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说说台北市的来历
844920

说说台北市的来历

紫网2023-10-14 17:24:270

台北市因处于台湾北部而得名。

台北最早为原住民中凯达格兰人(属于平埔族)的生活地,明代初期开始有汉人来到此地。从17世纪初西班牙人占领台湾北海岸开始,历经荷治时期与郑氏王朝,到清代初期以前,此地均荒芜而未有大规模开拓,被统治者视为化外之地。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和永、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地方,成为台北盆地开垦活动的开端。“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源自平埔族语“tagal”。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买买茶兴起,先是艋舺(今万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然后是大稻埕后来居上,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此后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府城作为行政中心。清光绪元年(1875年),钦差大臣沈葆桢在此建立了台北府,统管台湾行政,从此就有“台北”之名。1884年,台北府城城墙及5个城门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省会位於桥孜图,但是实际上是在台北。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与新竹的铁路,加强邮电、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及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市的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省会由桥孜图(今台中市)移至台北,从此逐渐成为台湾的政治中心。1895年,台湾因马关条约被割让给日本。1900年起,日本人逐步拆除台北府城城墙及西门,以原台北城范围内的区域(日本人称为“城内”)作为官方厅舍集中地以及来台日人的商业活动地带。并利用拆除后的城墙原址辟筑4条3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并分阶段进行“市街改正”计划,街道的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新设公园绿地及新建其他公共建筑,台北市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形态。日本殖民统治初期,仍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成为日本统治台湾的政治中心,直到1919年台湾总督府新厅舍落成为止。1920年行政区域改革,以艋舺、大稻埕、城内三市街为基础,设立台北市,隶属于台北州。1938年,进一步将松山并入台北市。台北一名始见于清蓝鼎元所撰“纪竹堑埔”,略曰:“竹堑埔宽长百里,行竟日无人烟。野番出没,行人过此,视为畏途。然郡城、淡水上下必经之地,其地平坦,极膏腴,辟田畴,可得良田数千顷。台北民生之大利,又无以加于此。”此文所指之台北,系指竹堑以北之台湾北部地区而言。日本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中华民国政府在当时的台北公会堂举行受降仪式,日本殖民时代划下句点,为台湾的城市。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台湾后,台北市成为省辖市,隶属于台湾省。台北市政府于1945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6″;西为双园区加蚊子(西园町),位于东经121°28′43″;南为大安区六张犁,位于北纬25°0′19″;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25″。本市四境均为台北县的各乡镇毗邻。东与内湖乡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鹭洲乡相隔,东南与深坑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中和乡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人口328591人。管辖大同、延平、中山、建成、古亭、龙山、松山、城中、双园、大安等10区。

1949年随着国民党撤退到台湾的200万军民,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都使得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也开始逐步进行;城市的已开发区域原先集中于旧市区西侧,自1960年代末期起,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台北市行政区域照旧。台北市管辖松山、大安、古亭、双园、龙山、城中、建成、延平、大同、中山等10区,人口155133人,面积为66.9872平方千米。管辖区域:东为台北市松山区中坡,位于东经121°35′17″;西为双园区路二段底,位于东经121°29′5″;南为古亭区罗斯福路四段底,位于北纬25°0′46″;北为中山区大直;位于北纬25°5′46″。中心位置为城中区台湾省政府大厦,位于东经121°31′,北纬25°3′。本市东与台北县内湖乡、南港镇接壤,西以淡水河为界与三重镇相隔,东南与景美镇、木栅乡为邻,西南隔新店溪与永和镇、中和乡及板桥镇相望,北隔大直山与士林镇相接。市政府设于建成区长安西路39号。1970年代与1980年代为台北市的高度发展期,城市的商业重心也从此时开始逐渐向东移至东区,西区相对显现出发展衰退的态势;伴随高度发展而来的是交通量的激增,最终造成严重的交通问题。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台湾地区的“直辖市”。次年,依地形自然形势及水源需要,以淡水河、新店溪为界,将台北市原有辖区及台北县的南港镇、内湖乡、木栅乡、景美镇,以及阳明山管理局所辖的士林、北投两镇一并划归台北市,分别改制为南港区、内湖区、木栅区、景美区、士林区、北投区。(注:1968年7月1日至1974年1月1日,台北市除了直辖其他十四区外,士林北投两区是透过阳明山管理局管辖的。北高两市的区一样是属于乡镇级,但阳明山管理局是属于县级,且非派出机构,真正算派出机构的是市区。)1990年,台北市行政区重划,将原来16区调整为12区。1990年代之后,市区铁路地下化、快速道路、捷运、公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相当程度地缓解了交通上的压力;信义计划区开始快速发展,市政府与市议会亦迁至该地;原本渐趋没落的西区,西门町、大稻埕等地带也开始进行局部改造、更新计划。

台北市位于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与台北县为界。若由空中鸟瞰台北市,棋盘式的道路系统、交错耸立的参天高楼、星点状的公园绿带,以及终日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确是让人辨识这座城市的绝佳指标。台北市是台湾北部的游览中心,除阳明山、北投风景区外,还有省内最大、建成最早占地8.9万平方米的台北公园和规模最大的木栅动物园。此外,由私人经营的荣星花园规模也相当可观。剑潭、北安、福寿、双溪等公园,也都是游览的好地方。

台北市名胜古迹颇多,其中台北城门、龙山寺、保安宫、孔庙、指南宫、圆山文化遗址等处,均为风景优美,适宜游览的好地方。台北循着淡水河、基隆河迤逦蜿蜒,北边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阳明山公园,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态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后花园,四季各有不同风情韵致;坐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园、植物园、大安森林公园,则堪为典型的城市绿洲,加上周遭人文、艺术活动频繁,是都市人纾解身心的好去处。南区的木栅山区,登山健行之外,还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闲情。台北市,也拥有为数可观的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庙宇、古迹等。外双溪的故宫博物院是岛内外首屈一指的艺术宝库,对街而立的顺益台湾原住民博物馆,展现原住民文化样貌;圆山周边的台北市立美术馆、儿童育乐中心、大龙峒保安宫、台北孔庙、行天宫,刻划着浓厚的人文活动轨迹。大稻埕和艋甲是汇聚台北移民血汗的历史街区,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庙、龙山寺、华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处。寸土寸金的台北都会,西门町、东区、天母、士林、公馆等商圈林立,家具街、书店街、电脑街、婚纱街、花市、玉市……等各种专卖街、市集,也是大都会细致分工下的产物。而街头巷尾一家家咖啡厅、泡沫红茶店、KTV、卡拉OK、PUB,华灯初上后,闪烁的霓虹妆点出不夜城的景象,让台北的夜晚展现另种风情。台北市治辖幅员虽与台湾其他县市比起来不算宽广,却拥有许多人文景观,也存在著有别于其他国际城市的特殊风情。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