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汉语对联5副极品结婚对联,男欢女爱结良缘,家庭美满到白头
846562

5副极品结婚对联,男欢女爱结良缘,家庭美满到白头

真游泳的猫真游泳的猫2024-02-05 12:09:370

结婚是人生大事,结婚对联是结婚喜事中重要一环。

历史上有不少极品结婚对联,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对联达人。喜欢对联的朋友一定要关注我哦。

今天我给大家分享5副对仗工整的极品对联,流传千年真有才,赶紧来品鉴哦!喜欢对联的朋友,赶紧收藏哦。

第1副对联:婿如羲之献之可耳;女为周南召南矣乎。

一对新人结婚,新郎官姓王,新郎官岳父的朋友特地送了这副婚联,恭维这桩婚事的圆满。

上联以历史上的著名女婿王羲之与王献之为例子,通过相同的“王”这个姓氏,称赞新郎官有才,是一个好女婿。

下联则采用了《诗经》中《周南》、《召南》的篇目,借此赞美新娘子行为堪称女子表率,是一个好妻子。

此联采用古典和虚词入联,意思却通俗易懂,符合结婚的美好氛围,水平相当不错。

第2副对联:子未必肖,孙未必贤,屡添科名,只为老年娱晚景;夫岂能刚,妻岂能顺,重谐花烛,幸邀天眷赐遐龄。

据说,有人把结婚60周年称为钻石婚,认为这是特别值得纪念的。

而在古代,人们会把结婚60年周年的夫妻称为“重逢花烛”或者“花烛重逢”。

之所以有这样的称呼,是因为在结婚60周年的时候,老夫妻会再次举行婚礼,重新燃点花烛,重新夫妻交拜。

我们都知道,古人的寿命是比较短的,能够真正白头到老的夫妻并不多,能够结婚60周年而原配夫妻两人都健在的情况是比较稀少的。

也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古人为什么对“重逢花烛”珍而重之,为什么会重新举办婚礼了。

此联的新郎官冯成修与妻子同岁,两人在20岁那年结婚,结婚60年后已经是80岁了。

上联说,结婚之后经历了人生的许多事情,儿子孙子未必能有很大的出息,但是儿孙们屡屡科举高中,却是一件值得老年人高兴的事情,让老夫妻两人的晚年生活多了几分娱乐。

下联的“夫岂能刚,妻岂能顺”典出《女论语》:“夫刚妻柔,恩爱相因。”

下联说,夫妻两人在一起,需要很多磨合,共同生活60年真不容易啊。现在两人重新举办婚礼,一起感谢天地恩赐,一起欢度未来时光。

此联不但对仗工整,而且说出了冯成修结婚60年的感悟,可以说很有真情实感了。

第3副对联:旧姑婆学做新娘,迨将芦髻高蟠,脂粉何曾输少妇;老丈公重为佳婿,笑把虾须乱捻,风流真个胜檀郎。

此联同样是恭贺冯成修重逢花烛的婚联,区别在于写对联的人是冯成修老婆的娘家人。下联因而称冯成修为“老丈公”。

此联语言俏皮幽默,既是对老夫妻的调侃,也是对老夫妻的祝福,代表了人们对老夫妻60年风风雨雨一起过的真诚祝福。

此联最妙的是,把老夫老妻与年轻夫妻进行对比,“旧姑婆学做新娘”与“老丈公重为佳婿”这种不常见的很特别的现象,让人刮目相看,会心一笑。

“脂粉何曾输少妇”,论姿色,老夫人当然比不过年轻新娘,而此处的说法,则是一种善意的调侃,写出了重逢花烛的难能可贵。

同样,“风流真个胜檀郎”,80老头胜过20少年,在所有人都知道是不可能的事情,可是,在这样特别的结婚氛围里,宾客们与看客们却都同意这样的反常的结论。

也因此,这副婚联既具有趣味,也具有亮点,让人们感叹着老夫妻“千年修得共枕眠”的美好姻缘。

第4副对联:有父命存,变凶礼为吉礼;谙姑食性,知有家必宜家。

古代湖南某地有一个风俗,如果父母死了,还没结婚的适龄青年就要赶紧在父母的丧礼前结婚,名曰“完孝亲”。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父母去世的时候怎么能办喜事呢?然而这是当地的一个习俗,所以无可厚非。

当时有一家人,正是在丧礼前进行“完孝亲”,有人给新郎官送上了这副婚联。

上联巧妙安排,于习俗外又以“父命为大”的由头为新郎官做解释,足以打消旁人的非议。

下联则是用了两个典故来称赞新娘子,祝福这段婚姻。

所谓“谙姑食性”,出自唐代诗人王建《新嫁娘词》的名句:“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这里反其道而用之,赞美新娘子灵心惠质,能够照顾家庭,照顾好婆婆。

“有家必宜家”,典出《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顺便提一下,此联采用自对手法,凶礼与吉礼自对,有家与宜家自对,构思上颇见匠心。

第5副对联:传砚帛长,能读八千卷;作羹余暇,待写十三行。

这副对联粗看之下,似乎看不出结婚的氛围,但仔细一看,依然是称赞新娘新娘的珠联璧合,祝福新人的幸福美满。

上联所谓“能读八千卷”,指的是新郎丁家所建的“八千卷藏书楼”。八千卷藏书楼为晚清四大藏书楼之一,传承了江南文脉。

传砚帛长,赞美新郎官继承了丁家的文化基因;能读八千卷,赞美了新郎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博学多闻。

所谓“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人”,能够嫁入这样的文化世家,能够嫁给这样有才的新郎,新娘子肯定很开心了。

下联则是写新娘子持家有道,多才多艺。

“作羹余暇”同样用王建的典故,赞美新娘子能够善待老人,主持中馈。

此联最妙之处,在于将新郎新娘的姓氏巧妙融入,上联借“八千卷藏书楼”隐藏了新郎的“丁”字,下联则借“十三行”隐藏了新娘的“王”字。

所谓十三行,据说是王献之所书《洛神赋》真迹。而新娘子正好姓王,“待写十三行”恰与“能读八千卷”类似,称赞新娘子兰心蕙质,与新郎官是志同道合的恩爱夫妻。

大家有没有自己创作对联呢?欢迎留言分享哦。

失业在家,写文糊口,喜欢我文章的朋友,请赞赏、收藏和转发!1块钱是情,2块钱是爱,再次感谢大家!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