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诗词歌赋古诗词日历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44458

古诗词日历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紫网2023-10-14 11:00:410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千古长河,江山如画,难以寻觅,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舞榭歌台依旧在,英雄人物却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斜阳草树下的寻常巷陌,人说寄奴刘裕曾住过那里。遥想当年,挥剑北伐,金戈铁马,气吞一如猛虎,收复长安!

元嘉时期,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想建立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却落得仓皇逃命。四十三年过去,远眺长江北岸,还记得江北战火连天的情景。不堪回首,拓跋焘剑指长江瓜步渡口,佛狸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又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注释

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小名。 “想当年”三句:刘裕曾两次领兵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 元嘉:刘裕子刘义隆年号。封狼居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元狩四年)霍去病远征匈奴,歼敌七万余,封狼居胥山而还。烽火扬州路:指当年扬州地区,到处是金兵南侵的战火烽烟。 佛(bì)狸祠: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拓跋焘在打败南朝刘宋王玄谟军队后,追至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上建立行宫,后称佛狸祠。 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赏析

这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著名咏史词。杨慎评价这首词为“辛词第一”。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桂枝香·金陵怀古》一道被评为千古绝唱。最值得注意的是,其用典高妙至极,不露痕迹,尽得风流!辛弃疾的理想世界是北伐,现实世界是闲置。当理想照进现实,理想之下与现实之上,就出现了巨大落差。这个落差就是辛弃疾一生所要书写的,那里写着两个大字——悲愤。在理想世界中,他渴望成为孙权那样的人物,他说,“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肯定了孙权不投降的精神。在这篇词中,词人再次申诉,“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是的,像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在现实世界已经难以寻觅了。

北固山所在的京口,就曾是孙权的发家之处,他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东吴霸业,力拒曹操百万大军,火烧赤壁。词人登临北固山,第一个想到的自然就是奠定东吴霸业的孙权。只可惜,“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孙权这样的英雄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他又想起了在京口发家的第二位英雄,那就是南朝宋武帝刘裕。“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刘裕起于草莽之中,却凭借京口,奠定了南朝最大的疆域,甚至一度收复长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说的正是刘裕的功绩。这是南朝皇帝中,北伐打得最远的一次。因此,辛弃疾站在北固山上,深深思念着刘裕这个英雄。有英雄就有草包。这个草包就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他是刘裕的儿子。他也想继承父志,北伐建立“封狼居胥”的不世之功。可是却没有其父的雄才大略,所谓志大而才小,最终落得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的下场。不但没有打平手,还被敌人反攻至长江岸边的六合瓜步山。“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追溯的正是这一段历史。可见北伐不是谁都可以的,必须要有孙权、刘裕那样的雄主方可。而刘义隆那样的草包,最后只会自取其辱。“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正是对于草包刘义隆无能的一种羞辱。

如果辛弃疾也遇到刘义隆那样的草包皇帝,那么北伐的结果大概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毫无准备的主帅韩侂胄,革去了“犯嫌”的辛弃疾,草率北伐,又落了个“元嘉草草”的下场。此时,词人虽然已经预料到结局,却仍然愿意贡献自己最后一点力量。尽管韩侂胄不采纳他的意见,总是说他老了,要多修养,看他一试身手。他在忧愤之余,以一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自己的忠勇与能力。只要朝廷放手让他来组织北伐,再让他率领曾经组建的“飞虎军”,何愁大敌不破,北伐不成。至此,词人已经将自己的赤胆忠心表露无遗,可惜历史没有给辛弃疾机会。不过二十七年后,金国灭亡,更强的蒙古来了,而失去了辛弃疾的南宋,不过是重复着“元嘉草草”的悲剧,等待灭亡罢了。能文能武,还要遇明主,方能成就大业。辛弃疾真可谓生不逢时,悲哉哀哉!遇见是缘,

点亮在看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