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威在古代为何称凉州?古代的凉州就是武威吗?一文说清楚
甘肃省武威市地处河西走廊的东端,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在汉朝之前,这里是月氏人、匈奴人控制的地区。
大概是在秦末汉初的时候,河西走廊被月氏人控制,此时北方草原上的匈奴崛起,匈奴通过一系列战争,打败并赶走了月氏,月氏人西迁到西域及中亚,河西走廊就被匈奴人控制。
武威二字在历史上比凉州出现得更早,这缘于汉武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公元前121年,汉武帝发动河西之战,命令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攻打河西走廊。
霍去病从陇西郡(今甘肃天水)出发,越过乌戾山(今乌兰山),渡过黄河,攻打匈奴遫濮部,斩杀其首领,渡过狐奴水(今甘肃葫芦河),击破匈奴五大部落。
然后霍去病率军越过焉支山,在皋兰山与匈奴主力决战,霍去病击败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斩杀折兰王和卢侯王。
河西走廊
几个月后,汉武帝发动第二次河西之战,霍去病率领数万骑兵出北地郡(今甘肃庆阳),从宁夏灵武渡过黄河,再向北越过贺兰山,穿过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绕过居延海(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
沿弱水(今甘肃山丹河、黑河,在内蒙古称额济纳河)从北向南,经甘肃酒泉,再从西北向东南,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弱水上游地区攻击匈奴浑邪王与休屠王军两部,汉军重创浑邪王与休屠王部,迫使二王投降汉朝。
经此两战后,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这是中原政权第一次占据河西走廊,为了方便管理当地,汉武帝在这里实行郡县制管理,设置了四个郡,分别是:武威郡、酒泉郡、张掖郡、敦煌郡。
武威之名来自武功军威,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后,为了彰显大汉武功军威,以武威二字取为郡名,武威郡的辖区大致是今天甘肃中部武威市及白银市西北一带,治所在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下辖10县。
河西之战
这10县分别是:姑臧(今武威市凉州区)、张掖(今武威市凉州区)、武威(今武威市民勤县收成乡)、休屠(今武威市北)、揟次(今甘肃古浪县土门镇)、鸾鸟(今武威市南)、扑擐(今武威市古浪县东)、媪围(今白银市景泰县)、苍松(今甘肃武威市东南)、宣威(甘肃省民勤县西南),治所在姑臧。
姑臧二字也是在汉武帝时期首次出现,姑臧这二个字来源于匈奴人修建的盖臧城,当时汉人发音为姑臧,姑臧和武威两个地名都在汉武帝时期开始出现,不同的是武威是郡名,姑臧是县名。
酒泉二字得名于“城下有泉、其水若酒”,据说现在酒泉市的泉湖公园就是当年西汉时期发现的泉水,酒泉郡下辖福禄(今酒泉市)、乐涫(今甘肃省酒泉市东南)、表是(今甘肃高台县西)、会水(今甘肃金塔县东北)、玉门(今甘肃玉门市)、池头(今甘肃玉门市西北)六县,治所在福禄县。
河西四郡
张掖二字得名于“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这话的意思是: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的意思,张掖郡下辖10县,分别是:觻得(今张掖市西北)、昭武(今甘肃临泽县东北)、删丹(今甘肃山丹县)、氐池(今甘肃民乐县)、屋兰(今张掖市甘州区碱滩镇)、日勒(今甘肃永昌县西北)、骊靬(今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焦家庄乡)、番和(今甘肃永昌县西)、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显美(今甘肃永昌县城东),治所在觻得县。
敦煌二字是一个例外,这是在汉武帝设置河西四郡之前就存在的名字,来自于张骞出使西域归来给汉武帝上书的报告中,其中有这么一句话“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敦煌和祁连两个名字都出现了,汉武帝就用了现在的名字来做为郡县。
敦煌郡下辖六县,分别是:敦煌(今敦煌市西)、冥安(今甘肃安西县东南)、效谷(今甘肃省安西县西)、渊泉(今甘肃安西县东)、广至(今甘肃安西县东南)、龙勒(今甘肃敦煌西南),治所在敦煌县。
河西走廊连接西域与汉朝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更好地监督管理地方,将整个天下分为十三个刺史部,刺史是监察官,主要用来是监督地方官的,纠察违法行为的,十三个刺史部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朔方、交趾,这十三个刺史部在东汉时期演化为州。
汉武帝在长安以西设置了凉州刺史部,负责监察六个郡,分别是:陇西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治所在武威郡姑臧县(今武威市凉州区),凉州刺史部主要是河西四郡加陇右二郡,整个凉州刺史部管辖的范围大致与今天的甘肃省相当。
除了朔方与交趾之外,十三刺史部的名字大多来自上古九州,也就是禹贡九州,禹贡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益州,其中的雍州被一分为二,雍州东部地区被汉武帝划归司隶校尉管辖,西部地区的陇西郡、金城郡被汉武帝连同河四郡一起成立了一个新的刺史部,名字叫凉州。
东汉凉州
凉州这个名字是汉武帝起的,因为河西走廊地处西北,是非常寒凉的地方,汉武帝因此取名为凉州,凉州除了有寒凉的意思之外,还有荒凉之意,意思是那里人口非常少,凉州属河西之地,原本是月氏与匈奴人游牧的地区,汉朝占据这里后,开始大量移民,但人口相比于传统的汉地,仍然很少,故称凉。
到东汉时期,正式形成了十三州的一级行政区,分别是:幽州、冀州、并州、兖州、司隶州(司隶校尉部)、豫州、徐州、荆州、青州、扬州、凉州(先设雍州,后改凉州)、益州、交州。
东汉的凉州下辖郡国共计12个,分别是:武威郡、敦煌郡、酒泉郡、张掖郡、金城郡、陇西郡、安定郡、汉阳郡、北地郡、武都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比西汉多了一倍,共计98个县,治所仍然设在姑臧县,其辖区大致包括了今天的甘肃全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湟水流域和陕西西部地区。
在东汉时期,关于武威与凉州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武威是二级行政区,凉州是一级行政区,武威属于凉州,凉州却不属于武威。三国时期与西晋时期大致与两汉时期的行政区域划分相似,但也有所不同。
上古九州
南北朝时期,凉州成为军阀割据之地,诸多军阀在这里建立了政权,其政权大多都有一个凉字。
比如公元386年,前秦将领吕光建立后凉政权,定都姑臧;397年,鲜卑族秃发乌孤建立南凉政权,定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后迁都姑臧;397年,后凉建康太守建康太守段业建立北凉政权,定都姑臧;400年,后凉敦煌太守李暠建立西凉政权,定都敦煌县。
后来北魏灭亡北凉,统一整个北方,仍然在河西走廊设置凉州,下辖武威、昌松、魏安、番禾、广武5郡,治所在武威郡姑臧县,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被北周取代,东魏被北齐取代,北周灭北齐再次统一天下,在河西走廊设置凉州总管府,下辖武威、广武2郡,治所仍然在姑臧。
唐朝时期,将全国分为十道,道为一级行政区,相当于汉朝的州,河西走廊属于陇右道,陇右道管辖的范围相当广,下辖17州2府,分别是: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甘肃省地图
陇右道管辖的范围包括整个西域(今新疆及外西北)、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西部、青海北部及东部,治所在鄯州(今青海乐都)。
唐朝实行道、州(府)、郡、县的四级行政区,道为一级行政区,州为二级行政区,陇右道下辖凉州,凉州下辖武威郡,凉州的治所仍然在姑臧县,与两汉差不多,只是行政级别降了一级,唐玄宗时期,把凉州改为武威郡,唐肃宗时期,又把武威郡改为凉州,唐德宗时期,凉州被吐蕃占领,脱离唐朝控制,吐蕃人设置西凉府,直到唐朝张义潮率领11州回归唐朝。
北宋时期,在河西设置西凉府,管辖姑臧等5县,但很快被西夏攻占,西夏在武威设置西凉府,元朝时期,在河西设置甘肃行省,下辖永昌路等六路,永昌路下辖西凉州,明朝时期,在河西设置甘州卫(今甘肃张掖)和庄浪卫(今甘肃永登)。
清朝时期,在河西设置西宁道,下辖凉州卫,康熙时期,改西宁道为凉庄道,雍正时期,改凉州卫为武威县,并设置凉州府,治所为武威县,乾隆时期,又把凉庄道改为甘凉道,治所在武威县,凉州府属甘凉道,武威县属凉州府。
武威市地图
民国时期,道直管县,武威县属甘凉道,甘凉道的治所在武威县,1985年成立县级武威市,2001年武威市由县级升级为地级,原武威县被改称凉州区。
从汉朝到清朝,武威都属于凉州,凉州是武威的上一级行政区,而武威一直是凉州的治所,从民国时期开始,凉州二字不再是行政区域的名字,直到武威市成为地级市后,才把原武威县改为现武威市的一个区,也就是凉州区,等于是倒了过来,凉州成为武威的一个行政区域,不过凉州与武威这两个名字总算流传了下来。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