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是对联理论研究的重要形式
我国自古代就很重视文学鉴赏,无论是诗文、书画等,均有不同的鉴赏方式。以诗词而论,最基础的鉴赏形式有注、有疏、有笺、有证等。注,多在说文解字,讲究客观性,疏、笺、证,则多从主观性。正由于这种诠释者的主观意识介入,也就逐步发展成鉴赏性文字。至于后来大量出现的诗话、词话,则把鉴赏形式又发展到一个很综合的程度了。从创作背景到创作心路,从文字审美到文学审美,均多有涉及,从而发展成为比较全面的诗词评论体系,成为诗词理论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
诗词鉴赏、评论非常成熟,而对联则薄弱很多。在发展鼎盛的清代以及接续之的近现代,对联创作不少,但鉴赏却寥寥。究其原因在于当时的文人们乃至创作者本身都认为其为一“小道”,不足一提。梁章钜的《楹联丛话》和吴恭亨的《对联话》在收录作品之余,有一些涉及到简单鉴赏的内容。试举《对联话》中一二例与大家共赏:
又,江湘岚峰青题扬州二十四桥联云:
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
扁舟过桥下,闻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
都是寻常字面,一经名手烹调,便若清脆可口。
又,陶潭题安庆大观亭联云:
倚槛苍茫千古事;
过江多少六朝山。
雄兀只绝六合。
又,武进胡君复凤阳谯楼联云:
王孙不归,芳草何曾歇;
城郭犹是,白云无尽时。
吊古不说破,更若俯仰无端。
吴恭亨在收录的对联之后做几句简单的鉴赏,多从技法、审美等方面而言,可谓言简意赅。但毕竟是基于各联作而论,未形成系统。今人有对吴恭亨的这些评论进行研究归纳而成为“体系”的,无疑也是一种对联理论研究的方式。
当代,二十一世纪以来,因网络平台的加持,促进了对联创作和交流的发展,各平台以组织活动为契机,开展了不少鉴赏、点评一类的活动形式,无形中促进了对联鉴赏的充实与进步。2006年前后,笔者就曾受邀在某平台推出“对联真性情”栏目,每期对同题创作的对联进行分析鉴赏,以期共同提高。无疑这种方式无论是对创作者还是鉴赏者都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鉴赏是一种双向乃至多向交流与沟通,能够让作者、鉴赏者、读者多方之间针对对联的各角度进行“头脑风暴”,通过交流乃至碰撞形成更多的共识,从而提高。
在我看来,对联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维度去进行:
第一层是对联基本要素的分析,无非是对仗、格律、句式、架构等方面。这些均为对联之基础,有明显疏漏或者亮点可指出,否则也不必费太多语言;
第二层是对联文字层面的分析,无非是字词、语言等使用方面。这一层可能涉及到注疏等工作;
第三层是对对联技法、立意等更深层次方面分析,以期梳理出作者创作的思路等,为读者提供理解上的帮助;
第四层次可以上升到对联审美这一更高层面的内容,能否有此方面的深切感悟则要考验鉴赏者的水平了。
学习对联创作,多做鉴赏大有裨益;进行对联理论研究,做鉴赏亦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形式。因为鉴赏中必然牵扯到很多理论的思考、运用或者延伸。在本书内容中,很大一部分内容即是对本年度百佳联作进行鉴赏,读者可从不同鉴赏者的视角去体会到很多不同侧面的欣赏思维,应该也可以对对联相关理论产生更深的理解。同时,联论文章中也有涉及到鉴赏内容的,大家可以参看。
虽然对联鉴赏一直在发展,但以我观察而言,其专业性、深入性、系统性等均未到非常“理论”的层面。笔者曾效仿《二十四诗品》试图创作《二十四联品》,但基本框架虽然有所建起,但全面性和饱满度深有欠缺,这或许可以作为我自己对未来对联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个工作方向吧。当然,更希望广大对联爱好者们以及感兴趣的专家学者们都能更多地投入到对联理论研究中来,更好地拓展和深化其内涵。
2023年夏于京北回龙观 王永江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