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应用
843799

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应用

文冠厚朴文冠厚朴2023-08-08 15:40:540

▲主敬以立其本

我是在江南的一个小山村长大的。

那时,有两首诗歌我张口就来的,一是「清明时节雨纷纷」(杜牧这《清明》是在我们家乡写的,老师要求倒背如流),一是「春雨惊春清谷天」(《二十四节气歌》)。瞧,这两首都跟节气有关。

你知道那时大人翻日历关注啥吗?

不是几月几号星期几,而是节气!

1.

节气,这么被人重视,有啥来头?

把太阳在黄道上一年内的运动轨迹切成二十四段(每段约隔半个月的时间),这样就有了我们常说的二十四节气(关于「节气」,说法是很多的,《玉海》提到「五日为候,三候一气,六十日为节。」也就是说,六十日一甲子合为一「节」,算下来一「节」就分摊四「气」了)。

图片

©宋·王应麟《玉海》

在这,「气」就是指气象、气候。

节气名称是通过观察物象定下的。

这种观察多是在华北、华中地区。

2.

最初,把握节气是通过观察竿影。

具体怎么做?在平地上垂直地插一根竿子,保持竿子的位置不变、长度不变,然后每天在固定时间(正午)观察竿影的长度。古人发现,竿影的长度一年四季都在变化——暑天竿影短、寒天竿影长;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暑天里有一天竿影是最短的,寒天里有一天竿影是最长的。

这两天特殊,古人称为「日至」。

甲骨文就有关于「日至」的记载。

图片

©宋·杨甲《六经图考》

后来,观测工具有改进,用土圭(用玉刻的尺子,放在平地上可以很方便地读出竿影长度)。工具改进了,观测也细致了,古人注意到:暑天日影短且日在南,寒天日影长且日在北(《周礼》:「日南则影短多暑,日北则影长多寒。」)。于是,古人想到要把「日至」分成两种:

一是「日南至」,又称「夏至」;

一是「日北至」,又称「冬至」。

观测日影是一件大事。为什么呢?

古人全面地总结了生活经验(农业生活大数据),大体上得出了结论:夏至日影短于一尺六(《周髀算经》:「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有旱灾,冬至日影长于一丈三(《周髀算经》:「冬至之日晷一丈三尺五寸。」)有水灾。没错,日影的长短关系农作物收成、关系一家人口粮。

图片

©宋·李籍《周髀算经音义》

试想,看到日影有出入,得多慌?

「二至」定了,「二分」即春分、秋分也就呼之欲出了。太阳在黄道上每年要自西至东地「走」一圈,三月二十日前后通过春分点,这天地球上昼夜长度相等;九月二十三日前后通过秋分点,这天地球上昼夜长度再次相等。由此,不难理解春分、秋分之「分」就是——昼夜平分!

二至,以及二分,非常重要。这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农业生产上,而且体现在一系列易学、易术上,比如奇门遁甲。

图片

©宋·杨维德《景祐遁甲符应经》

奇门遁甲注意到,从冬至经春分到夏至阳气渐长、阴气渐消(白昼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因此这半年用阳遁。

所谓阳遁就是从一宫到九宫顺排。

与之正相反的是,从夏至经秋分到冬至阴气渐长、阳气渐消(白昼逐渐变短、夜晚逐渐变长),所以这半年用阴遁。

所谓阴遁就是从九宫到一宫逆排。

除了二至,余下节气奇门遁甲也安排得明明白白。比如,立秋、处暑、白露对应二宫,立春、雨水、惊蛰对应八宫。

瞧,抽掉节气,奇门遁甲没得玩!

3.

聚齐二十四节气是个漫长的过程。

二十四节气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书中称「日行一度,十五日为一节,以生二十四时之变」,随后列举了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等二十四节气名称),至今未变。

图片
图片

©汉·高诱《淮南鸿烈解》

几千年过去,为什么名称都没变?

想必是当初古人定名时花了心思。

立春:冬天即将结束,春天即将开始(《恪遵宪度》:「立者,见也。九十日之气,往者过而来者续,故谓之立。立夏立秋立冬皆同。阳气动物,于时为春。春,蠢也,物蠢生乃动运也。」);

雨水:立春过后,天气逐渐暖和起来,降雨开始增多(《恪遵宪度》:「天一生水,人物之生,皆始于水。春属木,木生于水,立春后继以雨水。」);

惊蛰:雨水过去之后,逐渐有春雷轰鸣,藏于地下冬眠的生物也就被惊醒了(《恪遵宪度》:「气积而奋,震而上达。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春分:这一天昼夜平分,正是春天的中期(《恪遵宪度》:「分者,半也。九十日之半,谓之分。秋分同。」);

清明:春分以后,春光明媚,天气晴朗,万物滋生(《恪遵宪度》:「按《国语》四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三月节,此风属巽固也。万物齐乎巽,巽曰洁齐。清明取明洁之义,表示春光明媚、草木萌发的春天景色。」);

谷雨:雨量显著增多,谷物茁壮生长(《恪遵宪度》:「《孝经纬》云『斗指辰为谷雨』,言雨生百谷也。」);

立夏:表示夏天开始了(《恪遵宪度》:「夏,假也,宽假万物,使生长也。」);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丰满起来了,但还不到开镰收获的时候(《恪遵宪度》:「小者,将满犹未至极也。又麦粒将已充足,亦为小满也。」);

芒种:麦子有芒了,夏收作物要成熟了、该收割了,大秋作物得赶快下种了(《恪遵宪度》:「芒音亡,种上声,谓种之有芒者麦也。今读芒为忙,种去声,非也。」);

夏至:表示盛夏就要来临,白天渐短了(《恪遵宪度》:「阳极之至,阴气始生。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夏至以后天气变得炎热了(《恪遵宪度》:「温热之气而为暑。小者,未至于极也。」);

大暑:比小暑更为炎热,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所以有「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之说(《恪遵宪度》:「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立秋:表示秋天开始了(《恪遵宪度》:「秋,就也,万物就成也。」);

处暑:表示暑天结束了,此后气温要逐渐下降了(《恪遵宪度》:「处,止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也。」);

白露:天气渐渐凉起来了,空中的水气在树木、花草上可以结成露珠了(《恪遵宪度》:「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

秋分:白天黑夜等长,恰在秋天中期(《恪遵宪度》:「解见春分。」);

寒露:天气更凉了,露水也凉了(《恪遵宪度》:「寒者露之气,先白而后寒,固有渐也。」);

霜降:开始有霜了(《恪遵宪度》:「气肃而霜降,阴始凝也。」);

立冬:表示冬天开始了(《恪遵宪度》:「冬,终也,物终藏也。」);

小雪:开始下雪了(《恪遵宪度》:「雨为寒气所薄,故凝雨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大雪:形成积雪了(《恪遵宪度》:「大者,已盛之辞。由小至大,亦有渐也。」);

冬至:表示寒冬就要到来了,白天渐长了(《恪遵宪度》:「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至,故曰冬至。」);

小寒:非常寒冷(《恪遵宪度》:「冷气积久而为寒。小者,未至于极也。」);

大寒:特别寒冷(《恪遵宪度》:「大者,乃栗烈之极也。」)。

4.

二十四节气的日期每年变化不大。

为了更好地记忆,民间还有口诀的:「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啥意思?这就是在说呀,上半年节气日期一般在每月的六日或二十一日,下半年节气日期一般在每月的八日或二十三日。

图片

©明·梁心联《三订历法玉堂通书》

日期可能有一两天出入,但不大。

记住哦,这说的可是公历日期呦!

5.

最后,想提一下所谓的阴阳合历。

阴阳合历,是以大阳和月亮两者的运动作为天文依据,把回归年、朔望月并列为制历的基本周期。我国古代的历法,即所谓的「农历」,就是阴阳合历。如前所述,确定节气便是以太阳运动为依据。

这就是为啥记节气能用公历日期。

▲穷理以进其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