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麒麟的真相,信息量巨大
844119

麒麟的真相,信息量巨大

紫网2023-10-13 16:15:390

永乐十二年(1414)秋,一个叫“榜葛剌”(今孟加拉国)的小国遣使随郑和的船队来华,为明朝进献了一只活体麒麟。

麒麟在我国文化中位列“四灵”榜首,“麒麟现世”与“有凤来仪”一样,均是中国古代对太平盛世表达认可的象征。不过,在华夏数千年的历史中,多数时间人们对麒麟只闻其名,未见其身。所以,此次榜葛剌进献麒麟,明朝上上下下都高度期盼。

南京城的百姓一早便聚集在街道上准备观此奇景。而宫里的明成祖也早早吩咐翰林及宫廷画师严阵以待,只待麒麟入宫就将盛景记录下来,以便流芳后世。

正午时分,南京百姓终于看到了他们此生难忘的场景:只见榜葛剌使臣身后,一个弁夫牵着一头约莫三丈高的怪物自人流中穿行而过。这头怪物似马又似鹿,长着牛尾、马蹄,头上还有一对肉角,身上的花纹看起来跟寻常的麋鹿差不多。更为惊讶的是,它的头一抬起来,颈长竟达一丈六尺,让人望而生畏。

就在人们对这只“麒麟”产生狐疑之际,朝廷已经诏令天下:麒麟现世,天将降祥瑞于大明也!

明朝官方为榜葛剌麒麟绘制的《瑞应麒麟图》。图源:网络

01

今天的人们对这只西来的“麒麟”想必不会陌生,根据描述,这就是动物园里常见的长颈鹿。但明朝人对它的认识,有意无意间都跟历史上“只闻其名”的麒麟联系了起来。

早在先秦时期,作为儒家圣贤之一的孔子,便是史书上记载的“观麒麟”第一人。

在孔子修订的《春秋》中,记载着一件“西狩获麟”的奇事。据说,鲁哀公十四年(前481)春天,鲁国三大贵族之一的叔孙氏曾驾车到鲁国西部大野泽畔狩猎。当时与叔孙氏同行的,还有叔孙家的车夫子鉏商。他们一行抵达狩猎场时,正好看到一头形似麋鹿的动物,子鉏商连忙弯弓搭箭,射断了它的左前腿。

随后,叔孙氏与子鉏商上前查看,发现那只动物根本不是麋鹿,它有着长长的牛尾,头上还顶着一支肉角,形状十分怪异。子鉏商担心怪物现世会于国不利,所以在驾车返回鲁国国都前就把这头动物杀了,送给管理大野泽畔的虞人。虞人也不敢收这东西,遂将此物遗弃路旁。之后,叔孙氏想起孔子是大学问家,便派人请孔子到现场辨认。孔子看了一眼,断言此物是麒麟。

不过,孔子“观麒麟”却不是一件幸事。

结合自己一生的遭遇,孔子认为,“凤皇翔于庭,麒麟游于郊”是太平盛世的象征,但这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必须要有如尧舜般的圣王出现。否则,麒麟现世,只能遭灾。而如今,麒麟在鲁国境内被射杀,正是因为当时世道崩坏,世人不认识瑞兽所致,这是麒麟的不幸,也是他致力推行“仁政”“仁德”不为世人所容的悲哀。

自“观麒麟”而回,孔子愤而在《春秋》卷上写下了“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后,封笔退圈。

明人彩绘孔子西狩获麟图,现藏于孔子博物馆。图源:网络

尽管孔子为后人奠定了麒麟现世的形象基础,但囿于他当时的心境,“西狩获麟”并未向后人展示这只麒麟更多的信息。加之麒麟现世可遇而不可求,古代学者在描述麒麟时,便不自觉地对其形象加以发挥。

根据孔子的故事,中国最早的辞典、成书于战国或两汉之间的《尔雅》对麒麟作了进一步描述:“麒麟,仁兽也。麐(同麟),麕身,牛尾,一角。”古代的“麕”就是獐子,与麋鹿类似。也就是说,孔子看到的麒麟,身形似獐又似鹿,有着牛尾和一只角,是一头活脱脱的独角兽。

到了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麒麟解释道:“麐,牝麒也。”这说明东汉时期,人们认为“西狩获麟”的潜台词是叔孙氏打猎误杀的麒麟,形似一头慈祥的大母鹿。也正因如此,一向讲求“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的孔子才会悲伤感怀。

对此,东晋道教学者葛洪则认为,麒麟绝非简单的动物,而是圣兽:“麟,兽之圣也,寿二千岁。”他的解释,开启了麒麟从“普兽”到“圣兽”的升级过程。在此基础上,“背毛五彩,腹毛黄,不履生草,不食生物,圣人出,王道行,则见云”“状如麕,一角,戴肉,设武备而不为害,所以为仁也”等观点逐渐流行于后世的史书中。而这些观点已经脱离了“西狩获麟”原有的叙事发展,使麒麟身上弥散着一种虚幻的魅影。

或许正如古人对于龙的认识一样,“西狩获麟”后,人们已经不再注重麒麟是什么,而更关注麒麟何时现世,麒麟现世意味着什么。

02

《春秋》记载了孔子“观麒麟”后绝笔,而“春秋三传”则续写了孔子最后的结局。

据《春秋公羊传》载,孔子晚年遭受了很大的心理创伤。麒麟现世不久,孔子的爱徒子路、颜渊以及爱子孔鲤相继离世,悲痛之中,他对自己奋斗了一辈子的“克己复礼”的大道失去最后的信心。叔孙氏对此深表惋惜,他知道自己纵容车夫打死麒麟的事情影响很大,遂将麒麟运回大野泽畔安葬,筑起“麒麟冢”。可是,叔孙氏的亡羊补牢之举并未让孔子重拾信心。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孔子与世长辞,享年73岁。

由此,世人更加笃信孔子与麒麟之间的天人感应。唐代大诗人李白就曾有“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的诗句。后世儒家弟子将孔子“神化”,宣称孔子乃自然造化之子孙,虽未居帝王之位,却有帝王之德,这缘于他降生及入学时麒麟祥瑞降世。所以,麒麟是“有王者则至,无王者则不至”的灵兽。

明人彩绘孔子圣迹图册页——麒麟玉书,现藏于孔子博物馆。图源:网络

在儒家文化的塑造下,麒麟与孔子相互借重。于是,麒麟又被赋予了更加优秀的品质——其性温善、含仁怀义、循规蹈矩、动则有仪容等,这些均是儒家学说为麒麟量身定做的形象补充。随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到来,作为儒家文化中的象征神兽,麒麟也得到了自汉武帝以后历朝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与青睐。

据《史记》记载,自从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褒扬儒术后,麒麟就如感应到召唤一般,再度临世。

元朔六年(前123)冬,汉武帝到雍地巡视,并在那里进行了一场狩猎。汉武帝一行刚刚进入山间,四周便雷电交加。未几,山中突然出现一只如鹿一般的白色动物。众随行人员大惊,有人认为这不过是一只少见的狍子,也有人认为这是一头白鹿,但这些意见都不如东方朔的结论精准。他告诉汉武帝,此乃孔子的化身白麒麟,麒麟现世象征着天下太平,汉武帝能亲眼看到麒麟,说明大汉政治清明,国运祥和。汉武帝信以为真,遂将年号“元朔”改为“元狩”,并作《白麟之歌》以记之。

从雍地归来后数月,南越国及匈奴各王均有率部来降者。当时人称,此乃上天对汉武帝用兵边陲的肯定。此事让汉武帝变得异常兴奋,为了进一步发挥麒麟现世的舆论效应,他又命人于未央宫内修建麒麟阁,用以典藏历代史料及皇家秘史。直到汉宣帝时代匈奴归降,皇家又绘功臣画像于麒麟阁,寓大汉王朝人才荟萃。此后,“麒麟”遂拥有了称赞英雄、才子之意。

另据《宋书》记载,自汉武帝遇白麟起,麟现之事就频繁出现在两汉之间。从汉武帝元狩获麟到汉献帝末“麒麟十见郡国”,前后三百年,麒麟几乎每隔两三年就会驾临汉朝境内。可见当时麒麟兆瑞之说的盛行。

虽然汉武帝“遇麟”之事迷信色彩浓重,但对麒麟而言,得到儒学及汉武帝的双重推荐,应属幸事。自此之后,借助汉武帝的威望,麒麟获得了如龙、凤一般的待遇,跻身帝王的瑞兽之列,开始在政治文化的象征系统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03

煌煌两汉时代,厚葬之风盛行。既然麒麟现世意味着人间尽享太平,若将麒麟搬至帝陵之前,是否昭示着一种带有极高肯定的盖棺论定呢?

《西京杂记》记载,早在秦朝,秦始皇便在骊山之墓上使用过麒麟石雕。当时的工匠为彰显秦始皇的万世之功,在陵前置石麒麟两枚,“头高一丈三尺,东边者前左脚折,折处有赤如血”。

自东汉起,为皇帝建造帝陵的工匠开始设计新的麒麟形象。他们发现,在印度佛教中,狮子不仅长得威严、雄壮,佛教徒还会利用狮子的形象比喻佛陀的无畏与伟大。佛经《大智度论》称,狮子在四足兽中,独步无畏,能降伏一切;佛陀也如是,在九十六种外道中,一切降伏无畏,所以称为“人狮子”。印度用狮子比拟神圣的佛陀,东方也有遇麟而生、获麟而亡的孔子,似乎两者之间有不可言说的某种联系。于是,在工匠的手中,一种似虎又似狮的新麒麟形象逐渐取代了如鹿般的麒麟,成为汉唐时代麒麟神兽的固有形态。

上世纪30年代,宋文帝长宁陵石麒麟。图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南北朝时代,麒麟继续在地下发挥“压邪镇魔”“守卫亡灵”的作用。受魏晋以来实行“九品中正制”的影响,不仅王朝内部有森严的等级制度,儒家学说也将人分为三六九等,故工匠们在重塑麒麟形象时,也会为不合规制使用麒麟的贵族发明别样的神兽,譬如辟邪。

辟邪,来源于古代印度梵文音译,实际上就是大狮子。与麒麟相比,辟邪无角无须,只会张大嘴巴露出宽大的舌头,以此营造相对威严的感觉。

贵族通过辟邪“碰瓷”麒麟,帝王则深知麒麟“有圣王者乃出”的政治寓意,他们也需要更多的神兽来强化和美化自己的统治。在麒麟的基础上,一种名曰“天禄”的巨型神兽便被发明出来。

所谓天禄,就是天赐的福禄。鹿与禄音近,所以天禄最早的模样就是依照鹿的身形构造的。古人认为鹿是瑞兽,古书也记载:“千年为苍鹿,又五百年为白鹿,又五百年为玄鹿。”只要达到玄鹿的境界,这种普通的动物也会成仙。因此,用天禄代替麒麟,也能满足帝王们百年之后羽化登仙的心理诉求。

至此,演变成狮虎形态的新麒麟与创造出来的新神兽天禄,遂成了南朝帝陵前必备的石兽,在岁月的风烟中,沉默守候千年。

《三官出巡图》里的麒麟。图源:网络

《三官出巡图》麒麟鳞片特写

04

汉武帝之后,历代帝王普遍都抱有麒麟情结,宋仁宗就是个典型。

宋仁宗在位期间,宋朝采取积极的外交贸易政策,在广州、杭州、温州、明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既保证了宋朝日进斗金,也进一步扩大了宋朝在四夷间的影响力。这确实不失为缔造盛世的良法。就在宋朝贸易收入与日俱增之时,嘉祐三年(1058),交趾国遣使来贡“麒麟”,引起朝野的广泛关注。

交趾即是今天的越南,早在汉武帝时期,就曾于此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虽然汉朝后来失去对交趾地区的控制,但在汉章帝时代,上林苑还是出现了“九真之麟”的身影。

据《续资治通鉴》记载,此次交趾进贡的“麒麟”,状如水牛,身被肉甲,鼻端有角,食生刍果瓜,必先杖击其角,然后食之。交趾麒麟蠢萌的形象,跟聪明睿智的中原麒麟截然不同。不过,麒麟现世在民间还有“送子”的含义,对于膝下尚无一子的宋仁宗而言,不管交趾麒麟入中原是否意味着盛世的到来,这都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情。

正当朝臣们准备用一场盛典来欢庆仁宗盛世时,身为谏官的司马光却公开反对这种谄媚的行为。司马光称:“交趾贡异兽,谓之麟,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为瑞;若伪,为远夷笑。愿厚赐而还之。”他的意思很明显,宋朝若随随便便将交趾麒麟认作天降祥瑞,则相当于推翻了过去天下君臣所认可的麒麟似鹿、似虎、似狮的形象;万一这所谓的麒麟是假的,咱们还赶着庆祝,恐会让宋朝陷入被四夷笑话的窘境。

司马光的话,摆明了要扫宋仁宗的兴致。但宋仁宗却不敢轻视,因为,自宋初交趾地区独立以来,两邦的外交关系就十分微妙。

作为新兴的邻邦,交趾此时正值李朝统治初期,需要在相对动荡的红河三角洲地区尽快构建统治合法权。因此,自宋太宗登基以来,交趾的李朝就不断侵扰岭南地区,试图扩张版图。而同一时期,宋朝的疆域不断受到辽、西夏等异族势力的侵扰。为了应对边境危机,宋朝除开放边境贸易外,还一直维持着对邻邦的怀柔赏赐政策。只要与宋相邻的政权不再肆意挑起战事,向宋称臣或互为兄弟、叔侄关系,就可以享受宋朝厚往薄来的外交赏赐。

在这种情形下,交趾为了从宋朝攫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便常年遣使贡宋,有时一年来两次以上,想尽办法捞钱,然后扩充军备,以便从相邻的岭南、云贵地区占领更大的统治区域。面对交趾这种强盗行为,司马光才要求朝廷把交趾麒麟拒之门外,让李朝的献麟活动不了了之。

司马光画像。图源:网络

在司马光的推动下,时任虔州(今江西赣州)知州杜植也据奏来报:“广州尝有番客辨之曰'此乃山犀也’。谨按《符瑞图》,麟,仁兽也,麕身、牛尾、一角,角端有肉。今交趾所献不类麕身而有甲,必知非麟,但不能识其名,请宣谕交趾进奉人及回降诏书,但云得所进异兽,不言麒麟,足使殊俗不能我欺,又不失朝廷怀远之意。”可见,杜植与司马光的处理意见类似,就是婉拒“献麟”,只称此物是“异兽”。

宋仁宗最终采纳了二人的意见。这样,宋朝既保持了理性,又不会与交趾撕破脸皮,彰显大国风范。

宋仁宗画像。图源:网络

05

然而,宋仁宗对待“献麟”活动的审慎态度,在明成祖朱棣看来,却大可不必。

作为“永乐盛世”的开创者,朱棣五征漠北、收复安南,早已用实际行动证明其能力不输秦皇汉武。但在颇讲究宗法传承的帝制时代,他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来的,这成为他在位合法性的污点,也让他备受舆论道德的谴责。因此,当他成为天下共主时,便亟需一个机会来证明自身统治的正当性。为此,早在登基之初,他就派郑和下西洋,借寻找建文帝之机,扩展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并让周边政权感受中国的雄武,以此来扩大影响、缔造盛世。

而郑和下西洋还真就发现了“麒麟”。

在下西洋的航路上,有一个名为“阿丹”的小国,即今天的亚丁湾地区。从13世纪开始,阿丹就是阿拉伯及东非地区的商贸集散地。阿丹国人习惯将东非出产的长颈鹿称为giri,并进贡给印度洋、南洋各国。

由于giri的发音极似“麒麟”,故永乐十二年(1414)榜葛剌进贡的“麒麟”实际上成了一个美丽的误会。只是,这个误会很符合朱棣的心理预期而已。

明成祖朱棣画像。图源:网络

事后,朱棣虽然以“天下既安,虽无麒麟,不害为治”为由,谢绝了群臣的进贺与奉承,但仍在接见榜葛剌使臣后,重赏了在场的所有外国蕃臣,并向他们传达了自己对榜葛剌的重视。第二年(1415),他又命少监侯显前往榜葛剌及马六甲海峡以西的其他国家,慰问当地君主。

在朱棣的有心推动下,一股以宫廷为核心的“麒麟热”迅速蔓延开来。继榜葛剌贡麒麟后,第一只从东非产地直抵中国的“麒麟”,于永乐十三年(1415)由麻林(今非洲肯尼亚马林迪)使臣进贡来华。

与前次的榜葛剌相比,这次麻林献麒麟的影响更大。史载,麻林的麒麟将至,礼部尚书吕震请表贺,朱棣说:“往儒臣进《五经四书大全》,请上表,朕许之,以此书有益于治也。麟之有无,何所损益,其已之。”不久后,麻林与诸蕃使者以麟及天马、神鹿诸物进献,朱棣“御奉天门受之,百僚稽首称贺”。

这一次,说一套做一套的朱棣依然表现得很滑稽。他一方面口口声声说什么“麟之有无,何所损益”,另一方面却直奔奉天门出迎。可见,“祥瑞政治”对于当时的明成祖而言,十分有必要。

正是在官方有意识的引导下,有明一朝,长颈鹿成为了麒麟的实物化身。不仅在官方的书画中经常能见到“瑞应麒麟”的模样,甚至在一些王公贵胄的墓葬中,也能发现绣有长颈鹿模样的麒麟补子。

但是,长颈鹿毕竟是凡胎肉体,用其迎合帝王、附会为神兽麒麟,不过是昙花一现。随着明成祖、明宣宗、郑和等具有开拓精神的君王、航海家的逝去,明朝海外扩张的脚步也终因国朝方针调整而止步不前。而那些留在中国的长颈鹿,则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渐老去。正如祝允明在《野记》中所记载的,老去的“麒麟”(长颈鹿)“其首亦大概如羊,颇丑怪,绝非所谓麐身牛尾”。

样貌“丑怪”的老年长颈鹿,彻底终结了天朝君臣对麒麟现世的幻想。自那以后,麒麟这种古老的神兽,只许在图像中永存。只有这样,麒麟才能长生不老,才能发挥它象征太平盛世的魔力。

当帝制时代进入尾声,闭塞多年的清朝遭到列强侵略。此时,在迷信的百姓心中,麒麟唯有变得更加孔武有力,才能镇御四方。于是,从前长得还有些动物特征的麒麟,彻底幻化成了腾云驾雾的龙形神兽。时至今日,龙形麒麟已然成为上古麒麟的最终模样。

清朝人沈铨画的麒麟。图源:网络

神兽纵然千变万化,但不变的是,从古至今,人们对麒麟的想象不过是对太平盛世的企盼。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