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立太子这事,大有乾坤
文 / 子玉
历代太子被废,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他们与皇帝的理念南辕北辙,其次才是个人矛盾。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历代秦王都是手握法家这把剑逐步蚕食诸侯最终一统天下,所以,秦始皇自然也是法家思想的忠实拥趸,对于太子人选,他考核的第一指标就是,专业,对于法家思想能否做到知行合一。
以这个参数为衡量标准,长子扶苏自然被秦始皇排除,据《赵政书》记载,秦始皇所立太子就是学习律法出身的胡亥,他出巡为什么唯独带上公子胡亥,就是从侧面释放他已经选中胡亥为太子的信号。
而作为长子的扶苏被外放到上郡监兵,实际上已经被踢出了局,与太子之位绝缘,这也是扶苏在接到胡亥伪造的诏书时果断自杀的根本原因,因为他知道,自己早就已经出局,而新皇上位之时就是他的死期。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吕不韦之死也是因为与嬴政的理念发生严重冲突所导致的结果。
还有,扶苏的母亲很可能出自楚系,而楚系从宣太后时期就已经盘踞于秦国庙堂,深度左右着秦国朝政,而嬴政如果以扶苏为太子的话,楚系外戚肯定会再次抬头,这是嬴政根本不想看到的结果。
刘邦想废掉刘盈也是这个原因,刘盈的背后是吕氏外戚,如果刘盈即位,大汉肯定会被吕氏外戚三百六十度锁死,很可能会打破刘邦“刘氏为王,功臣为侯”的设计,此后的事实也验证了刘邦的担忧。
而他之所以没有杀韩信并将其留在长安,就是给赵王刘如意设计的辅政大臣,外加监赵代兵的陈豨,可是,随着陈豨叛乱以及韩信被杀,刘邦只能放弃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
吕后为什么私自杀了韩信,就是故意破坏刘邦的方案使其放弃立刘如意为太子的想法,可能陈豨的叛乱都和吕后有关。
在强大的外戚势力面前,刘邦最后只能放弃。
所以,刘邦想废掉刘盈,表上看是他觉得刘盈不像自己,根本原因其实是,他想打破吕氏外戚对大汉的垄断。
是的,功臣、异姓诸侯王、吕氏外戚都是刘邦想解决的势力,可是他穷其一生也只解决了异姓诸侯王的问题。
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彻也是和外戚有关。当汉景帝决定立刘彻的生母王美人为皇后时,刘荣的命运就已经被决定,因为,太子的命运和后宫、外戚是深度绑定的,刘荣只能出局。
包括汉武帝想废掉太子刘据也是因为外戚势力。自从卫子夫做了皇后,自从卫青成了威震天下的大司马大将军,卫氏外戚经过多年的野蛮扩张已经全面渗透到了汉帝国的各个领域,深度左右着帝国的命运前途。
▲卫氏外戚 图源/剧照
说一个细节,卫青甚至和民间的侠客郭解都有往来,这就说明,卫氏家族的势力是同时覆盖庙堂和江湖的节奏。
所以,作为卫氏外戚势力的延伸,太子刘据自然也就成了汉武帝打压的对象。但汉武帝又很矛盾,刘据是继承帝国的最佳人选,但他又是卫氏外戚的领军人物,废也不是,不废也不是,最终导致了刘据被江充逼得走投无路,造反了。
汉宣帝也一度有废立太子的想法,他看着太子刘奭一味崇奉儒家曾忧虑地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治理天下本来就是王霸道揉起来一起用,而刘奭却深陷儒家的围城不肯出来,这不是好事。
但汉宣帝因为不想辜负发妻许平君最终还是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对于帝国的前途,他似乎也有预判:“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果然。
南朝时的昭明太子萧统和刘奭的情况也差不多,很有艺术细胞,但却忽略了法家的作用,导致萧衍对这个太子是越来越不满意。萧统最终与萧衍渐行渐远进而郁闷而死,主要原因就是,他和萧衍理念的冲突。
隋文帝废掉太子杨勇的情况也差不多,杨勇和关陇贵族深度绑定,而隋文帝自即位之后的一系列制度都是打击关陇集团的节奏,如果杨勇即位,关陇集团的势力只会无序扩张进而控制整个大隋。
而晋王杨广就不一样了,常年坐镇江都,几乎是与关陇集团绝缘的节奏,所以,隋文帝废掉杨勇改立杨广主要还是出于政策继承的考虑:
杨广能拿起自己的牌接着打,而杨勇只会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
▲杨广 图源/剧照
到了唐朝,李世民和李建成之争表面上看是太子之争,背后其实是关陇集团和关东士人之争:
关东士人想要进入大唐庙堂就必须得将秦王李世民送上太子的位置。
当然,李渊个人还是支持建成的,因为建成的利益和自己是深度绑定的,只是最终还是被以李世民为代表的关东集团给一朝冲垮。
李世民即位之后同样被太子问题困扰。在李承乾被废之后,他本意是想立魏王李泰的,但因为要考虑长孙无忌、褚遂良的势力,最终还是不得已立了他并不看好的晋王李治。
是的,稳定才是李世民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为了身后大唐的安定,他只能选李治。再说,它属于创业者,而李治的素质正好能承担守业的重任。
就他了。
当然,在立太子这件事上也有打破常规的。赵匡胤为了防止大宋复制五代时藩镇反噬朝廷的乱局最终选了弟弟光义为储君,因为,只有设计长君在位的格局,才能使大宋平稳迈过五代的废墟。
当大宋走完这个过渡期之后,光义也就光明正大地立了自己的儿子元侃为太子。
光义为什么不选太祖的子孙?
一是私心使然,更重要的还是让大宋的继承制度回归正常秩序。
所以呀,立太子这事绝对不是和皇帝的心情有关,维持帝国的长治久安才是第一要素。
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之后为什么不立朱棣为太子,原因就是,朱元璋除了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继承秩序外,他也不想打破之前对朱标继位的朝中格局的设计:
立朱允炆为太子,朱元璋只需对之前的设计稍作调整,给孙子再拔点刺就行,而如果要立朱棣为太子的话,则要彻底推翻之前的设计,这是一个大手术,朱元璋没有精力再操盘这件事了。
康熙为什么要立雍亲王胤禛为太子,就是因为胤禛能够完成刷新吏治,激活经济的重任,还是为帝国的未来考虑。
▲胤禛 图源/剧照
至于个人感情,都只是次要因素,刘邦喜欢刘如意、刘彻钟意刘弗陵,并不是说这两人是宠溺幼子,而是,刘如意和刘弗陵先满足了他们的政治需求,在这个基础上,才升级了父子感情。
说实话,只要是个雄主,都不会被个人感情所困扰,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秦始皇、汉高帝、汉武帝、唐太宗这些人是没有感情的,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事业服务。
当然,想要成为储君,那细节问题也是重点,比如,杨广就处处模仿父皇的作风,节俭到极致,当了太子之后,更是对东宫的卫队进行了减配以让杨坚放心。
这样的人,几乎就是无懈可击的。
包括后来的雍正,九子夺嫡无论进行得多么激烈,他始终是一副置身事外认真做事的态度,最终赢得了比赛。
还是要讲究技巧。
所以呀,废立太子这事,大有乾坤,并不是由帝王个人单纯的好恶所决定的。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秦国的人才战略,细思极恐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