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丨吴庆洲:客家围龙屋的哲理意匠与生态智慧
本文刊发于《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2期
吴庆洲教授《客家围龙屋的哲理意匠与生态智慧》一文以客家围龙屋为研究对象,包括其布局和特色,其化胎的哲理意匠、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其五行石的形态和文化内涵,论述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并研究了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营建的生态智慧。得出如下结论: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最能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建筑,是能够有机生长的建筑,是最具深层文化内涵、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哲理智慧的建筑。
1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之奇葩2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和特色3 围龙屋化胎的哲理意匠4 风水大师杨筠松为客家民居设置了化胎5 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
6 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7 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智慧8 结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中国古城防内涝的智慧和经验研究”(51878282)
客家围龙屋的哲理意匠与生态智慧
The Philosophic Ideas and Ecological Wisdom of a Hakka House Known as Weilongwu
吴庆洲WU Qingzhou
1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中之奇葩
客家围龙屋是客家民居类型之一。客家民居类型众多,有围龙屋、五凤楼、方楼、圆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图1)最具深层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及其哲理意匠和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智慧。
图1 梅县南口秋官第平面图
福建永定等地的五凤楼(图2,图3)与围龙屋很相似,也有化胎,但化胎外却没有围屋。在福建永安、连城、长汀等地也有少量围龙屋。
图2 福建永定县“大夫第”平面图
图3 福建永定县客家住宅大夫第剖视图
围龙屋形制有什么特色?
围龙屋(图4)是集宗祠与民居于一体的建筑,是集儒家礼制思想、伦理观念、太极阴阳五行哲理、风水理论、建筑艺术于一身的奇葩,是客家建筑中文化和艺术的瑰宝。
a. 龙厅 b. 化胎 c. 五行石 d. 祖堂 e. 中堂 f. 门堂 g. 禾坪 h. 半月塘 i. 风水林 j. 围龙 k. 横屋图4 围龙屋平面图
2 围龙屋的平面布局和特色
2.1 中轴对称,主次分明
围龙屋在中轴对称、主次分明上,与宫殿建筑、礼制建筑十分吻合。客家围龙屋在中轴线上设置一系列重要的建筑,其名称依《兴宁东门罗氏族谱》卷八“礼俗·居室”,从高而低分别有:龙厅、化胎、上堂、中堂、下堂、禾坪、池塘。较次要的建筑则分布在中轴线的旁边。
2.2 与时俱进,有机生长
围龙屋有二堂二横一围、三堂二横一围、三堂四横一围或二围、三堂六横三围、三堂八横三围等多种形式。
围龙屋能与时俱进,有机生长,即随人口的增加,可以加建扩大,而保持其中轴线和格局不变,这是其一大特点。
目前所能见到的围最多的围龙屋,为兴宁叶塘琵琶塘老屋,达7围之多(图5),第七围尚不完整。
图5 兴宁叶塘琵琶塘老屋屋顶平面图
2.3 因地制宜,朝向各异
兴宁宁新罗氏东升围位于广东兴宁市东1千米处,在方圆半里的范围内,建有大小围龙屋八座,全部属罗姓,现居2000余人,80余户。最大的一间围龙屋俗称“九厅十八井”(图6),建于元代(1271—1367),至今已有700年历史。
图6 兴宁宁新罗氏东升围总平面图
从图6可以看到,八座围龙屋有朝南的,有朝东的,有朝南偏东的,有朝东偏南的,朝向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是围龙屋按照风水学说选址,由于屋址各异,朝山、靠山等各不相同,自然朝向也各不相同。这种因地制宜、朝向各异的围龙屋,彼此间相处如此和谐,与周围环境如此协调,可称为传统建筑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2.4 化胎围屋,独树一帜
客家围龙屋最为独特之处,是化胎和围屋的设置。化胎呈龟背形,以砖或卵石铺砌,化胎后围以一圈或多圈围屋。化胎后的围屋,是把龙即五方龙神围在屋内,中为龙厅(图7)。
图7 庆云庐化胎横剖面图
福建的五凤楼(图2,图3)有化胎的设置,但只是原始状态的土胎,化胎外边也没有围龙屋。
全国各地各民族的民居各式各样,多姿多彩,唯有客家民居有化胎的设置。这是客家围龙屋独树一帜的特色。
2.5 五方龙神,形制独特
客家围龙屋另一个独特之处,是在化胎的基部中央,设置五行石(图8~图10),为五方龙神之位。福建永安五凤楼的化胎基部中央,则没有五行石。围龙屋祖堂神橱下有一个神龛,内设“龙神之位”,以祀奉五方龙神。这在中国民居中也是罕见的。
图8 兴宁东升围九厅十八井的五行石
图9 兴宁叶塘河西村磐安围的五行石
图10 丘逢甲故居的五行石
2.6 月形池塘,泮池深意
客家围龙屋前多有一个半月形池塘,有多种生态功用,围龙屋内外檐之雨水,经风水师设计的曲曲弯弯的暗沟,最后都流到池塘中,水为财,有财水不外流的意蕴。此外,这池塘呈半月形,也有类比文庙泮池,希冀文风鼎盛、科举多出人才的深层含意。
以上六条是客家围龙屋重要的形制特色,而后三条又更为重要。
3 围龙屋化胎的哲理意匠
客家人注重风水,建屋选址、筑造化胎,均请风水师筹划操办。为什么要筑造化胎,它有何文化内涵?
化胎为龙脉所经,地母子宫穴位所在,主人丁兴旺。
围龙屋与五凤楼的化胎,为龙脉至此,地势变化,天地在此交感,孕育了胎息。为了让化胎透气,不宜用泥灰封死,而要用卵石铺砌(也有用砖铺砌的)。这化胎乃全宅神圣之地,乃神龙之所在,主宅中人丁兴旺。“民间认为,客家人是龙的传人,而主宰子孙兴衰祸福的,是祖宗和本屋的龙神,所以他们在祖宗的神龛下方或祖公厅后面的花胎上,都安有龙神,让其与祖宗一样享受长年香火。年深日久,遇到不顺吉的事多了,便认为龙势变了,就得安龙奉朝,请觋公作法以壮龙势。”
对龙的崇拜实乃对男性祖宗生殖力的崇拜,其内涵是生殖崇拜。化胎呈土丘状或龟背状,象征大地母亲的子宫,具有生殖功能。其所在正是风水穴位所在。
风水穴位实为地母女阴之位,从风水图中可以一目了然(图11)。《老子》云:“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风水穴位正是《老子》之“玄牝之门”。
a)据孟浩
b)据缪希雍图11 风水穴形图
必须指出,南方坟墓(即阴宅)形如圈椅,与客家围龙屋民居相类似,亦有类似化胎的突起,也有同样的生殖崇拜文化内涵。东莞东城峡口熊飞夫妇合葬墓,始建于宋末,是抗元义士熊飞与亡妻李氏合葬的衣冠冢(图12)。它的后面也有一圈凸起如化胎的部分。其埕拜石为方形,相当于围龙屋中的三堂两横或两堂两横的部分,其丹池相当于半月形水塘,其后边部分则相当于化胎和围屋。建于南宋末年的叶永青家族墓平面图(图13),其三个墓的平面形状与围龙屋何其相似!叶永青家族墓由叶永青夫妇合葬墓、父叶植梅墓、后人叶玉田夫妇合葬墓组成。叶永青(1226—1277),曾随文天祥收复广东梅州、江西会昌,与元兵力战而死。
图12 熊飞夫妇合葬墓平、剖面图
图13 东莞茶山叶永青家族墓平面图
周予同先生认为,中国先民以山川、丘陵、溪谷等为生殖器的物化形式:
“他以人间的生殖方法来比拟宇宙的生殖,于是以天、太阳、山、丘陵为男性的性器官,以地、月亮、川、溪谷为女性的性器官,而加以崇拜,于是产生祭天地、祭日月、祭山川等等的形式。”
阴宅所在也是地母子宫之所在,人死后葬于此,利于灵魂投胎转生。故坟墓有突起如化胎者。子宫中有羊水孕育婴儿,故风水穴位不可无水,孕妇怕风,故须避风、藏风。故郭璞云:“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继承了生殖崇拜文化,与《老子》《周易》哲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只有看到风水的生殖崇拜和生命崇拜的智慧之光,才是抓住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要旨。
4 风水大师杨筠松为客家民居设置了化胎
为何只有客家民居才有化胎之设置?这与风水大师杨公仙师即杨筠松(图14)有关。
图14 杨筠松画像(约847—937)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救贫。据《赣州府志》:“窦州杨筠松,唐僖宗朝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黄巢破京城,乃断发入昆仑山,过虔州,以地理术授徒,卒于虔州于都药口坝。”
赣州的风水文化史,是从唐末掌管琼林御库的金紫光禄大夫杨筠松避黄巢之乱,携御库秘籍弃职隐居赣州的三僚村授徒传艺开始的。
杨救贫携风水“秘籍”来到赣南,首先结识了割据赣州的卢光稠。
卢光稠请杨救贫择基地筑赣州城。赣州府城,最早是东晋永和五年(140)筑的土城,卢光稠趁乱起兵,割据赣南后,请杨救贫为其择址建城。杨救贫选赣州城址为上水龟形,龟首筑南门,龟尾在章贡两江合流处,至今仍名为龟尾角。东门、西门为龟的两足,均临水(图15)。赣州城遂成为一座三面临水、易守难攻的铁城。卢光稠得以拥兵一隅,面南称王30余年。
图15 赣州府城街市全图
杨救贫在赣州的风水活动,使风水文化在赣南迅速传播,随着客家人在赣南聚居时的大量建筑实践,赣派风水得以兴起。广东梅州一带的客家人对杨大师奉若神明,称之为“杨公仙师”。
在广东兴宁、梅州一带,流传着“杨公作阳宅化胎图”(图16),笔者的岳父马焕新(字超鹏)即抄有一本。
图16 杨公作阳宅化胎图
客家人有杨公仙师崇拜,其坛位于祖灵神龛后面靠墙角之地,仙师坛上立三根方木,方木之上用红布包捆,分别为杨公仙师、曾公仙师和廖公仙师的神位,均为风水大师,曾文辿和廖瑀均为杨之弟子。也有认为祖师杨筠松二传曾文辿,曾文辿三传赖文俊,赖文俊四传丁珏,丁珏五传卜应天,卜应天六传廖瑀之说。
杨筠松在江西收徒之时,正是客家民系形成之际。客家人认为杨公仙师为客家人。他的“阳宅化胎图”为客家人普遍接受,成为客家围龙屋、五凤楼等民居的独特景观。这化胎和泮池风水理念与传统太极、阴阳、五行学说完全吻合,成为中国传统哲理的象征表达,故为广东、福建的许多客家人接受。客家人居住地多为山区,围龙屋、五凤楼选址山坡地,少占农田,风水林、化胎、围龙屋又可防止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传统的生态、有机建筑。杨公之功可谓大矣哉!
5 化胎形态的历史演变
吴卫光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图像学研究》中,对化胎形态有如下分析:
1.化胎的基本造型原则
化胎的形状像龟背,也像一个倒过来平放的锅底,它的曲面更像孕妇的腹部。
化胎造型的几个基本原则:
1)化胎的平面为半圆形或近似半圆形(从建造围龙屋的技术层面说,大多数化胎是半个椭圆形)。明代中期至清代末年,梅县、兴宁围龙屋的化胎基本上是比较规整的半圆形。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围龙屋建造的基本形制规范,它必须和屋前的半圆形水塘形成呼应的关系,风水术士在这方面有绝对的话语权;二是半圆形更加方便工匠在施工时放线定位。但是,化胎的形态随着围龙屋建筑形态的发展和变异而改变,尤其是在清末,围龙屋建筑形态被移植到了粤中的东江流域,化胎的形态因失去适合建造的地理条件而逐渐失去意义。
2)化胎的高峰一般在化胎的中间偏上。化胎不是1/4个球体,而且最高峰不在弧线周边,化胎的高峰不是一个点,而是过渡自然、渐变圆顺的曲面。
3)化胎半圆形的弧线边界必须流畅缓和。化胎曲面的高点不是在化胎的半圆形弧线上,半圆的弧线紧接围龙,围龙间的所有房门都是沿着这一个交接面朝向化胎。因此,围龙与化胎的交接处是一个单曲面的弧形,是日常生活的主要通道。
4)化胎半圆形的底边直线必须保证水平的状态。与化胎底部相接的是堂屋,堂屋与堂屋间的尺寸加上天街往往就是化胎底边的宽度,靠近堂屋的天街虽然对着化胎,但不能进入,只有在横屋的走廊才有连接化胎通道的台阶。这显然是由化胎的神圣性所限定的。
2.围墙的演变与化胎的“神圣性”
化胎的形态与化胎的表意表现为有机的统一体,化胎又是围龙屋的一个神圣部分,处理好围龙、通道与化胎的关系才不至于有不尊化胎之嫌(图17)。
图17 化胎的围墙在历史中的变化、对比
早期的围龙屋要比后期的围龙屋更加凸显化胎的神圣性,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化胎与道路之间关系的变化,这个变化体现在化胎围墙的演变过程中。从已经考察过的围龙屋来看,其中两座明代围龙屋的化胎最能从形态上显现其“神圣性”的意义。
一座是明太史李二何(字士淳)之侄李椅所建梅县松口铜琶村世德堂。梅州城乡建设志中有关于李二何曾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倡建松口塔的记载,可见其应是明万历朝时人,世德堂亦当在此时前后建造。世德堂堂屋后至围龙之间的总面积比较大,中轴线上,从化胎的底线至围龙间的前门约为28米,至15米处(即化胎中间)有一扇高2.2米的围墙,弧形的围墙半径比围龙小,同在中轴线上,但不在同一个圆心上。世德堂的化胎围墙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围墙与堂屋两边的横屋相连,通过这一围墙将世德堂建筑分成了两个部分,围墙内是化胎、围龙屋的祖堂、堂屋间和堂屋左右的第一横屋,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建筑部分(图18)。
梅县松口世德堂平面图
梅县松口世德堂剖立面图18 化胎与道路的尺度关系
围墙之内的部分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化胎,围墙之外的部分是道路,围墙的封闭性体现化胎“神圣性”的意义。
另一围龙屋是梅县松口寺坑李氏成禄公祠,这是一座明代中期的建筑。与世德堂一样,成禄公祠从堂屋两边的横屋开始,筑有一扇与围龙间同圆心的圆弧围墙,墙高约1米,将堂屋和化胎包围在一起,围合形成完全封闭的化胎,并且与道路隔绝。
“非进入性”进一步体现了化胎“神圣性”的意义。梅县丙村的仁厚温公祠、大埔西河北塘村的青云世第,这些早期的客家围龙屋至今仍然保留着围墙,而且同样没有台阶可以从天街进入化胎。
化胎的围墙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退化萎缩以至失去了它的功能和意义。首先,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堂屋的后墙至第一围围龙的半径尺寸越来越小。例如世德堂为28米,其中化胎有15米,而到清代的围龙屋,一般少有超过20米的,如建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蕉岭文福淡定村的培远堂(丘逢甲故居),堂屋的后墙至围龙间的门口才不足10米。其次是围墙从封闭至开放,从高至矮逐步萎缩,直至消失。尽管并不是所有的围龙屋都围有高墙,但重要的是,后期围龙屋的化胎与通道几乎没有了任何的限定边界,只剩下围龙间屋檐下稍高出化胎地面的通道部分。因此,任何人在任何时候可以从任何位置进入。最后,化胎从围龙屋神圣的精神空间逐步变为日常生活的使用空间。因为打破了封闭的界限,化胎成了晾晒衣物、日常交往、儿童游戏的场地,失去了化胎“神圣性”的意义。
3.化胎曲面的不定性和非规则性
可以说,没有完全一样的两个化胎,这是基于围龙屋化胎形态的不定性,在田野调查中作出的初步判断。围龙屋化胎曲面形态的不定性和非规则性,使我们无法以几何学中的直纹曲面或可展曲面来描述或展示。
吴卫光博士对化胎形态的分析是深入的。
6 围龙屋体现了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哲学思想
周敦颐(1017—1073)(图19)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其代表作有《太极图说》。
图19 周敦颐画像
下面摘录周敦颐《太极图说》部分论述:
“无极而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太极之有动静,是天命之流行也,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太极,形而上之道也;阴阳,形而下之器也。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兴焉。
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然五行者,质具于地,而气行于天者也。以质而语其生之序,则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阳也,火、金,阴也。以气而语其行之序,则曰木、火、土、金、水,而木、火,阳也,金、水,阴也。又统而言之,则气阳而质阴也;又错而言之,则动阳而静阴也。盖五行之变,至于不可穷,然无适而非阴阳之道。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五行具,则造化发育之具无不备矣,故又即此而推本之,以明其浑然一体,莫非无极之妙;而无极之妙,亦未尝不各具于一物之中也。盖五行异质,四时异气,而皆不能外乎阴阳;阴阳异位,动静异时,而皆不能离乎太极。至于所以为太极者,又初无声臭之可言,是性之本体然也。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夫天下无性外之物,而性无不在,此无极、二五所以混融而无闲者也,所谓'妙合’者也。'真’以理言,无妄之谓也;'精’以气言,不二之名也;'凝’者,聚也,气聚而成形也。盖性为之主,而阴阳五行为之经纬错综,又各以类凝聚而成形焉。阳而健者成男,则父之道也;阴而顺者成女,则母之道也。是人物之始,以气化而生者也。气聚成形,则形交气感,遂以形化,而人物生生,变化无穷矣。自男女而观之,则男女各一其性,而男女一太极也;自万物而观之,则万物各一其性,而万物一太极也。盖合而言之,万物统体一太极也;分而言之,一物各具一太极也。
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盖人物之生,莫不有太极之道焉。然阴阳五行,气质交运,而人之所稟独得其秀,故其心为最灵,而有以不失其性之全,所谓天地之心,而人之极也。”
以周子《太极图说》所云,“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兴焉。”“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周子《太极图说》描绘了一幅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的“太极化生图”(图20)。
图20 古太极化生图
对照客家的围龙屋,化胎的半圆与池塘的半圆合为一圆,隆起的化胎代表阳,池塘代表阴,正是太极“分阴分阳,两仪立焉”的生动表达。
客家围龙屋以五行石代表五方龙神,置于胎土的基部中央,正是“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哲理思想的象征表达。
胎土代表大地母亲的子宫所在,龙神则代表男性的生殖力,胎土上满布的“子孙石”,正是客家人祈求人丁兴旺、子孙满堂的理想,这正是“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哲理的象征表达。
可以认为,客家围龙屋的意匠正是周子“太极化生图”的哲理思想,围龙屋的形制正是该哲理思想的象征表达。
7 围龙屋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智慧
追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特色之一,客家围龙屋更是体现了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智慧。
7.1 靠山近水向阳的选址
靠山近水向阳,是客家民居选址的重要因素。这与《老子》所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一哲理是相吻合的。
客家所居,山区多,平原少。为了节约耕地,多留良田,客家多靠山建房,近水为用水之便,向阳则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7.2 围龙屋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山体滑坡
围龙屋顺应山体坡度的化胎和围龙,使山体稳定,可以防止水土流失和山体滑坡(图21)。
图21 德馨堂剖面图
7.3 客家围龙屋后的风水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
一般而言,客家围龙屋依山就向阳坡地而建,前低后高,排水便利。围龙屋多坐北朝南,或坐西朝东,后山挡住西北风,屋内入纳东南风,因而冬暖夏凉,小气候宜人。为了美化环境,客家民居在周围广植树木、果林,尤其在后山,培育风水林,百年以上老宅,风水林一片苍翠,古木参天,山上生态良好,鸟语花香,溪水清澈,泉水淙淙。
客家围龙屋后的风水林,可以护土保水,是生态树林。
香港遍布客家聚落,聚落后则为风水林。
城市化使香港植被受到很大的破坏,但一些顶级森林却因原居民的风水信仰而得以保留。这些风水林散布于香港600多个古老村落,海拔低于300米,其中80%风水林海拔低于100米,面积由600平方米(黄竹洋)至6公顷(城门)不等,一般呈马蹄形坐落于村庄的后山上。风水林物种丰富,具备原始森林的多样性及多层性,树龄50~300年以上不等。据最新调查显示,香港风水林占全港土地面积只有0.06%,包含物种却超过600种,占全港总量20%。一些物种丰富的风水林,更被列为具特别科学价值的保护地。风水林树木品种,大部分为常绿阔叶树,包括樟、栲、榕、黄桐、酸枣、枫香、木荷、朴仔、牙香、乌桕、假苹婆、鸭脚木、牛耳枫等。村边则种植经济树种如荔枝、龙眼、芒果和杨桃等。风水林见证了香港农村的兴衰及社会的变迁,一直以来都是学者的研究课题。2002年,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对116个风水林进行全面调查,建立包括物种及环境因素的数据库,是迄今为止香港最全面的风水林研究。
7.4 围龙屋建筑就地取材,是真正的乡土建筑
客家围龙屋多为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围墙和隔墙主要用泥土或三合土(泥、沙、石灰或再加粘合物糯米糊等)夯筑,泥砖或青砖砌筑,或外青砖,里泥砖砌筑(俗称“金包银”),另有少数下墙用卵石或条石垒筑,上墙用泥土或三合土夯筑者。所用土、砂、石灰、木皆就地取材,门前的池塘往往是挖土后的副产品,一举两得。客家民居不见全木结构,这是与畲、苗、瑶、黎等兄弟民族木房子截然不同的民居文化。
因此,客家围龙屋是乡土建筑,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并为环境增色的建筑。
围龙屋是由风水师设计的。这些风水师都是杨筠松大师传下的弟子。在梅州地区,风水师依照建房人的条件和要求,选择建房的风水吉穴。梅州地区受杨仙师的影响,笃信风水。
程建军教授认为:“风水主要是指古代人们选择建筑地点时,对气候、地质、地貌、生态、景观等各建筑环境因素的综合判断以及建筑营造中的某些技术和种种禁忌的总概括。”如果将风水解释成为聚落和建筑寻求最理想环境的景观评价体系,那么,就比较容易理解客家人对风水的寄托和依赖了。因为“最理想的居住环境”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就是客家地区风水盛行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粵东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山地和丘陵约占80%,客家地区连绵的山脉地理环境使隐秘、抽象的风水观念有了形象的依托,客家人面对比较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相对贫乏的土地资源,具有强烈的生存和发展渴求,又正好为客家地区风水术的兴起和普及提供了客观的温床。
7.5 围龙屋下水道利用乌龟和瓦罐清淤防堵
笔者在梅州考察围龙屋时,当地百姓也介绍了放瓦罐旋转清污泥的办法。图22~图26为笔者拍下的主人揭开排水线眼,取出陶罐的过程。另外,又有客家老人介绍,往往在下水道放一些乌龟,乌龟在下水道活动,可以搅动下水道中的泥沙,起到清淤防堵的作用。这是运用生物在下水道清淤的实例。笔者不禁对客家先辈们的围龙屋营造智慧肃然起敬。
图22 笔者考察见到瓦罐的围龙屋
图23 屋前半月塘
图24 天井“线眼”入水口
图25 将瓦罐取出
图26 瓦罐外观
8 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和探索,得出的结论是:客家围龙屋体现了周子《太极图说》的哲理思想,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哲理意匠,客家围龙屋也是最能适应山区环境的生态建筑、有机建筑,它的营建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态智慧。
微信编辑:张维欣责任编辑:杨 澍审核:赵 荣
作者简介吴庆洲,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建筑史、城市史、城市和建筑防灾研究。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建筑史学刊》2023年第2期。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用:
吴庆洲. 客家围龙屋的哲理意匠与生态智慧[J]//建筑史学刊,2023,4(2):22-31.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