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汉语对联在岁月中沉淀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六届联作选粹》序
846289

在岁月中沉淀 ——《中国对联甘棠奖第六届联作选粹》序

昵称29604659昵称296046592024-01-31 16:09:170

作者:刘新才

有幸在本届甘棠奖中被评为最佳联手,我喜悦之余,又心怀忐忑。得到消息后,我重新审视了一遍自己选送的联作,并与十佳联手的其他联品粗略比较。觉得论构造的奇崛,词藻的富丽,属对的精良等,都不见得有多出色。惟作品中的自信与自然之气,尚不辱文心,大概就是这方面得到了众多评委的认可吧,殊为侥幸。

本届十佳联手作品公布后,林南先生看了我的联,说:“小清新已经开始蜕变了”。是的,前些年联友们常以“清新”二字称呼我,原因是他们认为我的写作风格如此。这二字是欣赏,是褒奖,但我却隐隐感到不安。清新,可以掩盖我学识和思想的浅薄,但是,仅凭偶尔一现的灵光,和一些碎片化的所谓轻灵语句,终究难经得起岁月风雨的考验,也不利于持续发展。想要有不竭的创作源泉,静下心来感悟生活和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戒除浮躁,摒弃急功近利之心,才能吹尽狂沙始到金。思考而后行,如今,或许是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才赚得林南“蜕变”一语,但也仅仅是“开始”。

我很早就接触了对联,读初中时就买过对联书看,读师范时就在不知什么是格律的情况下得过学校对句比赛第一名。而后二十年,耽于生计,不问联事。直到十年前,家境稍优,遂游嬉于网络间,结诗词联友于圈子里,又以对联可字数最少择而专从,方才懂得格律,逐渐领悟其意境。

真是庆幸,我一上网就遇上了最合适的时机。网络楹联经过了十年来的沉淀,“始于纷乱,终作清白”(张荣沂联语),已从肆意蓬勃的暴发状态趋于成熟。我当时常为觅一奇思索一佳句,夜不能寐,我相信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是被对联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在某个时间段乐此不疲。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完全出自“最纯粹的喜爱”(毛竹语)。

然而,对一件事情长时间地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一般人是难以做到的,最少我本人如此。如果有一份责任感在身,那么维持你走下去的力量就会成倍增加。犹记得在第一届甘棠峰会上,吴文博先生说:“相较于诸多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诗词作品,能为大众所熟知的对联佳作却为数不多,几近于无。这份缺失,其实是当代联人的责任,也更是机遇。”如今,我们机遇是有了,而责任感,也须自沉淀中来。

后来,我也参加过不少社会征联,但一开始就自觉地力避流俗,不做无原则的迎合。这也是得益于网上师友们的引导,他们才华横溢,先行探索,而我则默默坐享其成。对于征联,有不同的态度,我则认为,写景抒情,咏物言志,题赠应酬,命题应制,都属于对联的功用,只要“从心出发”(李晓娴语),潜心创作就好。

创作情况,因人而异,单论创作速度,快者倚马能成,次之温酒可待,而我常为一字捻断数茎须,为慢者。但无论哪种情况,创作出精品才是目的。初学联者往往容易被华丽的词藻以及奇异的结构形式所吸引,因而极力模仿,貌似也收效很快,但读起来终究感觉缺少一份厚重。初学时无妨,长此以往则不可取。技法,术也,术已称手,何不花点时间进而沉淀为艺?沉淀的时间短也罢,长也罢,都是一道必经之坎。

令人欣喜的是,从入选甘棠丛书作品来看,创作内容形式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有深度,联论也渐成气候。这一现象表明,从术到艺,正在加速进化。尤其可喜的是,在甘棠奖名单中,我们还看到越来越多的新生对联作者面孔,所谓前浪后浪,接力相以赴,即今日也。其中足知甘棠之力,见甘棠之功。

甘棠奖已经举办六届,一开始份量就很重,经过了六年的厚积,现在影响力和号召力进一步扩大。其坚持的文学性,公正性,以及给予的最高礼遇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甘棠奖对对联事业的耿耿赤心。这,对激励联友研究创作,对推动整个楹联事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强大力量。所以,我认为甘棠奖的设立,是对联发展史上又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在当今律诗成僵化状态,新诗未定型之际,对联成为最具活力的文体,我们大可抓住这机遇,在对联上施展身手。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我愿为萤火,汇作繁星;愿为浪花,流归大海。

组委会嘱我为这期甘棠丛书写序,自忖无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之能事,只好写点杂感,代为序言。至于发真知灼见,成伟论宏篇,是所望于同道诸君。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