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启示录052:啥叫小人之心 啥叫君子之腹
导读齐国人尹士,怎样用他的小人之心去度孟子的君子之腹?孟子面对弟子做了怎样的告白?职场上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的小人有哪四大典型的特征?为什么小人很难理解大人的大量?为什么说孟子就是佛家讲的觉而有情的大菩萨?我们该学习孟子的哪四大德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黑色小三角我们今天一起精读《孟子·公孙丑下》篇的第十二章,先读原文。
01
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
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
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02孟子离开齐国,齐国人尹士对别人说:“不知道齐王根本就成不了商汤和周武王,那是他自己不够明智。如果明知道齐王根本就做不到,还要到齐国来,那就是想升官、想发财,贪图富贵。不远千里跑来见齐王,相处得不融洽,没能得到赏识而离开,却在昼邑这个小地方留宿了三夜才肯离去,为什么这样慢慢腾腾,磨磨唧唧呢?我可真是看不惯这种做法。”孟子的一个齐国的弟子高子,把尹士的话告诉了孟子。孟子说道:“那位尹士怎么可能真正了解我呢?不远千里跑过来和齐王相见,这是我自己所希望的,是我愿意的。话不投机,相处不融洽,难道会是我所希望的吗?是我自己愿意的吗?我也只是没有办法,迫不得已。我留宿在昼邑三个晚上再赶路,自己的心里还觉得有点太快了呢?齐王有可能改变主意呢?如果他改了主意,就一定会召我回去的。我离开了昼邑,而齐王没有安排人来追我回去,我这才心无挂碍,义无反顾地回自己的老家呀!我虽然这样做了,难道是我想抛下齐王吗?齐王照样还可以行仁政,善待百姓有作为呀!齐王如果真的用了我的思路,何止是齐国的老百姓能够安定和太平呢?全天下的老百姓都能过上安定和太平的日子。齐王也许真的会改变态度的,我可是天天都在盼着的。我难道是那种目光短浅,气量狭小的小气男人吗?向君王谏言不被接受,就恼羞成怒,满脸都挂着不高兴。离开的时候非得走得精疲力尽,再去找地方留宿吗?”齐国这位尹士听说了孟子的这番话以后,说道:“看来,我才真是个小人呢!”03读完了,也读懂了这一章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小人之心和君子之腹。首先,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孟子的弟子们把这个情节能够记录下来,能够让两千年以后的我们看清楚啥叫小人之心,啥叫君子之腹。小人之所以是小人,体现在格局小、目光短浅和智慧不足。在生活和工作当中,这样的小人往往会有几个很突出的特征:一是,长了两只眼睛,专门喜欢盯着别人的缺点,根本看不见自己的缺点。最喜欢通过指出别人,尤其是那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的短处,来显示自己聪明,来证明自己了不起。二是,看人看事儿往往只看近处小处,看不到远处和大处。在小问题上特别能够抖机灵,但在最本质的问题上会非常地糊涂,甚至是一片的茫然。三是,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事来一塌糊涂。典型的是语言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碰到困难的第一反应是,自己躲开让别人上。四是,特别善于马后炮。当别人做事,他会想办法抢功。当别人尤其是比他优秀的人,做事的结果不理想的时候,他会落井下石,喜欢在上级面前递小话,吹耳旁风,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二十多年做地产企业营销顾问,让我见到了太多干啥啥不行,吃啥啥没够,有事往后躲,有利往前凑的小人。这些人外表很可恨,但实际上内在很可怜,只能在自欺和欺人中了此一生。04齐国这位尹士应该是把孟子,也看成了和他一样的势力小人,把孟子的每一个决策都看成是和他自己一样的格局,一样的追求。他不能理解有大仁、大义、大智和大勇于一身的大人和君子,胸怀能够有多宽广。不知道真君子能够站到多高,能够看到多远。他把孟子看成了一个简单追求升官发财,跑齐国推销自己的说客,和那些凭三寸不烂之舌在各诸侯国之间穿梭的说客没什么两样。所以,才会把孟子在昼邑留宿三夜的事儿,看成是老人家没有达到升官发财目的不甘心,看成是拖泥带水。05孟老夫子不仅不跟这位尹士一般见识,不把对方的评价太当回事儿,还能够借机来启发自己的弟子。这位尹士的话不能说不够尖酸刻薄,但是我们的孟老夫子却一点儿也不往心里去。想到弟子们尤其是这个传话的高子,会受尹士之言的影响,便语重心长地向弟子们解释了一番。我读这一章的时候会想象,如果自己能够穿越到孟子的身边,当场亲耳听到他这番话,会有什么感受,会受到什么样的启发。06首先,我们因为孟子这番话,而明白大人君子就是要有比普通人大得多的担当。不能够替天下人承担责任,战胜挑战,那么怎么能担大任呢?怎么能够做君子呢?怎么能够算是大人呢?孟子的每一个决策都是从平天下的角度出发的,都是把天下人能不能安定,能不能太平,放在第一位考虑的。而不是从个人的得失与荣辱,甚至安危去考虑、去决策的。这是大人和小人最明显的差别,难怪齐国的这位尹士会误解他。其次,孟子不仅学高为师,而且身正为范。不仅讲道理给弟子们听,更亲自做给大家看。其所言即其所行,其所行即其所言,言行合一,表里如一。再有,就是既有该提起时候能提起的勇气,又有必须放下时候的果断放下,而这种放下往往需要更大的勇气。当时认为辅佐齐国,最有可能实现安天下的抱负,便不远千里到齐国去。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努力也都做了,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也没有关系,不去怨天,也不去尤人,也没有太多地去考虑自己的面子问题。甚至认为就算自己不在,只要是齐王能够行仁政,那也是好的,只要是天下的老百姓好,自己就开心。07我在前面已经讲过几次,孟子的时代中国还没有佛教,但孟子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本质上就是后来传到中国的佛家所讲的“觉而有情”的大菩萨境界。老人家能够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看不得天下人受苦,天下人受苦就像自己受苦一样,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帮助天下人摆脱苦难。他老人家也能够做到佛陀在《金刚经》中讲的“一切法无我”,也就是能够彻底地放下自我,没有强烈的我执,也就是能够放下。还有,这一章当中孟子的一番话,明显看出来他老人家也做到了《金刚经》中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会跟已经发生的既成事实,做任何的心理对抗。哪怕对方不像话,哪怕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仍然可以做到内心的一片平静。不像我们普通人,在此基础上会有分别,会有好恶,会有执着。08读完这一章,我还是希望咱们最好一起向孟老夫子致敬,向他老人家学习。学习他胸怀天下,勇于担当,并且能够做到无我的精神。学习他的大仁、大义、大智和大勇。就算我们达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至少也要做一个离他的境界最近的普通人。
点击下面#孟子可以阅读收听全部孟子启示录内容
- 0000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