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古文国学改变命运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843763

改变命运的不是道理,而是习惯

雅轩书屋图书馆雅轩书屋图书馆2023-08-08 12:54:110

你有怎样的习惯,就有怎样的命运。

有人说:“真正能够改变命运的,往往不是抽象的道理,而是具体的习惯。”

确实,道理只是他人对生命的感悟,而习惯却是自己最真实的践行。

一个人常用的思维,常说的话语,常见的情绪,就基本构成了他的生命轨迹。

所以说,你有怎样的习惯,就有怎样的命运,改变命运,就要从改变习惯开始。

改变思维习惯,正向思考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人生过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积极的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对待事情的看法。

生活中,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若过度关注负面,只会让自己焦虑不安,裹足不前;

而能够正向思考,便能在绝境中看到希望,从而轻松破局。

看过一个故事:

从前,村里有两个村民,叫王贵和李四,他们听说往城里倒卖石头可以赚钱,于是雇了不少人上山采石。

不想,第一天就下起了大雨,王贵有些沮丧的说:“开工就遇雨,看来这次出行定然不顺。”李四却笑着说:“雨过之后,天气凉爽,不是更方便我们干活吗?”

果真,不一会儿雨就停了,大家齐心协力,收获颇丰。

后来由于石头产量大,很快就供大于求,利润变得微薄,王贵又埋怨道:“都怪当时没考虑周全,现在肯定要赔钱喽!”

李四却说:“这些石头形状各异,何不加工成工艺品?”结果,成品大卖,生意日益红火。

《论语·宪问》中写道:“不怨天,不尤人。”

弱者消极抱怨,强者积极改变。

真正厉害的人,懂得不断改变思维习惯,遇困不怨天尤人,失意不否定自己,

始终相信:万事皆会有利于我,万难都有应对之策,便能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改变语言习惯,善言暖语

《荀子·荣辱》中曾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语言是内心的画像,也是处世的名片。

言语温和有礼,让人温暖舒心,好感倍至;说话刻薄锋利,使人心寒心凉,想要远离。

鲁迅先生曾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曾有一个富人家的儿子过百日,大宴宾客,开了不少席面,当地的人纷纷赶来庆贺。

大家看到襁褓中的孩子,都夸赞道:“少爷一看就是有福之人,将来定是前途无量。”富人听着高兴,赏赐了不少银钱。

这时,有一乞丐因平日里总是习惯辱骂诅咒旁人,脱口而出道:“这孩子看着就病怏怏的,肯定活不长久。”

富人听后大怒,命人将他双腿打残赶了出去,最后乞丐在病饿交困中死去。

可见,一个人的语言里正藏着他的命运!

《弟子规》中有云:“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生而为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也有忌讳之事。

因此能够管住嘴巴,调整语言习惯,不揭人短,不说人非,不言人讳,就是最高级的为人教养,最高明的行为智慧。

改变情绪习惯,平和镇静

《论语·别裁》中曾说:“有本事没脾气为上等人,有本事有脾气为中等人,没本事有脾气则是下等人。”

有情绪是人的本能,但能控制情绪却是本事。

真正的高手,懂得在人事上磨练,在逆境中反省,逐渐养成平和镇静的习惯,气场越来越稳,人生越走越顺。

曾国潘年轻的时候脾气就很大,看到同僚有不顺眼的地方,就生气争执;见到下属有些小事处理不当,也会愤怒指责。

最后导致同朝官员排挤,属下将士离心,被皇帝打发回了老家。

之后的三年,曾国潘认识到了自己不良的情绪习惯,就在书房写下了“制怒”二字,时刻提醒自己管住脾气。

经常读书写字练习静心,说话做事不急不躁,待人也变得温和友善,慢慢地,得到了众人的认可,被再次起用,成为一代重臣。

情绪如同笼子里的野兽,若总是将它放出来,久而久之就很难再关进去。

唯有时刻小心谨慎,把它牢牢关在里面,才不会惹出祸患。

《大学》也有云:“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说话前慢几分,做事时缓一下,把情绪管好了,内心安定了,思虑周全了,事事自会如你所愿!

古人有云:”大厦之成,非一木之材也;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一木建不了高楼,一流汇不成大海,一日改不了习性,一时养不成习惯。

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习惯的培养也是长期修行的结果。

遇到困难时,调整思维习惯,正面思考去解决问题;

与人交流时,更改语言习惯,善言暖语去温暖他人;

感到不快时,转换情绪习惯,心平气和去待人接物。

当你调整好所思,所言,所行时,命运也就悄然改变了!

点亮在看余生,愿我们在行中悟,在事上炼,不断改变自己,培养好习惯,拥有好命运。

*作者:木木 来源:国学生活(ID:gxsh789)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