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遍亚洲的“港姐”,如今怎么不香了? | 循迹晓讲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赛艇队长
策划:赛艇队长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000字 阅读需要8分钟
最近新一届的香港小姐完成评选,不过就关注度来看,作为曾经代表港风文化符号的港姐好像已经无人问津,差不多最近十几年来大众对港姐都是这样的态度,关注这项赛事的槽点和丑闻比关注它本身还多。
◇ 2023年港姐结果出炉
◇ 选手丑闻比赛事本身更有话题度
港姐和内陆的春节晚会有太多相似之处,过去都是一场娱乐盛会,现在更像是一群人关起门来自嗨的堂会。那么,从曾经的辉煌一时到如今的苟延残喘,香港小姐到底经历了什么?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香港小姐的起源要从二战后说起,二战中香港曾被日本占领,战争结束后又归还给英国,经年累月的战乱让香港一片萧条,此时的他们需要娱乐和消费去抹平战争阴影。
◇ “香港夜总会皇帝”李裁法
在经济环境不好的时候,男性才是消费的主力军。1946年,一家夜总会老板李裁法别出心裁的在自家的泳池花园里搞了一个泳装选秀。当时的参选规则十分简单:年龄在16-60之间,能找到一件泳衣穿上即可,不懂游泳也无所谓,毕竟只是走到跳台上亮相一眼。在那个女性露小腿都觉得有伤风化的年代,光明正大地看泳装女是前所未有的大事。
果不其然,第一届港姐选美盛况空前,原本只可容纳1700名观众的会场最终多挤进了2000人。三千多人为了看泳装美女,顶着太阳曝晒了3小时。而参加评选的女孩本身也都从事着一些上不得台面的职业,比如舞女,甚至还有风月浮萍之人,而台下的20个评委是清一色的大老爷们,露着色迷迷的表情,咋看咋不像选美,倒像是商务宴请找陪酒的。
◇ 司马音 (1927年6月4日一2001年1月8日),出生于中国上海市,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演员、第三届香港小姐冠军
此外,选美过程充满油腻的同时,还出现了不少黑幕,比如说第三届港姐的冠军司马音是李裁法的“干闺女”,此时人们意识到,想要把这项活动长期办下去,就必须改革,走向正规化,公开化,公正化。
改革过程中,首当其冲的就是评委团,那种全是白衬衫、打领带、配黑西裤的尖嘴猴腮猥琐中老年谢顶油腻男不见了,换成在社会上名与地位颇高的女性,比如副按察司夫人、法国驻港总领事夫人。选手年龄也限制在18-28岁,而且“必须具有良好品德,优美身材,和健康体魄”。
◇ 但茱迪(1931年-)美籍华人,毕业于香港嘉诺撒圣玛利书院,曾任职国泰航空公司。1952年参选香港小姐荣获冠军,赴美参选1952年首届环球小姐获得殿军
1952年,改革后举办的第四届港姐评选活动,最后选出的冠军也让人眼前一亮,她叫但茱迪,是著名导演但杜宇的女儿,也是典型的富二代、星二代。从此以后,那些从事软件硬化工程的工作人员逐渐淡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良家妇女甚至大家闺秀。
不过再怎么良家妇女,此时的港姐只是一个非常小众的娱乐,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一个更有社会影响力的人进行背书。
◇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2014年1月7日),浙江宁波镇海人,出生于上海市。 中国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制片人,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创办人。
1959年,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老板邵逸夫受邀做评委,在评选现场萌生了把港姐打造成香港形象的念头。从59年开始,他宣布所有每年港姐前三名可以和邵氏公司签约,到了1973年,已经是TVB大股东的邵逸夫干脆就运作让TVB拥有港姐评选资格。基于邵氏和TVB的影响力,香港小姐竞选得到不少赞助商支持,比赛规模更大,也成为固定时间、固定主办方的选美活动,自此香港小姐评选终于从“野路子”变成了“正规军”。
而70年代正是电视娱乐兴起的年代,相比于下班后看报纸听收音机,看电视简直比前两个高到不知道哪里去了。
◇ 1967年香港无线电视启播仪式
当时电视可是奢侈品,内陆随随便便一台小电视就是一家人一年的开销,而香港在这段时间里经历了经济大繁荣,也在1973年为了刺激经济,港府宣布解除外汇管制,并在此后的五年时间里,先后推出其他刺激经济的举措,包括黄金进出口自由、放开外国银行在港设分行条件、开放银行牌照等举措,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彻底实现资本进出自由。而香港的人均GDP从1970年的不到1000美元增加到1983年的5600美元,成为名副其实的亚洲四小龙之一。
香港经济GDP厉害体现在普通民众的生活上,至少他们买一台电视问题不大。到80年代内陆改革开放,更多人家里有了电视机,而当时内陆的娱乐行业可谓一片荒芜,广东地区的民众发现只要买一根“鱼骨”天线就能看香港的电视节目,所以TVB也成了部分内陆观众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在时代契机下,香港小姐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上世纪70年代末,只要把鱼骨天线架设在屋顶,就能看到香港的电视节目 图为1979年的深圳
对于年轻姑娘来说,香港小姐这个名头是个相当大的诱惑,一旦选上了就能当演员,当上演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可能是阶级跃升,1977年的港姐冠军朱玲玲在台上就被香港的豪门霍家相中,嫁给了霍家公子霍震霆,后来生下了霍启刚,也就是跳水运动员郭晶晶的老公。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影后张曼玉,她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十几岁到书店做店员,本来觉得自己的人生也就如此了,然而1982年到香港度假的时候被广告公司相中,第二年拿下港姐亚军,同年代表香港赴英国参加“世界小姐选美大赛”入选前15名,由此开始自己的演艺生涯。
◇ 港姐朱玲玲
不过这种阶级跃升,更多留给的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人,因为进入港姐决赛圈,在外貌上基本不相上下,而智慧就成了她们最重要的加分项。
1986年的港姐冠军李美珊来自纽约大学物理系,1991年的港姐冠军郭蔼明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机械工程系硕士,进入21世纪后,高学历的港姐越来越多,不乏来自剑桥大学等世界名校的参选者。除了高学历,她们的智慧也体现在临场发挥能力上,1982年香港小姐决赛,选手梁韵蕊被问及“如果能选一位历史人物做男友,你会选择谁”时,她回答:“希特勒”,“我希望用我的才能,让他不要去侵略别的国家。”赢得全场的掌声,在这届评选中她也爆冷一路过关斩将拿下最终的冠军。如果在临场发挥表现失常,再漂亮的脸也是减分项,比如1973年,当时艳压群芳的赵雅芝就是因为回答问题紧张到结巴,只得到了第四位。
◇ 港姐赵雅芝
“水满则溢,月圆则缺。”香港小姐的辉煌持续了近30年,进入21世纪后不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由于经济下行,娱乐行业受到了严重影响。加上好莱坞电影全面进入,内陆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不断增多,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了最大的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收入,这就造成新港姐尚未在娱乐圈站稳脚跟,而旧港姐的片约更是寥寥,走上大荧幕的机会越来越少,曾经的上升通道变得越来越窄,而TVB电视剧几乎成为这些港姐的唯一出路——还不一定是主角。
不过,TVB给的工资实在是太低,虽然有些港姐最终嫁入豪门,但这毕竟是少数。而大部分港姐要想靠TVB的工资来养活自己,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而这些演员在那些富豪眼里又不入流,所以很多港姐都选择转行。
◇ 中间者为谭小环
比如94的港姐冠军谭小环,就索性下海卖鱼蛋,后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还说,卖鱼蛋一个月的收入可以达到三四万港币,是当演员的两倍。有这些前辈的例子在,新一代的女孩们与其遭这份罪,还不如考大学来的实在一些,如此一来让一些优秀的天然的美女选择了另一条路。
没资金,没市场,还没人报名,香港小姐自然而然的走向衰落,现在民众看港姐更多的是看吐槽,看丑闻,已经没什么人关注赛事本身了。
香港小姐从万人空巷到门可罗雀,的确让人感到唏嘘,但这个过程是每一项事物都必然经历的,没有什么东西能永远光鲜亮丽,也没什么东西是永坐王座地位无法撼动,香港小姐作为一个没有任何官方背书的娱乐活动项目,能存在70多年,其中辉煌了30年,这个成绩已然是非常难得了。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