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汉语对联4副妙用典故的极品结婚对联,用得恰到好处,真是太有才了
844670

4副妙用典故的极品结婚对联,用得恰到好处,真是太有才了

紫网2023-10-14 13:52:540

用典是传统文学的习惯,不管是诗词还是文章,典故的运用都让作品扩容了更多的回味空间。

深受诗文传统影响的对联,自然也少不了典故的运用。

虽然说,对联用典很容易就会落入“掉书袋”的陷阱,但典故用得好的对联,味道真的香。

我是真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献上4副妙用典故的极品结婚对联,用得恰到好处,真是太有才了。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吧。

第1副对联:绣阁团圞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

此联是大才子纪晓岚送给牛姓新郎官的结婚对联。因为所送之人姓牛,故而上下联都切“牛”,幽默风趣而又表达了祝福之意,堪称佳构。

上联用《风俗通》吴牛喘月的典故:“吴牛望月则喘。”也有人说是《关尹子》犀牛望月的典故:“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识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下联则是大名鼎鼎的对牛弹琴的典故,出自《理惑论》:“公明仪为牛弹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其耳矣。”

对联文字上看着很优雅,望月弹琴都是具有诗情画意的内容,“同望月”与“对弹琴”都是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的祝福。

而同时呢,对联处处扣准牛字,调笑新郎官是牛,供宾客会心一笑,比之那些过分的闹洞房行为,可谓雅噱了。

注:团圞是团聚的意思。此联一作“绣阁团圆同望月;香闺静好对弹琴”,应该是流传过程中的讹误,亦通。

第2副对联:雅谑古贤传,仙客重来桃欲笑;良缘芳姓合,诗媒初达藕方华。

新郎官刘耿久原配死了,续娶王氏,有人写了这副婚联。

上联所谓“雅谑古贤传”,用的是宋代人刘原父续娶的典故。欧阳修写诗调侃说:“洞里桃花莫相笑,刘郎今是老刘郎。(欧阳修用的是刘晨、阮肇天台山遇仙的典故。桃花,一作新花。)

古有刘原父续娶,而如今刘耿久续娶,所以上联说“仙客重来”。

一个笑字,既是对联作者对新郎官的调侃,又照应到前面的“雅谑”,言下之意是古人欧阳修开得玩笑,我作为朋友也开得玩笑。

下联的“良缘芳姓合”,则是文学史上大名鼎鼎的“二十八字媒”的典故。

著有《侯鲭录》的文人赵令畤妻子死了,想要物色一个继室。

恰好这时候有个姓王的大龄剩女写了一首诗,一时流传开来:“白藕作花风已秋,不堪残睡更回头。晚云带雨归飞急,去作西窗一夜愁。”

这首诗显然是“恨嫁诗”,说的是秋,写的是愁,说白了就是一把年纪没老公,孤单寂寞冷。

当然了,这首诗还是挺有才的。赵令畤十分欣赏王氏的才华,正好自己要找个老婆,真可谓一拍即合。于是乎,他就请人说媒,娶了王氏为妻。

下联的“诗媒”就此而来,至于“藕方华”则是根据“白藕作花风已秋”的改编。

宋代的王氏是大姑娘,这位新娘子王氏正当芳华,所以如此修改。

这个对联妙用典故,全都围绕“续娶”而来,措辞宛转而耐人寻味,表达了对联作者对刘耿久的祝福,真的很有才华。

第3副对联:几生修得到;一日不可无。

新郎官陈竹士娶妻王梅卿,有人送了这副绝妙的嵌名婚联。

嵌名是目的,而手法却是用典。

上联用了宋代诗人谢枋得的《武夷山中》:“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

下联用了宋代文豪苏东坡的《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取名字往往具有象征或者寄寓的意义,如“梅”如“竹”,本身就是文化传统中高雅的代表,很自然成为父母给孩子命名的选择。

而此联之妙,首先是以用典的方式将这种命名上的文化内涵揭示出来,从而达到以名字夸奖人的效果。

举个例子,金庸小说中的女角色木婉清,光看名字很漂亮,而段誉初次听到名字后立刻来了一句:“水木清华,婉兮清扬。姓得好,名字也好。”

在名字上赋予文化内涵,夸得文雅高级,即以木婉清之冷傲,也不由得芳心一动了。

故而此联作为一个带有应酬性质的婚联来说,是十分高明的。

同时,对联利用“隐藏”的手法,故意隐藏了最关键的梅与竹,多转了一转,增添了对联的趣味效果,也更为引人关注。

当然,此联最妙的地方,还在于用典与婚事紧密结合,宛若天衣无缝,令人拍案叫绝。

上联说“几生修得到”,从新郎官的角度出发夸奖新娘子,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赞美这段婚姻的天作之合。

下联说“一日不可无”,从新娘子的角度赞美新郎官,描写了夫妻婚后举案齐眉、夫唱妇随的恩爱生活,太有才了!

第4副对联:居室为人之大伦,一脉真传,朱源于孔;宜家乃曰有余庆,百年偕老,夫宾其妻。

新郎官朱祖懋和新娘子孔氏结婚,有人送上了这副婚联。

上联所谓“居室为人之大伦”,典故出自《孟子·万章上》:“男女居室,人之大伦也。”

男女结成夫妻生孩子是人生大事。有夫妻才有孩子,故而上联自然过渡到“一脉真传,朱源于孔”。

所谓朱源于孔,也是一个典故。儒门圣人朱熹继承发扬了圣人孔子的学说,所以说朱熹源出于孔子。

而这里则是一语双关,含有幽默趣味,是说孔新娘将来为朱家生孩子,开枝散叶,后代的朱家孩子自然是出自“孔氏”了。

下联“宜家乃曰有余庆”,典故出自《诗经·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夫宾其妻”则是《左传》的典故,形容夫妻间相处融洽,互相敬爱。

下联的内容虽然是俗套的,但因为用典而增添了韵味,再配合上联的调侃幽默,此联堪称精妙。

最后分享网友“孙土焱”创作的七夕诗:“并肩楼宇望天河, 五色红光托月娥。衣曝针楼鸣玉殿,抚昔何意对仙歌。”

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失业在家,写文糊口,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赞赏、收藏和转发!1块钱是情,2块钱是爱,再次感谢大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