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第一悬案,悬了2200年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十月,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这也是他人生最后一次东巡。
他自咸阳出发,十一月至云梦;然后沿江而下,过丹阳,经钱塘,上会稽;途经吴地,沿着海边北上,最后来到琅邪。深沉辽阔的大海,阻却了这位皇帝的脚步,却也带给他无尽的遐想。在琅邪,秦始皇再次见到了徐福。
九年前,一群方士告诉他海外有神山,山上有仙人和长生不老药,其中就有徐福。秦始皇耗费了巨额资金,资助他们出海寻仙山。过了六年,这群方士不仅无功而返,有些人还私下说秦始皇坏话,于是秦始皇在咸阳坑杀了那些攻击他的方士。
奇怪的是,当徐福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秦始皇并未惩罚他。徐福说道:“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看样子,徐福并非得了好处却不做事的人,他必然多次出海探寻,为“大鲛鱼”所苦,所以才需要一支“善射”的武装力量。
当天夜里,秦始皇梦见自己与“海神”搏斗。于是,他问占梦博士,博士说:“水神不可见,以大鱼蛟龙为候。今上祷祠备谨,而有此恶神,当除去,而善神可致。”海中的恶神会化作大鱼蛟龙,一定要将其除掉,才能迎来好神。
于是,秦始皇亲自乘船出海,诛杀恶神!船队巡视到荣成山,没有发现水神的踪迹。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了一条巨鱼,人们将其射杀。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了。
秦始皇在完成了“弑神”的壮举之后,很快就病倒了,至死也没能等来仙药。至于徐福,没人知道他的踪迹。他出海之后到过哪里?是否找到了三神山?这些都淹没在了历史之中。
到了后世,徐福东渡成为一个席卷东亚的传说。日本南起九州,北至青森,韩国的济州岛和釜山等地,都有徐福登陆的传说,甚至还有人说日本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
徐福也成为了一个遥远时代的印证。
秦始皇。图源:影视剧照
01
《史记》是最早记录徐福事迹的文献,一共有三处。
其一,《秦始皇本纪》二十八年(公元前219 年)载:
“齐人徐市(即徐福)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古人看着无垠的海洋,心中必然充满了好奇,想象海中有一个奇特的世界,从而产生了种种光怪陆离的神话。“三神山”传说就是其中一个:海中有神奇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这里富丽堂皇,还有不死之药。
战国时期,齐、赵、燕等国的贵族阶层就开始流行这一传说,这些身居高位的王侯将相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便把眼光看向了大海之外,纷纷派遣船队进入海中探秘。秦国征服六国之后,齐地的传说自然也深深地吸引了来自西北内陆的秦始皇。因此,当徐福等人上书出海求仙时,秦始皇欣然同意。
渤海。图源:摄图网
在太史公的描述中,我们只知,徐福是齐地人,三神山就在渤海之中,离陆地不远。
其二,《始皇本纪》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载:
“方士徐市等入海求神药,数岁不得,费多,恐谴,乃诈曰:蓬莱药可得,然常为大鲛鱼所苦,故不得至。愿请善射与俱,见则以连弩射之。”
徐福的船队做了入海的尝试,但是因为某种“大鱼”的袭扰未能成功。这说明近海航行并非困难之事,但是充满了未知的风险。对一向有野心的秦始皇来说,徐福无疑是一个“好方士”,所以皇帝并没有对他施以任何惩罚,还继续资助他出海。
徐福。图源:影视剧照
其三,《淮南衡山列传》中载:
“又使徐福入海求神异物,还为伪辞曰:臣见海中大神,言曰:汝西皇之使邪?臣答曰:然。汝何求?曰:愿请延年益寿药。神曰:汝秦王之礼薄,得观而不得取。即从臣东南至蓬莱山,见芝成宫阙,有使者铜色而龙形,光上照天。于是臣再拜,问曰:宜何资以献?海神曰:以令名男子若振女与百工之事,即得之矣。秦皇帝大说,遣振男女三千人,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在这里,徐福终于变得有血有肉起来。他为求仙已花费了很多人力、物力和时间,因为害怕秦始皇震怒,便编造了一套谎话。在故事里,徐福见到了仙人,但是欲得仙药,需要进献童男女和各种工匠。秦始皇相信了。于是,徐福率领“男女三千人”入海,到达了一个平原之地,自立为王,不再回来。
在这则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徐福船队的构成。有数千年轻人,有五谷的种子,有工匠,也一定有会使“连弩”的“善射”者。如果我们抛开司马迁对秦始皇求仙的指责,那么很有可能,徐福船队就是一支由秦始皇资助的开拓土地的团队。
一般认为,司马迁不可能凭空杜撰一个人物出来,所以徐福应有其人。不过,太史公惜字如金,使得徐福这个人物身上有太多的迷雾。而这些迷雾,也成为后人发挥想象的地方。
司马迁。图源:网络
后来,随着中国人对海洋的了解越发加深,徐福的故事也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复杂。
《三国志》载:“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将童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洲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时有至会稽货布;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澶洲者。”徐福原来到了澶洲。
《后汉书》则在《倭传》之后添加了这样一篇内容:“又有夷洲及澶洲。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为蓬莱神仙不得。徐福畏诛不敢还,遂止此洲,世世相承,有数万家。”这就给人留下了徐福可能去了日本的感觉。
五代后周时期,济州开元寺僧人义楚首次明确提及徐福去了日本,他在其《义楚六帖》中记载:“日本国亦名倭国,在东海中。秦时,徐福将与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止此国,今人物一如长安。又云:又东北千余里,有山名富士,亦名蓬莱。再云:徐福止此谓蓬莱,至今子孙皆曰秦氏。”而这个故事,又是他从一个日本僧人那里得来的。这说明,日本至少在唐朝就有徐福到此的说法了。
此后,徐福到日本成为了一个定论。比如宋代有一首《日本刀歌》,这首诗虽然放在了欧阳修的文集里,但极有可能是司马光所作。诗中提到,徐福带去了各种工匠,甚至还有先秦典籍。倒也符合大量秦移民奔赴朝鲜、日本,带去中华文明的故事。
宋代以后,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几省及沿海地区都流传徐福的传说,而且有十几个临海的地方都宣称自己是徐福东渡的出发点。直到今天,徐福的故事依然在添加。1982 年,江苏省赣榆县发现一个名为“徐阜”的自然村,学者罗其湘认为这里是徐福的故里,还引起了一阵“徐福文化热”。
历史是层累的。有时候,我们越了解一段历史,其实是我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想象越来越多。
02
徐福东渡的故事,反映了一个伟大的海洋时代。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多次巡游各地,其中来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海边。从北边的芝罘、碣石,到南边的会稽,他每次巡守,几乎都要刻石颂德。他还曾多次乘坐大船,“议于海上”。
一个西北内陆的帝王,为何会对海洋如此之向往呢?
《墨子·非攻下》有这么一个说法:“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秦灭六国之后,有人称“平定海内”。汉人则说“六王毕,四海一”。“海内”即天下,这里的“海”代表了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边界。当海内一统,当秦国的疆域扩展到海边,秦始皇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海洋,也该被我统治。
这是一种极大的野心,也是一种占有海洋的理念,正符合秦国从内陆杀出、开拓千里的气质。
两千多年前,人们就有了非常发达的近海航行。比如,越国吞并吴国后,勾践“从琅邪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东海。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沿海地区的百姓也习惯从海中获取利益。《史记》载,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战国时代,齐地的思想家邹衍提出了一个世界观:大九州说。这个世界一共分成九份,中国居其一,名为赤县神州。神州内有九州,也就是《禹贡》所说的“九州”,这是“小九州”。中国之外,还有八个大州。大九州之外,是大瀛海。可以想见,大批齐人远赴海外,才能形成这样一种域外世界的猜想。
秦始皇与徐福第一次见面,恐怕就已经接触到这样的海洋知识,他才会对海外的神山如此坚信。否则,秦始皇不可能同意资助徐福进行航海活动,而这些活动耗资以万计。
秦始皇画像。图源:网络
在史书中,秦始皇为了追求长生而受徐福蒙骗。不过,秦始皇征服海洋的野心应是真的。他曾移民三万户在琅邪台下,这是关中之外移民人数之最。免除移民徭役十二年,这是最优待遇。他还在这里连续呆了三个月,这是秦始皇在咸阳之外居留最久的记录。而燕齐的海上方士可以算作是沿海地区开发海洋的知识人群。他们往往表现得十分狡诈,积极追求富贵,这也是海上开拓者应有的气质。
徐福究竟去了哪里,暂无历史的确证。不过,我们可以从相关的记载中知道那个时代的航海能力。秦始皇去世大约一百年后,汉武帝派遣楼船将军杨仆从海路出击朝鲜,楼船兵多达五万。从威海至楼船军登陆地点洌口约180海里,而由朝鲜釜山至日本下关的航程不过120海里左右。如果徐福船队在朝鲜半岛南部港口得到补给,再继续东渡日本,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为了扫除徐福遭遇的海上障碍,亲自出海弑神。这一行为也颇具象征意义。帝王出海,诛杀起风波的恶神,迎接善神。如果神灵可以由帝王选择,那么帝王之威权自然超越神灵,可以统治海洋。
相同的故事也发生在湘江。秦始皇在横渡湘江时遇上了大风,几乎不能渡河,他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秦始皇一听,什么神灵,不过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怎么敢阻碍他渡河。于是他派遣三千服役的刑徒,把湘山上的树全砍光,把水神居住的地方变成一个光秃秃的赭红色的土山。
四海之内,莫非王土,天下百姓,任我驱使,这种力量应该要征服一切,自然不能容许信仰爬到皇权的头上。
可以说,秦始皇对海洋的向往之情,是一种占有式的爱恋。为此,秦始皇特地在咸阳的宫苑之中造了一个海洋模型:“始皇都长安,引渭水为池,筑为蓬、瀛,刻石为鲸,长二百丈。”而且,秦始皇陵地宫的设计据说“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到了现代,学者发现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土壤汞含量异常,极有可能就是水银。
这位恋海的帝王,最后长眠于“大海”之中。
秦始皇陵兵马俑。图源:摄图网
03
徐福东渡的传说,不止是中国的历史,还成为了整个东亚文化圈的符号。
据日本学者统计:日本自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到1945年之前,记述徐福东渡的资料达157种。许多日本名著比如《源氏物语》、《紫式部日记》等都讲述了徐福入海求仙药的故事。
在日本民间,更是广泛流传着徐福的传说。与徐福传说有关的遗迹有一百多处,徐福祠、徐福墓、徐福碑,应有尽有。姓羽田的人自认为徐福后裔(日语中羽田读音与秦相似),相传徐福渡来日本之后,其子孙姓秦。到了现代,还有人根据一本充斥着神话传说的《日本书纪》认定神武天皇就是徐福,得到了日本皇室的认可,昭和天皇之弟三笠宫甚至还在公开场合说:“徐福是我们日本的国父。”
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徐福登陆地”。图源:中国航海博物馆
同样的传说在朝鲜,也流传已久且广。新罗末期文人崔致远曾吟唱道:“挂席浮沧海,长风万里通。乘槎思汉使,采药忆秦童。日月无何外,乾坤太极中。蓬莱看咫尺,吾且访仙翁。”
高丽时期,朝鲜文人们认为徐福东渡去了日本,甚至把徐福当成了日本的一个文化象征。文人姜沆(1567—1618)在其《看羊录》中记载:“徐福,载童男女入海,至倭纪伊州熊野山止焉。熊野山尚有徐福祠,其子孙今为秦始,世称徐福之后。”
不过,很多朝鲜士人同样认为徐福来过朝鲜,其船队中的一支还漂至济州岛登岸,安家落户,开辟基业。朝鲜李朝时期杰出文学家朴趾源在其名著 《热河日记》 中写道:
“方士所说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在海中。……日本人自认为其国所有,我国亦以金刚山为蓬莱,济州汉拿山为瀛洲,智异山为方丈。以当时之交通情形言之,其海船之漂散,或至日本,或至韩国,自在意中。”
言下之意,徐福船队漂散了,有的来了朝鲜,有的去了日本。这样皆大欢喜,大家都不用争了。
朴趾源曾出使清朝,回国之后写下《热河日记》。图源:网络
很明显,日韩双方都将徐福东渡的故事加以延申,并将其确认为真实的历史。究其原因,汉文化的东传在两国历史上都是相当关键的事情。自家的历史不够显赫,于是便要借中国的历史来彰显自身,于是经过多代人的层累,徐福东渡最终成为他们历史的一部分。
因此,徐福东渡一事成了东亚文化圈共有的符号。但是,只要中日韩三国的关系有了变动,那么就会有人借这段历史来“托古改制”,要么添加一些,要么删改一些,来迎合现实。
1339 年北畠亲房著的《神皇正统记》,作为日本正史第一次提到秦始皇好神仙,派徐福到日本求长生不老药之事。同时,书里提到此事发生在“焚书坑儒”之前,徐福将一些先秦典籍带来了日本,因此孔子全经仅存日本。
宋代,《日本刀歌》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传闻其国居大岛,土壤沃饶风俗好。
其先徐福诈秦民,采药淹留丱童老。
百工五种与之居,至今器玩皆精巧。
前朝贡献屡往来,士人往往工词藻。
徐福行时书未焚,逸书百篇今尚存。”
当时,有许多日本僧人来中国献书,大部分是佛典,但有很多是中土亡佚之书。人们十分震惊,于是对海外藏有中土佚书以及古本全本也充满了期待。同时,高丽应宋朝之请,也贡献了相当多的异本。
江户时代(1603年—1868年),《日本刀歌》传入日本之后受到重视,作为日本确立自身正统性的一个佐证。既然古书亡之中华却存于日本,那么日本在文化上便有了更多话语权。于是,日本的学者纷纷查找那些古书,甚至还把《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拿来当搜索指南。
朝鲜人听说之后,一些使者来到日本,希望能够看到中土古本。这下更加刺激日本寻找古书的行动,中国学者也按捺不住心情,来到日本收集海外文献。
《日本刀歌》一事,其实就是一个“礼失求诸野”的问题。在唐朝,中国有各种各样的舶来品,唯独没有汉文典籍,这是因为唐朝无需从弱小的邻国里找寻自己的文化。经过五代的丧乱,宋人有文化建设之需要,便向邻国索要古籍。
作为文化宗主国的中国,敢于承认先王大典有可能存在于“蛮夷”之中,这恰恰证明中国人不担心丢失文化正统之地位。而忙着找寻古典的日本人,也是因为自身的文化迎来新转机,而需要借儒学之正统,来分解儒学。
那时,即便离徐福的时代相隔已远,即便人们的足迹早就跨越了大海,但中国依然是天下秩序的中心。
到了明清,中国的帝王对辽阔的海洋起了防范之心。最终,来自海上的力量以一种无可匹敌之势,终结掉了古老的秩序。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82
李岩:《三神山及徐福东渡传说新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邹振环:《徐福东渡与秦始皇的海洋意识》,《人间杂志》,2015年第1期
王子今:《秦汉时期的海洋开发与早期海洋学》,《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7期
金程宇:《东亚汉文化圈中的<日本刀歌>》,《史学月刊》,2014年第1期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