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仕途三起三落,两次被造黄谣,却以文章传世,他的故事远比想象的要精彩
有粉丝问:如何评价“六一居士”欧阳修?
文字预警,四个字——文如其人。
“六一居士”是欧阳修晚年的自号,其实与他两次被人“造黄谣”有关联。
进入正题——
欧阳修是他那个时代的文坛风向标,苏轼苏辙两兄弟,曾巩、王安石等人都受到欧阳修赞誉与推奖而名噪于世。欧阳修不仅文学功底深厚,而且精通史学,他与宋祁合撰《新唐书》,他又独自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的编撰与修订。
在欧阳修的诸多文史成就中,歌词的创作是格外引人注目的,欧阳修的词辑录在《六一词》,又名《欧阳文忠公近体乐府》,今存260多首。放眼整个北宋词坛,这一数量也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欧阳修的两次致命绯闻
欧阳修是一位触类旁通、文史兼修、诗文俱佳、歌赋一流的学者型官员。然而欧阳修也是一位绯闻缠身的文人士大夫,两次遭遇造黄谣事件让他百口难辩。
这两件针对欧阳修的造黄谣事件,一件与他的外甥女有关,一件与他的儿媳妇有关。这就是赫赫有名的“盗甥”和“私从子妇”事件。
所谓“盗甥”,也就是说欧阳修和外甥女张氏通奸。欧阳修的妹妹嫁人不久便守了寡,欧阳修可怜她便把她和外甥女接到自己身边抚养。外甥女长大成人,嫁给了欧阳修的远房侄子欧阳晟。
后来的事情简直比电视剧还精彩,由于欧阳晟对新婚妻子的冷落,外甥女便与家仆陈谏私通,被人发现送到了开封官府。
不知是出于何种目的,外甥女突然在公堂之上反水——反诬告其欧阳修来。外甥女还揭发欧阳修和她有不伦之情,还诬告欧阳修欺占了她娘家的财产——有人事先用张氏的家财购买田地,落在欧阳修名下。显然这场无中生有的造黄谣事件是一起有预谋的政治斗争,目的就是置欧阳修于死地。
欧阳修莫名其妙地成为被告,他曾上表为自己辩白,宋仁宗也不相信欧阳修会做出如此伤风败俗之事,并多次作出批示,表明态度,但人言可畏,何况那些人不依不饶,一封封投诉信件如雪花飘飘到宋仁宗跟前。
宋仁宗只好将欧阳修贬到滁州,或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欧阳修的作用,欧阳修虽然离开了政治中心,但同时也让他远离了绯闻的漩涡。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有名的游记散文《醉翁亭记》,并以“醉翁”自称。
继和外甥女乱伦的造黄谣言事件之后,欧阳修还曾被指与儿媳妇乱伦。宋司马光《涑水纪闻》记载:“士大夫以濮议不正,咸疾欧阳修,有谤其私从子妇者。御史中丞彭思永、殿中侍御史蒋之奇,承流言劾奏之。之奇仍伏于上前,不肯起。诏二人具语所从来,皆无以对,俱坐谪官。先是之奇盛称濮议之是以媚修,由是荐为御史,既而攻修,修寻亦外迁。其上谢表曰:'未乾荐祢之墨,已弯射羿之弓。’”
宋高晦叟《珍席放談》也记载了这件子虚乌有的事情:“熙宁初欧公在政府,言官诬其私子妇吴氏,惟冲卿以己女尝辨于文疏,余无一言为明其诬蔑。”
欧阳修和外甥女乱伦的事情,在宋代就有人提出疑问,认为以欧阳修不会干出这种有败人伦、有伤风化的事来,纯粹是被人陷害的。
关于欧阳修和儿媳妇乱伦的事情,史料中的记载不如和外甥女乱伦的谣言那么劲爆。可以说,这是两起造黄谣事件,都是对欧阳修有针对性的政治事件。
虽然清者自清,但经过这两次绯闻事件的打击后,让欧阳修对仕途有些心灰意冷却是真的,多次要求退休。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64岁的欧阳修办好退休手续后,回到安徽颍州,打算在安徽颍州安度余生。因为这里是他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是他的梦里水乡,因为这里有颍州西湖,是他当年泛舟游玩过的地方。
其实来颍州的前一年(熙宁三年,1070年),欧阳修就写下了《六一居士传》,在这篇自传中,欧阳修写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自此,他便以“六一居士”自称。
欧阳修去世后,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将他安葬在了颍州西湖畔,他魂牵梦萦的颍州与深深爱着它的词人终于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契合。
千古美篇,《醉翁亭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两句是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千古名句,《醉翁亭记》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游记意境优美,曲径通幽、布局精妙,简洁流畅、自然天成,加之独具特色的语言魅力而成为千古传诵经典游记,。
欧阳修在写作的态度上是非常严谨的,尤其是在遣词造句上会下很大的功夫,为了让文章简约凝练,他会对初稿进行反复的修改。
有一个故事就是说欧阳修修改《醉翁亭记》的过程的,据说《醉翁亭记》初稿完成时,欧阳修用了好多文字描绘滁州四面的山:滁州四面皆山也,其东有乌龙山,其西有大丰山,其南有花山,其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峰林壑……
定稿时,他觉得这段文字冗长,与正文不相干,如果加进去的话,一来就显得文章不流畅了,二来文风也就不自然了,这可不是欧阳修一以贯之的风格。
于是他奇思妙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人将《醉翁亭记》初稿誊抄了好多份,贴在滁州城的墙上,并鼓励城中百姓来阅读自己文章,如果有人能提出有不通顺的地方就再好不过了。完了还不忘加一句,一定会有重金酬谢。
有一位樵夫恰巧路过,他听到别人念到文章时,便说文章一开头就有问题,他说他砍柴时登到山上,往四面一看全都是山。樵夫的话还没说完,欧阳修马上明白了文章开头的不足之处。
最后他将这一段文字浓缩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浓缩的就是精华,这五个字简约而精炼,正好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简洁流畅、清新自然的特色,这一句也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
于是千年之后的读者看到了《醉翁亭记》美不胜收的开头:“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明代文学家茅坤在编纂《唐宋八大家文钞》时评价这篇游记:“文中之画。昔人读此文谓如游幽泉邃石,入一层才见一层,路不穷兴亦不穷,读已令人神骨翛然长往矣。此是文章中洞天也。”
经典就是经典,欧阳修用游记的形式将自己陶醉于山水美景,陶醉于与民同乐的山水之情表达地淋漓尽致,让人们在欣赏这篇游记的文字美、图画美、音乐美的同时,思绪也会飘向那醉翁亭,也会想去了解醉卧亭中的那位“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的游客欧阳修了。
欧阳修年少好学,韩愈是其偶像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在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写的,时年作者四十岁,欧阳修当时在滁州担任知州一职,他在后来赠给朋友沈遵的诗中写道:“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尓来忧患十年间,鬓发未老错先白。滁人思我虽未忘,见我今应不能识。”
欧阳修在滁州为官期间自号为“醉翁”,晚年才更号为“六一居士”,欧阳修生于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市)人,四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到湖北随县投靠在那里做官的叔父。
欧阳修幼年的生活是清寒的,但是他聪慧而好学,买不起纸笔,母亲就用荻草教他在沙地上学字。欧阳修十岁的时候,就到当地有藏书的人家借书读。
这样刻苦用功的学习经历,让他在小小年纪就已经掌握了好多的知识,而且养成了极强的背诵能力。
有一次,他在当地一户李姓人家偶然发现一本破旧的《昌黎先生文集》(韩愈著),如获珍宝,就向人家求借此书。主人一看这个十岁的小孩子就这么好学,就把这本书送给了欧阳修。
从此他经常诵读韩愈的文章,并且《昌黎先生文集》保留一生,晚年还在这本书的后面题写过书跋,韩愈文集对欧阳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对他后来的写作和领导北宋文坛的“古文运动”都有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从小喜欢韩愈的文章,他后来将《昌黎先生文集》补缀校订,作为从事“新古文运动”的作家们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古文运动”其实就是散文、诗歌复兴运动,是对南北朝以来的骈体文进行的改革,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坚定支持者和践行者,并且在散文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欧阳修与古文运动
欧阳修为什么要进行古文运动呢?因为自南北朝以后,散文逐渐发展为骈体文,而骈体文追求形式主义,行文中爱用华丽的辞藻,文章中爱用玄奥的典故,还有音韵的诸多限制,使得文体出现了严重的僵化现象。
这对文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明显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欧阳修从小就爱韩愈的文章,但是这位聪明的少年为了应付科举考试,不得不去钻研骈体文,而且写出了被其他人认为很好的骈体文。他在二十四岁因为出色的骈体文写作而考中了进士,当时的人们认为欧阳修一定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骈体文作家。
可是事实恰恰相反,欧阳修一考中进士之后,马上摈弃了骈体文的写作。因为他真正热爱的是像韩愈那样的散文,他的内心是反对骈体文写作的。欧阳修进入仕途之后,他坚定地反对骈体文的写作,以更多的热情投入到新文体(古文)的创作当中。
这种文体也就是唐代韩愈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恢复先秦时期已有的优秀散文形式的文体。欧阳修作为一名坚定的古文运动的支持者和践行者,在他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他的散文特色和理论。
这场由唐代文学家韩愈和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最终在欧阳修不遗余力地努力之下确立了,欧阳修也由此成为北宋文坛的领军人物。
古文运动也在欧阳修的倡导和带动之下,进入了辉煌的时期,其后在欧阳修的学生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人的共同努力之下,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宋代散文繁荣昌盛的局面。
欧阳修《秋声赋》
欧阳修的散文成就
宋仁宗景祐元年(1034年),欧阳修由洛阳调任开封,初次担任馆阁校勘一职,参与编辑三馆密阁藏书总目,这份工作相当于是国家图书馆的高级编辑。
欧阳修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下了一篇《洛阳牡丹记》,这是一篇关于牡丹花的专著,具有很强的学术性质
欧阳修曾经在洛阳担任留守推官(大概只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就是那种高级的秘书人员)多年,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经常体察民情,他在基层的工作是很出色的,对当地民风民俗等做了深入的调查和研究,对农学也是很关注的。
在洛阳期间,欧阳修对当地牡丹花的花品、花名以及洛阳人喜爱种植牡丹花的风俗习惯,以及种植牡丹花的方法等都做过深入调研,这为他撰写出这篇学术专著打下了基础。
这篇文章从花品叙、花释名、风俗记、跋尾四个部分记叙了洛阳人爱花的习俗,第一次以文学论著的形式对接花、种花、浇花、养花、医花等方法做出了科学的说明,这篇文章在写作方法上要言不烦、有条不紊,在结构上非常严谨,层次分明,文风朴实自然。
欧阳修的这篇文章实用性很强,这与他文章创作的主旨有明显的关系。他的主张是“文以明道”,他认为“道”是内容,是本质,“文”是形式,是明道的工具,而不是一味的追求华丽的辞藻,却没有实质的内容。
《洛阳牡丹记》是一篇典型的“文以明道”的文章,也是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力作,此后,欧阳修在散文复兴之路上迈出了更坚定的步伐。
伸张正义,文如其人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为批评朝政而触怒了宰相吕夷简,被贬为饶州知州。大部分官员都很同情范仲淹的遭遇,而左司谏高若讷却曲意迎合吕夷简,认为范仲淹被贬是合适的决定。
欧阳修是支持范仲淹的,他虽然只担任馆阁校勘的官职,但是他对高若讷的虚伪卑鄙和见风使舵的行径是非常不满的。他伸张正义,直接给高若讷写了一封信《与高司谏书》。
欧阳修的同事安道,当时任集贤校理,因为反对范仲淹被贬,也被贬为筠州监酒税。在这篇为范仲淹辩护的文章里,就体现了欧阳修散文的观点鲜明和说理透彻的特点,而且以犀利的文笔,痛快淋漓地对高若讷谄媚权贵,不分是非的行径予以了揭露。
《与高司谏书》这篇文章不仅直陈痛处,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高若讷无底线的行径,而且表现了欧阳修泾渭分明、为人正直的品质,不知道高若讷读完这封信后,会是什么感受,他的脸色一定是非常难堪的。
也正是因为这封信,欧阳修也受到了打击报复,不久,他就被贬为夷陵县令,由此也看出来高若讷卑鄙的伎俩和行径。离开开封,欧阳修到了基层任职,他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造福一方和文学创作上。
基层工作四年之久后,欧阳修又被调入开封担任馆阁校勘。基层的经历让欧阳修得到了很好的历练,写作风格日趋成熟,在文学创作上的理论日臻完善,在当时的北宋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关注。
很多学子都希望在写作上得到欧阳修的指导,欧阳修是平易近人的,他的性格也体现在他的文章中。对于前来寻求帮助的学子,他都是倾囊相助,毫无保留地予以指导。
欧阳修重视对青年学子的培养,并注重人才的挖掘,对他们的文学创作予以高度地关怀与鼓励。欧阳修在文坛的声望进一步提升,这也为他领导北宋古文运动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一切都水到渠成。
提出“文道统一”的文学主张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前来参加科举考试的秀才吴充一到开封,就给欧阳修投书写信,希望欧阳修能对他的文章予以指点。欧阳修看了吴充的文章之后,立即写下了回信《答吴充秀才书》。
在书信中,欧阳修热情地肯定了吴充文章的优点,并且中肯地提出了其中的缺点和原因。欧阳修指出吴充文章中“弃百事不关于心”的缺点,他认为现实生活中的“百事”就是文章的具体内容,写作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生活实际。
在这封书信中,欧阳修首次提出“重道以充文”,也就是“文道统一”的文学主张。在《送徐无党南归序》中,欧阳修进一步确立了“文道统一”的主张,直接批判了不重视内容只重视浮艳辞藻的文风。欧阳修“文道统一”文学主张在这两篇文章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如果文章脱离生活实际,那么就没有意义了。这是对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的继承和发展。这篇文章不仅论述了文章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而且论及了文学创作和现实的关系。这封信也是一篇非常有名的理论纲领,对古文写作有重要意义。
改革骈体文,推动古文运动
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前来参加科举考试,他和欧阳修建立了良好的友谊,两人亦师亦友。这位后来和欧阳修同样位列唐宋八大家的青年学子,在礼部应考中竟然名落孙山,因为礼部的应考标准是毫无内容、只是玩弄词句的“四六骈体文”。
欧阳修认为曾巩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后来的事实证明欧阳修确实是慧眼识珠,为了勉励这位青年才俊,欧阳修在送别曾巩回家时写下赠言《送曾巩秀才序》。
在这篇文章中,欧阳修为曾巩这次的落榜而感到惋惜。“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他充分肯定了曾巩的才学;“有司又失之”,同时他严厉地批评了当时以骈体文取士的科举制度。
欧阳修坚定践行的古文运动,就是为了改革当时文坛上盛行的骈体文,这两种文学观点是截然相反的。
骈体文苛求辞藻华丽却内容空洞,而欧阳修提倡的古文革新是追求文道合一,文章要有现实意义。在文中,欧阳修表达了自己坚定的立场,很明显,欧阳修的写作风格与骈体文已经势不两立了。
15年后,当50岁的欧阳修以翰林学士的身份担任科举考试选拔工作时,他毅然决然地改革了科举考试的制度,直接废除了骈体文取士的制度,提倡科举考试的写作要以平实致用的文风为主。
正是在这次考试中,苏轼、苏辙、曾巩等人被录取,可以说这次考试的意义是非凡的,取得的成就也是非凡的。
至此,欧阳修领导的北宋古文运动,才真正取得完全成功,结束了骈体文在文坛上长达六百年的统治地位,这也是欧阳修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欧阳修以其超凡的眼光和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文坛乃至整个文学史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些被录取的考生中有的成长为北宋文坛的扛鼎人物,有的也以精美绝伦的散文艺术成就而流传千古。
欧阳修在推行古文运动的同时,当然也招致了强烈的反对声音,在这次的科举考试中,以擅长写骈体文(当时叫“时文”)的考生们就名落孙山了,他们一时无法接受这种结果。
有一次,欧阳修上早朝的时候,他们在大街上就将欧阳修围住,任意指责辱骂,有的学生还写了“祭文”送到欧阳修的家里。
由此可见当时的文坛斗争是很激烈尖锐的,欧阳修顶住了压力,义无反顾的推行古文改革,也为古文运动的成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改革墓志铭
欧阳修在创作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很多人不喜欢他的文章,对他的文章风格不屑一顾。
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的好友尹洙去世后,他为亡友写了悼文《尹师鲁墓志铭》。时人对这篇墓志铭文妄加非议,说欧阳修不近人情;尹洙的家属也不满意这篇墓志铭,认为对家属的评价太简单了。
这是对欧阳修极大的挑战,也对古文复兴运动带来了挑战,欧阳修面临艰难的抉择时,他选择了坚持,于是写下了《论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因为在唐宋时期,墓志铭文多是一些陈词滥调,是套路式的文章,文风也是随意夸饰,有的墓志铭文甚至与墓主人的生平活动大不相符。
欧阳修在给尹洙写的墓志铭文里一反常态,是以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来写的,这与当时流行的墓志铭文风格截然相反,这是欧阳修凭一己之力对墓志铭文发起的一次改革。
与其说这是一篇作者对自己作品自我分析评论的文章,还不如说这是一篇论辩式的、作家探讨创作经验的文章。欧阳修在文章中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问题。
欧阳修认为墓志铭一定要客观真实,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夸饰,要对墓主人做出客观的评价,这是其一。在对墓主人生前的事迹描写中,欧阳修提出要重点选材,一个人生前会有很多重大的事情,要选取最能反映墓主人性格特点的事迹写进去,也就是文中说的“止记大事”,这是其二。
欧阳修提出墓志铭文的写作要“文简而意深”,用简洁流畅的语句表达文章的主旨,生僻难懂的语句字词最好不要采用,这是其三;欧阳修认为墓志铭应该遵从“其语愈缓,其意愈切”的艺术表现手法,这样才会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形成一种抒情委婉的的风格,这是其四。
欧阳修有他追求的文章风格,他是古文改革的践行者,从这篇墓志铭文中就能看出来。他不会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而放弃自己的写作原则,他是以一个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的严肃态度来写这篇墓志铭文,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其实欧阳修本身就是一位历史学家,他以一己之力,耗时二十年撰写完成了二十四史之一的《新五代史》,而且和宋祁合作完成了《新唐书》,一个人独自参与两部史书的撰写,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提出“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理论
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年),55岁的欧阳修担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一职,这一年他为梅圣俞的诗集作序。梅圣俞是现实主义诗人,主张诗文平淡、朴实反对艳丽,他的诗文风格与当时的“西昆派”针锋相对。
梅圣俞和欧阳修志同道合。欧阳修还为梅圣俞的诗集写了序言在《<梅圣俞诗集>序》。这虽然是一篇诗集的序言,但序言的主题却不是单纯的评论诗歌,而是提出诗歌创作的主张和理论。
在首段欧阳修就提出了诗歌创作“穷而后工”的理论;第二段中欧阳修评论了梅圣俞的诗歌,对梅圣俞诗歌的特点做了分析,并且赞誉了梅圣俞诗歌平淡朴实、先文后诗、以文衬诗的特点。欧阳修也因此而十分推崇梅圣俞“清新质朴”的诗风。
欧阳修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借“长老”和“世人”的反映充分肯定了梅圣俞诗文取得的高度成就,最后一段中交代了作者收藏和编辑梅圣俞诗集的经过。
这篇序言论点鲜明,“穷而后工”的诗歌创作理论是具有典型的时代特色的,也是北宋诗歌创作的理论,奠定了宋诗的格调。
《<梅圣俞诗集>序》一文有叙有议,字里行间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也表达了作者对梅圣俞一生穷困潦倒、怀才不遇的同情。这篇序言是欧阳修的力作,也是他古文和诗歌创作理论中的代表作品。
小话诗词
欧阳修除了在散文方面取得的成就外,他在史学上的成就也是很高的,就像前文说过的,一人独自参与了两部史书的撰写。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欧阳修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五岁。
欧阳修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一生在古文复兴运动的道路上努力前行,尽管遇到了不少的阻力和挑战,但是他都选择义无反顾的坚持。他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对骈体文和时文的回击,是对日益落伍、日渐式微、已经无法跟上时代步伐的旧文体的革新。
欧阳修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他没有选择随波逐流,他在古文复兴的道路上实现了自我价值,他也是古文复兴运动中最重要的人物,上承唐代韩愈和柳宗元的余勇,下启王安石、曾巩、苏轼、苏辙等北宋著名文学家的文风。
苏轼在评价欧阳修时说道:“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这是从四个方面高度评价了欧阳修,是说他在古文理论上的成就和韩愈是一样的;他在养学才能、品德风范、制诰论证方面的成就就像中唐时期的著名宰相陆贽;他在史学方面的成就可以比肩司马迁;他的诗歌清新、自然、流畅,又有李白的俊逸之气。
欧阳修是一位学者型的官员,他在文学和史学方面的成就是世人所称道的。其实他还写过《六一诗话》,开创了新的文学体裁“诗话”体,为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简便而灵活的方式。
语言的简洁流畅,风格的清新自然,这正是欧阳修毕生追求的目标,他在散文和诗歌创作方面提出的理论为古文运动注入了新鲜的气息。用“文如其人”来形容欧阳修是准确的。
欧阳修是时代的弄潮儿,他堪称楷模的人格和堪为人师的文章,吸引了一大批的追随者,在他和他的追随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古文复兴运动达到了顶峰,同时也开创了宋代文学繁荣昌盛的局面。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