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帝王术之精华:君臣攻守道
846102

帝王术之精华:君臣攻守道

紫网2023-10-17 09:50:380

帝王之术精华之要:一道二柄三守四方五蠹六反七术八奸十过!

帝王之术就是御臣治下之术, 是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当今管理学的不二法门. 《韩非子》一书则是帝王之术的百科全书, 如果古代帝王能深刻领会《韩非子》的精华, 并灵活运用, 那么王朝不会二世而亡, 也不会国运不超过三百年. 现在的人如果能理解好韩非子, 则对于管理公司, 逢迎上级无疑是如鱼得水. 但是知识就在那里, 能否运用好还与个人的情商智商有关, 也与时势紧密相关.

一道

《韩非子.主道》:道者, 万物之始, 是非之纪也. 是以明君守始以知万物之源, 治纪以知善败之端. 故虚静以待, 令名自命也, 令事自定也. 虚则知实之情, 静则知动者正. 有言者自为名, 有事者自为形, 形名参同, 君乃无事焉, 归之其情. 故曰:君无见其所欲, 君见其所欲, 臣自将雕琢;君无见其意, 君见其意, 臣将自表异. 故曰:去好去恶, 臣乃见素;去旧去智, 臣乃自备. 故有智而不以虑, 使万物知其处;有贤而不以行, 观臣下之所因;有勇而不以怒, 使群臣尽其武. 是故去智而有明, 去贤而有功, 去勇而有强. 君臣守职, 百官有常, 因能而使之, 是谓习常.

一道就是人主之道, 重点在于“不现可欲”, 而后“依道而行”. 也就是作为君王不要表达出自已的爱好或者厌恶, 也不要表达出自已的能力, 这样臣子就无法猜透领导的心思, 也就不会刻意逢迎. 下属不妄度上意, 则依法依规认真做事, 露出自已的本色, 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 而君王自已了解下属的能力后, 按其能力按排职事, 有功者依法而赏, 有过者依法而罚, 那么君王反映出来的意志就是规章制度, 就是国家法令. 而臣子知道君王依规依法办事, 则自已也会依规依法做事. 全国都尊纪守法, 则国家大治, 君主自然可以垂拱而天下治.

二柄

《韩非子.二柄》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 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 刑德也. 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 庆赏之谓德. 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 故人主自用其刑德, 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 故世之奸臣则不然, 所恶, 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 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已也, 听其臣而行其赏罚, 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 归其臣而去其君矣. 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 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 爪牙也. 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 则虎反服于狗矣. 人主者, 以刑德制臣者也. 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则君反制于臣矣.

所谓二柄就是赏罚二权, 也就是现代说的权利与义务. 君主可以啥事不做, 也可以无才无能, 但是赏罚二权应紧紧的抓在自已手中. 人的本性是有利必贪, 有过必诿, 因此赏可以让臣下爱君, 而罚可以让臣下畏君. 做人主的, 一定要让臣下对自已又敬又畏, 而且是真正的敬畏. 用现在的话说, 当领导的要恩威并重, 让下属死实踏地跟你干. 赏罚二柄不可交给别人, 赏与罚均在在君主手中, 缺一不可;赏与罚不能所心所欲, 一定是有功者赏, 有过者罚, 赏罚皆出于国法.

三守

《韩非子.三守》人主有三守. 三守完, 则国安身荣;三守不完, 则国危身殆. 何谓三守?人臣有议当途之失, 用事之过, 举臣之情, 人主不心藏而漏之近习能人, 使人臣之欲有言者, 不敢不下适近习能人之心, 而乃上以闻人主, 然则端言直道之人不得见, 而忠直日疏. 爱人, 不独利也, 待誉而后利之;憎人不独害也, 待非而后害之. 然则人主无威而重在左右矣. 恶自治之劳惮, 使群臣辐凑之变, 因传柄移藉, 使杀生之机, 夺予之要在大臣, 如是者侵. 此谓三守不完. 三守不完, 则劫杀之征也.

所谓三守, 就是指人主要守住三个原则:一是防备周边亲信之人, 不要让他们掌握臣下谏言;二是赏罚皆决于法, 不要随自已的爱恶;三是防止赏罚大权旁落, 以免受制于人. 为人主者就是要注意以上三点, 一旦有一个守没有守住, 则人主危矣;如果三守都没有守住, 则人主易位也.

四方

《韩非子.物权》:事在四方, 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 四方来效. “事在四方”, 是指立法大权归统一的中央政府掌握, 这表明诸侯分权的政治局面即将结束, 郡县制将要完全取代分封制. “圣人执要”, 是指中央政府的权力最后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即实行君主专制独裁. 中央政府一旦制定了法律, 则天下郡县都要按法行事. 这里就是说要有完备的行政执法机构, 君主要处在中枢位置, 制定大政方针, 然后下属按君主的方针做事.

五蠹

《韩非子.五蠹》: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 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 盛容服而饰辩说, 以疑当世之法, 而贰人主之心. 其言古者, 为设诈称, 借于外力, 以成其私, 而遗社稷之利. 其带剑者, 聚徒属, 立节操, 以显其名, 而犯五官之禁. 其患御者, 积于私门, 尽货赂, 而用重人之谒, 退汗马之劳. 其商工之民, 修治苦之器, 聚弗靡之财, 蓄积待时, 而侔农夫之利. 此五者, 邦之蠹也. 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 不养耿介之士, 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 削灭之朝, 亦勿怪矣.

韩非子的五蠹是说的五种寄生于国家的类似于寄生虫一样的五类人. 这五类人在古代是指:儒生、说客、游侠、门客、商人. 古代以农战为本, 尊重农民与士兵, 而儒生空谈误国;说客鼓动事非;游侠以武犯禁;门客借主索客;商人牟利于民. 因此认为以上五种人是社会的寄生虫, 但严厉限制其数量与地位. 对于人主而言, 对无益于国家发展的人要大加限制, 而把主要资源给对国家有益的人. 对管理学而言, 就是企业不养闲人, 也不能把资源用在闲人身上.

六反

《韩非子.六反》:畏死远难, 降北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贵生之士”. 学道立方, 离法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文学之士”游居厚养, 牟食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有能之士”. 语曲牟知, 伪诈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辩智之士”. 行剑攻杀, 暴憿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磏勇之士”. 活贼匿奸, 当死之民也, 而世尊之曰“任誉之士”. 此六民者, 世之所誉也. 赴险殉诚, 死节之民, 而世少之曰“失计之民”也. 寡闻从令, 全法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朴陋之民”也. 力作而食, 生利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寡能之民”也, 嘉厚纯粹, 整谷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愚戆之民”也. 重命畏事, 尊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怯慑之民”也. 挫贼遏奸, 明上之民也, 而世少之曰“謟谗之民”也. 此六民者, 世之所毁也. 奸伪无益之民六, 而世誉之如彼;耕战有益之民六, 而世毁之如此:此之谓“六反”.

怕死而逃归山林的人本是懦弱之人, 而世上称赞他们为“贵生之士”;为国而战死者本是英勇之人, 而世间骂他们是没有智慧的人.....也就是说世上有高名者未必对国有益, 无名者而踏实者才是国之根本. 当君主的要远离高谈虚伪之人, 而要亲近有为实在之人. 比如现在, 明星于国无甚大用, 但是薪酬过亿;科学家于国有大益, 但是生活艰辛. 此所谓六反也.

七术

《韩非子.六反》:主之所用也七术, 所察也六微. 七术:一曰众端参观, 二曰必罚明威, 三曰信赏尽能, 四曰一听责下, 五曰疑诏诡使, 六曰挟知而问, 七曰倒言反事. 此七者, 主之所用也.

韩非子的七术则是七种君主御下的七种手段. 其一、众端参观, 是指兼听则明, 无信一家之言;其二、必罚明威, 是指依法行刑, 亲者不赦, 功者不宥, 善者不免, 只要犯法不论是谁都依法严惩;其三、信赏尽能, 就是依法赏赐, 疏者不忘, 过者亦赏, 恶者亦封, 只要有功, 不论是谁都依法封赏, 以便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八奸

《韩非子.八奸》:凡人臣之所道成奸者有八术:一曰同床, 二曰在旁, 三曰父兄, 四曰养殃, 五曰民萌, 六曰流行, 七曰威强, 八曰四方.

所谓八奸, 则是告诉君主防备八种奸臣产生的途径, 以防万一. 八奸俱体是指:配偶、亲信、父母兄弟、贪图享受、民意、流行学说、臣民的好恶、邻国的胁迫. 这八种途径最容易产生奸臣, 也最容易误导君主偏离国家法令. 人有七情六欲, 世间有万物相克. 如果君主过份宠幸女人, 则奸臣会通过君主的女眷获得权势;如果君主过份相信亲信, 父母兄弟, 则奸臣会通过他们获得权势.....

十过

《韩非子.十过》: 十过:一曰行小忠, 则大忠之贼也. 二曰顾小利, 则大利之残也. 三曰行僻自用, 无礼诸候, 则亡身之至也. 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 则穷身之事也. 五曰贪愎喜利, 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六曰耽于女乐, 不顾国政, 则亡国之祸也. 七曰离内远游而忽于谏士, 则危身之道也. 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 而独行其意, 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 九曰内不量力, 外恃诸候, 则削国之患也. 十曰国小无礼, 不用谏臣, 则绝世之势也.

以上是君主必须防备的十种过错, 能防备则国治, 不能防备则国乱. 一是相信小忠之人, 而错过了大忠;二是贪图小利, 而失了全局;三是刚愎自用, 不尊重他人;四是不听忠言而听好言;五是好大喜功, 不务实际;六是贪恋女色而忘本心;七是远离国本而不听忠言;八是有错不改不听诤言;九是不自量力, 还依靠他人力量;十是, 力弱势孤还不听能言. 君主能防备十过则可谓明君, 不能防十过, 则是庸君.

总结

帝王之术的核心是:依法办事, 亲掌赏罚二权, 守住三个原则, 让四方听话, 防备五种蛀虫, 识别六种名实相反的人, 采用七种御下之术, 防备八种奸臣之路, 不犯十种常犯之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