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多久才能洗上一回澡?看完这些,“穿越”的事你得缓一缓了
有个成语叫“扪虱而谈”,说的是前秦名臣王猛还是个平头百姓时,去拜见东晋大将桓温,一边旁若无人地在衣服里捉虱子丢进嘴里嗑,一边侃侃而谈。东晋十六国是非常混乱的时期,王猛一个名士衣服里头都长满了虱子,可见当时普通人的沐浴条件多么艰苦。(不过魏晋那帮子名士不少以邋遢为荣)当然,古人沐浴和现在差不多,都大概分为两种:穷人沐浴和富人沐浴。这边王猛脏得满衣服逮虱子,那边同时代的石虎就用黄铜和美石建了个大浴池,将活水引入,洗澡水里浸满香囊;冬天时不断往水里放烧烫的铜质曲龙,保持水温,池边拉上凤纹锦帐,他和爱妃们在这“坦诚相见”宴饮戏乐。
电视剧里常出现美人们在铺满花瓣的巨大澡盆子里美美地掬水嬉戏,一副舒适享受的模样,非常有误导性,好像在古代哪个姑娘家都能随随便便搞那么大桶热水洗浴……要是你真穿越过去,恕我直言,光洗澡这一块,你就哭着喊着要穿回来!言归正传,古代的穷人、富人们到底是怎么洗澡的呢?多久洗一次,都有哪些个讲究?
我们现代人理解沐浴就是洗澡的意思,其实在古代这4个字是分开用的。洗,指洗脚;澡,是洗手(《说文》:洗,洒足也;澡,洒手也。”);沐,说的是洗头发;浴,则是洗身体的意思。比如上海老话里洗澡就叫“浴身”,十分有历史文化的印记了。
为什么区分得这么清楚呢?老祖宗感叹:真的是“洗澡”容易“沐浴”难啊!古代人生活条件有限,对老百姓来说,天气暖和靠近大河最方便了,男子、孩童们跳进河里就能洗洗干净。女子也能从井、河中汲水回家清洁。这天冷了,烧热水废柴,而且容易冻感冒,整不好小命没了!能糊弄就糊弄,脏得不行可以攒够了灰垢、在逢年过节时候去趟澡堂子。咱们这个澡堂子的历史说起来也很悠久,毕竟是大众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在《周礼》当中就提到,浴室叫做湢,木制浴盆叫做杅。浴室概念真正下沉到民间,约莫在宋元时期。
后梁时佛教盛行,当时佛寺中都修建供僧人清洗的浴室,这些浴室会择时对外开放。宋代起,以“浴肆”、“香水行”为名的民间公共浴室才兴盛起来。因为当时的浴室都是“前池后釜”的结构,前面是水池子,后边大锅烧热水,中间有砖墙隔开,池底有管道与釜相通,冷水、热水混合,老百姓们都形象地叫为“混堂”。再说一个水池子一帮人泡,再清的水也要发混,这混堂的叫法倒也贴切!元代谢宗有诗名为《混堂》:“香泉涌出半池温,难洗人间万古尘,混沌壳中天不晓,淋漓气底夜长春。”你别看诗里写的风雅,民间的混堂真谈不上干净。
混堂结构古时候富人洗澡叫“清”,君子叫“凉”,庶人老百姓才叫“浴”,清、凉是以享受为目的,去的是高级的“香水行”。去“浴肆”的都是为了搓干净的。比如明朝去混堂的浴资是1钱,相当于现在我们3000的工资,澡费七八十,不是花不起,但真的是肉疼。所以这一个冬天估计也就狠狠心去洗上个一回,你想得多埋汰!明朝人郎瑛在笔记小说《七修类稿》里描写得很详细:男子被不洁者、肤垢腻者、负贩屠沽者、疡者、疕者,纳一钱于主人,皆得入澡焉。远的不说,八九十年代乡镇上的人,都是赶在过年前几天去浴室洗澡,讲究的人家天蒙蒙亮起个大早赶去,因为早上人少啊,那水干净!
《戏婴图》里的浴盆就这不干不净服务马虎的浴肆,古代的普通女同胞们也享受不上,因为只有公共的男浴,1926年,上海才开了首家女子浴室。因此天再冷也只好在家中“用盘盛水,以杓(大木勺)取水浇身,以杅(浴盆)承之。”这哪个年代都是穷人不好过,那穷人家的女子更不好过啊!
先秦时候,洗澡不止为了清洁,而是被当作被一种礼节。比如孔老夫子就提出了“沐浴而朝”的讲究,周朝在王畿内建了“汤沐邑”,供朝见的诸侯们住宿、斋戒、沐浴。官员们上朝或是参加祭祀活动前都必须要先洗头洗澡,“斋戒沐浴则祭上帝”,是严肃且庄重的。
文士们认为沐浴不仅除去污垢还能除去心垢,所谓“澡身而浴德”,因此一直到清朝时期,故宫里的澡堂都取名为“浴德堂”。汉朝时大臣们洗澡还有专门的沐浴假。据记载说因为朝廷中的大臣们都很长时间不洗澡,再加上头发长,天气燥热时,朝堂之上必然会出现异味。皇帝闻着也受罪啊,便立了五天一洗澡、三天一洗头的规矩。刘禹锡所写的《浙西李大夫述梦四十韵并浙东元相公酬和斐然继声》有这么一句:“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可见五日一休沐在唐朝依旧沿用。沐浴还是“孝文化”的一种表达,《礼记·内则》中就提出要每五天要烧水请父母洗一次澡,每三天烧水请父母洗一次头。
官宦富贵人家通常会在家中自建浴室,在浴室外凿一口井取水。《长物志》中详细描述这种私家浴所:“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更须密室,不为风寒所侵。近墙凿井,具辘轳,为窍引水以入。后为沟,引水以出。澡具巾悦,咸具其中。”人在锅中坐,底下大火加热,水中放上香料,怎么看都像炖汤……再财大气粗的,把大锅换大池子,清人李渔的《闲情偶记》中有写道:“至于富室大家,扩盆为屋,注水于池者,冷则加薪,热则去火,自有以逸待劳之法,想无俟贫人置喙也。”
赵姬沐盘无论这场地修得多豪华,热水总归是老老实实用柴火烧,但如果有温泉的话,既取自天然,又方便卫生。
白居易《长恨歌》里写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让华清池成为咱们最耳熟能详的温泉。秦始皇一统天下后曾在这里修筑离宫,引泉入室,名“骊山汤”,唐明皇后来大建行宫,更名为“华清宫”。公元745—755年间,每到十月份,都会带着杨贵妃到骊山华清宫度假,一直到第二年四月才会离开。骊山上有着充足的温泉,水温常年保持在43℃,唐玄宗也下令修建了很多温泉浴池,有专门供皇帝洗澡使用的“御汤”,有专门供贵妃洗澡的“妃子汤”。
《开元天宝遗事·长汤十六所》中有记载:“华清宫中除供奉两汤外,而别更有长汤十六所,嫔御之类浴焉。”现如今在华清宫遗址中已经发掘出了莲花汤、太子汤、星辰汤、尚食汤等等,这些汤池规模各不相同,形状各异,建造非常华丽,工艺堪称完美。即使没有温泉,对于帝王之家而言,沐浴条件也是同时代里最好的。秦始皇咸阳宫的遗址中,便发现了专供嫔妃们沐浴使用的大浴室,其中还设计了陶制的地漏和排水管道,还有专门为洗澡取暖准备的壁炉。皇家浴所的讲究,庶人自然是难以想象,生活在底层的老百姓一个冬季都不洗澡,才是古代人的沐浴常态。
现如今沐浴再非难事,现代人的幸福感,其实就在我们习以为常、唾手可得的生活基础设施里。
-End-
看古今世事,读书中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