来。在许多罗马式建筑中引人注意的柱头,现在大为整齐划一了,都为卷叶型。建筑师不仅通过沿耳堂房边的高侧窗、而且现在还采用在边楼中心装窗子的办法来增强室内光亮,仅留拱廊未安窗子。和巴黎圣母院一样,卢昂大教堂的正面也完成于13世纪上半期。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