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三千年历史,宰相这条线足够
文 / 子玉
从商周到明清,历代王朝的历史脉络完全可以通过宰相群体这条线来进行拆解,读懂了宰相这一群体的历史变迁,也就读懂了三千年历史。
商周时代是真正的贵族政治,无论是周天子还是各地的诸侯都是通过内部的贵族组建中枢机构进而支撑自身的运转。比如,周公是王室成员,在成王年幼时以摄政的角色辅佐成王,楚国等诸侯也是以内部的贵族来治理辖区。
也就是说,当时的决策层被内部贵族所垄断,即使在朝议制度产生之后,周王室和列国的庙堂依然是贵族的天下。
那时候,所谓的“宰”“相”不过是诸侯家里的管家而已。
到了春秋战国,由于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而贵族又因为常年被精细化的生活所腐蚀其能力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的大争之世。所以,为了变法图强,为了不被兼并,为了扩张领土,各诸侯都主动对内部进行换血,给决策层中引入有真才实学的“士”阶层,管仲、商鞅、范雎、李斯等人都是在这种竞争状态下走进诸侯庙堂的。
此时的士阶层已经成为各诸侯内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宰相群体自此产生。
由于秦国是对决策层换血最彻底的诸侯,所以自然也就领跑诸侯成为了一统天下的角色。秦国统一后,宰相依然是在士阶层中进行流动。
汉朝建立后,由于刘邦是与萧何等功臣一起打的天下,所以,除了财富的分配之外自然也要对权力格局进行分割:
大汉皇帝代表宫廷政治垂拱而治,以萧何为代表的功臣派垄断了丞相这一职位,丞相通过自己组建班子来完成对大汉郡县的治理。
汉初的那些年是宰相群体的巅峰时代,宰相不仅可以自己招聘人员组建班子,而且是自行处理各郡县的政务,对于皇帝,他们只需定期汇报就行了。
就是在待遇方面,汉初的宰相也是顶级的:宰相与皇帝坐而论事,宰相上殿时,皇帝要起身相迎,宰相退朝时,皇帝还要起身相送。汉文帝做的更过,他甚至是目送丞相周勃下朝的节奏,宰相群体在汉初的待遇由此可见。
▲萧何 图源/剧照
从刘邦到汉景帝这个历史区间,大汉的宰相群体一直被功臣派以及他们的子孙所垄断,宫廷和宰相府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各自在自己的岗位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
但汉武帝即位之后,情况马上就发生了改变,为了集权,汉武帝分别对诸侯和宰相两个群体同时下手:
对于诸侯,汉武帝以“推恩令”的方案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对于宰相,汉武帝以发展内朝的方式来架空宰相。
于是,本来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尚书”群体就被汉武帝发展成了决策层。同时,汉武帝和内朝形成决策之后再由尚书转达外朝的丞相,丞相慢慢就被淡化出了决策层成了单纯的执行者。
而且,汉武帝还通过以公孙弘等来自民间没有根基的士人为丞相进一步压缩宰相的权力,使他们绝对服从于皇权。
汉朝后来掌权的大臣,如果谁的头上没有“录尚书事”这个标签,即使他是名义上的丞相,也绝对不是真正的话事人。比如,霍光时,朝廷的丞相是杨敞,但真正的宰相其实是有“录尚书事”头衔的霍光。
由于尚书的分量被不断加重,东汉时朝廷就设立了尚书台,到了曹魏时发展为尚书省。
但新的问题还会产生,尚书机构也有坐大进而垄断政令的可能。所以,皇帝又将管理文书档案的中书引入了决策层,尚书省反而成为了单纯的执行机构。
后来,随着尚书省和中书省被皇帝先后迁出禁中,一个以皇帝身边侍中为主体的门下省又崛起为新的决策机构。自此,以尚书令、中书令、侍中为代表的三个机构正式将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主体的三公逐渐请出了历史。
到了隋朝,三省六部制正式成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以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为主体负责执行。
为什么说房谋杜断,就是,作为中书令的房玄龄负责谋划,而审核却是归于作为侍中的杜如晦。
▲杜如晦 图源/剧照
也就是说,此时的尚书令、中书令、侍中才是所谓的宰相。
到了唐朝,为了进一步稀释宰相的权力,朝廷不设尚书令而是以尚书左仆射和尚书右仆射共同打理尚书省的方式硬生生将大唐变成了群相制的格局。
后来,随着政事堂的不断扩招,凡是头上顶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大臣都成了所谓的宰相。
而且,皇帝还通过重用中书舍人的方式从中书省内部来分化中书令的权力。开元后期,玄宗又进一步设立了“翰林院”这一机构来分化中枢机构的权力,唐朝的宰相根本就没有坐大的可能。
宋朝延续了唐朝的做法,也是群相制的节奏,而且还专门设立枢密院来平衡宰相群体的势力。
朱元璋更狠,直接将宰相这一群体给请出了历史自己亲自指挥六部来维持天下的运转。但这也将洪武皇帝累得够呛,他不仅要常年连轴转,每天处理的事情更是多达几百件,绝对是挑战个人意志力的节奏。
所以,朱元璋的子孙们在扛不住的情况下只能倚重从朱元璋开始就已经设立的内阁来协助自己工作:内阁在处理奏章的同时草拟出意见,皇帝如果同意只需将内阁的意见抄一遍就行。
明朝皇帝的工作量一下子就被降了下来,后来,皇帝为了省事,连抄的权力都给了“司礼监秉笔太监”。
事实是,朱元璋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内阁大臣已经成为了事实上的宰相,明朝屡屡发生内阁宰辅专权的事,尤其是在土木堡事变之后文官集团崛起,皇帝更是无力应对以内阁宰辅为首的官僚集团。
▲张居正 图源/剧照
嘉靖和万历为什么罢工,本质上就是对这种现象的无声对抗。
清朝经过议政王大臣决策的粗放模式之后也渐渐切换到明朝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轨道上来。但康熙皇帝为了制衡内阁又特意设立了“南书房”来分化内阁的权力。和当年的尚书一样,南书房的成员也是由给皇帝负责文秘档案工作的才学之士组成。
雍正时,为了防止南书房坐大,雍正又设立了“军机处”:军机处在成立时根本就不是一个正式机构,所有的军机大臣都只是兼职,皇帝随时都可以暂停其在军机处行走的权力。
也就是说,军机处的成员都是皇帝临时抽调过来协助自己工作的人员,根本就不可能坐大。而被分化权力的内阁更不可能有机会成长,大清的所有权力都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历史,再也没有出现过权相,就是后来的肃顺一时跋扈,但分分钟就被女主联合宗室的组合给秒杀。
可以看出,历史的面貌完全可以在宰相这一群体的历史变迁中寻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