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汉字 第一百零七课 思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用语言传递力量,从声音感受美好,知愠课堂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思”字。
思sī会意兼形声,从心,从囟(xìn),囟亦声。囟脑子。古人认为心脑合作产生思想。本义:大脑活动。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思考、想、考虑、思慕、想念、悲伤、哀愁、思想、思绪、创作的构思等。又做语气词。用于语首或句中,无实义。
“思”的金文和篆体字从心,从囟(xìn)。心表示内心的状态(正解汉字:心)。囟(xìn),象形,本指连合胎儿或新生儿颅顶盖各骨间的膜质部。囟门,又叫“顶门”,婴儿头顶前部中间骨头未合缝的地方。古人认为大脑和心脏都是思维器官,所以用“囟” “心”表示思维活动。在六书中属于异文会意。隶变后“囟”变作“田”。
“思”——大脑的活动能力是人与动物在能力上最根本的差异。
人之所以异于动物,在于人的思维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动物。思维是人类最核心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思维呢?我们认为:思维是大脑解决矛盾的过程,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
首先,思维的主体是人或动物的大脑。只有高度发达的大脑才具备在活动中发现问题(矛盾)分析问题,调用各种主观(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客观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离开了大脑,思维就不再存在。
其次,思维的目的是发现和解决矛盾。
为什么要进行思维?因为所有生物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生存矛盾,只有调动思维解决矛盾才能生存:为了解决食物供给的矛盾,非洲的食草动物大范围的迁徙,鸟类从南往北,季节性的迁徙,这些都是思维的结果。高等的动物因为思维能力更强,能解决更复杂、多样的问题。人类因为大脑高度发达,思维能力更强。同时由于使用文字记录,思维材料和方法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得以积累。使人的思维获得极大的拓展,能够进行极其复杂的思维活动。
但这些形形色色的思维背后,都有唯一的推动因素:那就是矛盾。思维的唯一目的是解决矛盾。矛盾是思维的起点,矛盾的解决是思维的终点。
最后,思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某一种静态的工具,或者方法。
思维唯一的目的是解决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思维。思维的第一步就是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获得的信息结合记忆中的知识技能分析问题,最后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行。当问题解决或者发现问题不能解决而放弃,思维也随之终止。直到发现下一个问题思维再次启动。思维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我们的大脑中并不存在静态的“思维”。确切地说思维的方法、技巧、材料等才是我们的思维工具。
为了更深入探讨,我们根据解决问题的角度将思维划分为两个层面:思维的能力与思维的生命力。
思维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思维处理具体事情的能力。思维的能力针对的是短期、具体问题的处理方法。思维的生命力则体现在长远的、方向性的策略把握上。例如:用上等马跑赢上等马,用中等马跑赢中等马,用下等马跑赢下等马,是思维的能力。田忌的马上中下都跑不赢对方,但他却能赢得整个比赛。这就是思维的生命力。赢得斗争是思维的能力的体现。“和而不争”,通过和谐而不是斗争的方式解决矛盾则是思维生命力的选择。
思维生命力的强弱主要体现在其影响范围上:有的思维,只可以影响自己身边的几个亲密朋友、家人;有的可以影响一个家族;有的影响一个地区;有的影响一个企业;有的影响一个行业;有的影响一个民族;有的影响一个国家。有的影响只持续几天,有的影响持续几年,有的影响持续一个时代,有的影响持续几千年、、、、、、这就是思维生命力强弱的区别。
思维教育是教育里最闪亮的明珠,是教育最有价值的成果。过往的许多教育却在思维教育上缺乏智慧,只着眼于表面的、技术层面的思维能力教育,忽略了深层次的思维生命力培养。使思维教育陷于表面化,思维发展缺乏生命力。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我们对思维能力的本质了解不透彻,思维能力层次区分不清楚,对思维的生命力缺乏了解。没有看到思维教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生命。因而制定的教育策略层次偏低,非但无法使孩子思维获得充分发展,反而成为制约孩子思维能力发展的阻力。
现在学生的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处理应激事件的状态,缺乏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更谈不上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育的目的本来就是要使人脱离这种思维状态。可惜,现代教育把思维教育简单化,数量化。以静态的知识技术为思维教育的最终目标。没有培养孩子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孩子思维发展始终停留在底层次的被动状态,离创造性思维越来越远,更莫论整体思维、人文思维与文化思维。
科学的思维教育应该以主动思维为基本目标,引导孩子建立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增强思维的生命力为高级目标,不但有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培养孩子的智慧一定要从建立具有强大生命力思维的高度着手。使孩子的思维不但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只有具备了生命力,思维才能不断发展壮大,脱离个体限制,影响他人,影响社会,影响国家民族。从而使人获得超越个体的人生价值。
现代的教育往往把智慧理解为知识技能或者解决某方面问题的能力,只看到智慧之树的树干,却忽略吸收养分的根基,转化养分的枝叶和传播发展的花果。把前人“死”的思维成果当作思维能力的全部。把掌握前人的思维成果当作思维教育的全部就相当于只取一棵树的树干当材料或工具使用。木头是死的,或许我们能用它解决某些问题,达到某些目标。但这样的思维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必然难以适应高速变化发展的现代社会。
教育应该把孩子的思维看成一棵有生命的思维之树,思维教育就是把前人的思维成果转化成养分,供给这棵思维之树,使其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