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之祸,绝对不是概率事件
文 / 子玉
本质上来说,太监能够突破自身岗位职责的限制屡屡成为左右王朝命运的主角就是因为,皇帝对于宗室、朝臣、女主的不信任,太监是作为媒介将皇帝的权力延伸到庙堂和地方而已。
说白了,太监只是皇帝的代言人,然后在行使皇权的过程中不断坐大进而失控。
赵高的事就不多说了,因为这个人很可能就不是宦官,而是货真价实的精英群体。
太监在历史上崭露头角是从西汉元帝的石显开始的。元帝刘奭本质上就是个书生,不具备驾驭大汉这艘巨轮的素质,宣帝在世时就已经对刘奭的能力作出了预判:“乱我家者,太子也。”
再加上刘奭时期西汉的许多矛盾都已经爆发了出来,世家崛起,外戚专权,刘奭在不能像武帝这种雄主一样在各个群体之间大打平衡牌的时候自然就将信任的目光抛向了太监群体,让太监作为自己的代言人。
是的,太监之祸往往和外戚、女主、宗室、朝臣势力的坐大同步发生的,当皇帝发现自己是孤军奋战时就只能将太监拉入自己的阵营。
同时,由于太监没有任何连带势力是严重依附于皇权的存在,再加上,皇帝觉得太监不会有篡位的危险,于是对太监也是大胆放权,对于太监的恶劣行径皇帝往往也是睁只眼闭只眼。
到了东汉,洛阳朝廷经常是外戚一家独大的格局,再加上世家的力量同样强大,有成为权臣的可能,所以,小皇弟长大后为了打破女主干政外戚专权的束缚就只能重用太监群体。当皇帝一方胜利之后,太监的权势也进一步扩张,甚至到了封侯的地步。
由于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是冲龄践祚,所以,皇权都会被外戚所代替,而皇帝长大后又不得不借助太监的力量来压制外戚,这就让东汉的庙堂成为了外戚和太监的战场。
太监在一次次打击外戚的过程中不仅通过练兵完成了自身能力的迭代,更是实现了势力的不断扩张,到了东汉末年,朝廷已经完全受制于太监,说白了,东汉末年的乱局很大程度上就是太监之祸引发的。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世家群体和宗室两强的同时存在,皇权都被稀释了,太监群体就更不可能抬头了。只是,北魏时还是发生了一代雄主太武帝拓跋焘被宦官宗爱所杀的事,而且,宗爱还堂而皇之地将拓跋余立为傀儡皇帝。
但这毕竟只是概率事件,由于拓跋焘是不世出的猛人,作为依附的太监群体自然也能对某些盲区有所渗透,当雄主去世之后,宦官又会被世家和宗室轻松秒杀,根本就没有扩张的空间。
▲宗爱 图源/剧照
隋唐时,宦官群体依然只能是打酱油、服务者的角色。但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大唐的权力格局再次发生裂变。
外重内轻造成了安史之乱,虽然皇帝依靠郭子仪、李光弼这些藩镇来平叛,但这些人本质上和安禄山是同一个群体,不可信任。同时,宗室更是皇帝严防的对象,永王李璘造反就是宗室在乱中搅局的典型代表,所以自然被皇帝排除在权力格局之外。
玄宗父子放眼大唐,能重用的也就只有身边的太监了。于是就有了太监边令诚、鱼朝恩、李辅国的坐大。
宦官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边令诚能够左右玄宗的意志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鱼朝恩凭借观军容使一职成了唐军事实上的主帅,并对李光弼等将领是严重制约;李辅国更绝,竟然到了公然打击太上皇李隆基的地步...
是的,通过安史之乱这个历史事件,大唐的宦官群体完成了权力的扩张。
而皇帝对宦官的信任甚至在老婆和孩子之上的,建宁王李倓之死就是李辅国一手作用的结果。
到了肃宗去世后,太监群体通过执掌兵权并对各个领域的渗透彻底形成了对大唐庙堂的垄断之势。具体表现是,肃宗去世后,李辅国直接就杀了肃宗的张皇后并对刚即位的代宗皇帝是三百六十度全面控制的节奏。
当时,李辅国头上的标签是:中书令、行军司马、兵部尚书...
此时的大唐,外有藩镇威胁,内有太监之祸,皇权彻底旁落。那些年,皇帝的更新都是太监集团说了算。
而皇帝为了打压太监集团又不得不重用另一批太监,结果还是走不出太监之祸的围城。难。
怎么说呢,唐朝末年其实是对东汉末年剧本的再复制而已,主角都是藩镇和太监,而藩镇都是通过清洗太监集团从而迅速崛起的。
宋朝吸取了唐朝和五代的教训,自然对藩镇和太监群体是严防死守,就这,宋初的时候还是出了王继恩这个宦官。
明朝初年,由于皇权的集中和文官、宗室、功臣三大势力的同时存在,宦官冲破服务者角色的路基本被堵死,就是出了王振这么个特例也根本不能和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相比。
但随着土木堡事变,平衡彻底被打破:功臣在剧变中被团歼,宗室根本没有话语权,明王朝成了文官群体一家独大的格局。
肿么办?
皇帝为了压制文官集团就只能不断给身边的太监群体赋能,明朝的太监其实才是太监专权的巅峰:
他们有代皇帝批阅奏折、管理印玺的权力,也就是所谓的秉笔太监和掌印太监;他们控制着东厂;他们出任地方监军;他们到地方上通过掌控矿山等资源给皇帝搞副业...
明朝的太监群体几乎是对大明各领域的全面渗透。
没办法,作为深度参与皇帝成长过程的太监群体已经被皇帝赋予了“亲人”的内涵,在宗室和功臣都不可用的情况下,皇帝也只能信任太监。木匠皇帝朱由校简直到了放任魏忠贤打理一切的地步。
▲魏忠贤 图源/剧照
是的,和嘉靖、万历等人一样,天启也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而替他打理一切的人选此时也只能是太监。这就是魏忠贤能够坐大的根本原因。
但由于明朝的太监是严重依附于皇权,所以,皇帝一句话也完全可以给太监之祸按下暂停键,比如武宗杀刘瑾、思宗杀魏忠贤,只要他们愿意结束这种乱局,太监分分钟退场。
可以肯定,如果不是明朝在崇祯手里灭亡,明朝还是会陷于太监之祸的围城,因为,崇祯也无牌可用,培养新的太监势力几乎是他的必选项。
到了清朝,由于历史经验的堆砌,清朝皇帝同时给宗室、女主、太监等群体的抬头都上了一把锁,尤其是太监——
顺治皇帝在宫门口立了一块“太监擅出此门者斩”的铁牌严禁太监出宫,这就是山东巡抚丁保桢能够杀慈禧太监安德海的根本原因,他有祖宗家法这把剑;同时,顺治还规定,一切大典,太监不得和大臣们一起上殿行礼,太监的地位永远要低于大臣;乾隆皇帝规定,太监在任何时候碰到大臣都要主动行礼、让道,不管大臣的级别有多低;清朝通过内务府这个机构形成了外臣管理太监的格局,严禁太监势力的扩张;
...
▲安德海 图源/剧照
所以,历代的太监之祸在清朝身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而安德海、李莲英的个例也是因为女主的崛起而产生的连带效应。而且,就算李莲英一时得宠于慈禧,但他根本不敢将内心的权欲进行扩张——
慈禧让李莲英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和醇亲王奕譞一道检阅北洋海军,但当时的李莲英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能以服务者的角色哈着腰侧立在奕譞身旁,拧巴极了,而且,那天他连军舰都没敢正眼看一下。还是制度优势对太监群体形成的威慑。
当天晚上,即使北洋海军给李莲英安排了住处,他也不敢住单独的小院,而是在奕譞房间的地板上对付了一晚。
清朝太监的地位,由此可见。
但是,作为曾经深度影响过历代王朝命运的一个群体,宦官,又不得不提。
就写这些吧,欢迎朋友们补充。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