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芝罘岛几度惊现大鱼,10个大汉齐动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上岸 | 彭守业
846656

芝罘岛几度惊现大鱼,10个大汉齐动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弄上岸 | 彭守业

新用户339933新用户3399332024-02-07 08:08:590

烟台晚报烟台街,一条有故事的街

请点上面蓝字,来烟台街逛逛

芝罘岛是中国最大、世界最典型的陆连岛。芝罘岛以北那浩瀚无垠的海域,便是驰名中外的烟威渔场的一部分,是200多种鱼虾东来西往的必经之路。春天,各种鱼虾从东海、黄海越冬场北上,经过这里西入渤海繁殖、索饵。秋天,鱼虾又从渤海游出,经过这里东去,分别游向成山头、黄海中南部和东海越冬场。这里不仅是各种鱼虾的洄游通道、索饵场所,而且是少数鱼虾的“产房”和摇篮,渔业资源相当丰富。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芝罘山后常有大鲸鱼追逐黄花鱼等鱼群,有的鲸鱼嘴里还叼着黄花鱼,有的边游边向上喷出数丈高的水柱,很是壮观,渔民称这种现象为“过龙兵”。由于渔业资源逐步减少,后来,“过龙兵”现象基本消失了,大鲸鱼也不来了,只留下了一些遗骨、传说和记载。

过去,芝罘区大疃村与东口村交界处的婆婆口海边,有一座小龙王庙,渔民登船之前都要去进香烧纸,以祈求龙王保佑“海不扬波”,渔民能平安归来。该龙王庙旁边竖着两根大鲸鱼骨。据岛上老人说,说不清多少年前,有一条已死的大鲸鱼被风吹到了婆婆口,腐烂后,两根大鱼骨被渔民就近搬到了海边的龙王庙旁。后来,这两根鲸鱼骨被烟台博物馆收藏,笔者曾多次见过。

烟台博物馆收藏的芝罘岛鲸鱼骨

《幸福镇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新中国成立前,西口村一位渔民在海边用刀砍死了一条大鱼。前几年,笔者主持编修《芝罘区村庄简志》,到西口村采访时,特地了解此事的经过,所幸村里不少老人都知道这件事,还大致能说清来龙去脉。

上世纪40年代初,渔民夏宏年在村西海边发现两条500多公斤重的大鱼搁浅,便手持菜刀将其中一条砍死,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将砍死的大鱼拖上了岸。

1932年5月26日,烟台《东海日报》第三版、5月30日《南京日报》第三版分别报道了芝罘岛捕获大鱼的消息。

当时《东海日报》的报道

《东海日报》和《南京日报》报道的内容如下:

芝罘岛渔户夏雨和等8人在该岛西口村捕获巨鱼,当时轰动全埠,各界前往参观的人士络绎不绝,因为鱼体量巨大,都说是怪鱼,有人说是鲛鱼。经调查,该鱼实名鲨鱼,系胎生哺乳动物,在大洋里生活,喜食鱼类,尤其喜欢吃鲅鱼,全身无鳞,长一丈四尺,腰粗五尺多,体重一千五百多斤,深灰色,颚又宽又长,下颚呈尖状,脊翅及鳍尾俱全,腹后有阴户,其上有一个脐孔,该鱼有两个腮,左腮有四页,比右叶少一页,皮厚约有五公分。该鱼现已被北平研究院来烟台的研究员张玺等三人以十元大洋购得,将运往北平研究院陈列。

驻烟台的(国民党)陆军二十一师师长刘珍年(字儒席)对生物学很感兴趣,过去到南京、上海、北平、济南办公时,都抽时间到陈列馆参观。他从报上看到芝罘岛西口村渔民捕获大鱼的消息后,即准备去参观,后听说北平研究院的张博士等人将其购买并解剖,放在芝罘中学(现烟台一中)陈列,于是冒着蒙蒙细雨,带着韩参谋长等部属,到芝罘中学参观。适逢张博士在此,学校庄子毅校长做介绍,并与刘师长畅谈,张博士对大鱼做了详细说明。

芝罘中学为了能让烟台人民看到大鱼,特征得张博士的同意,于5月26日将大鱼放在学校大门前的民众学校教室内陈列一天,任人参观,并附有简单说明,时间自下午一时至五时。

前些日子,烟台工商学院的魏春洋教授发现了这两张1932年的老报纸,马上拍照发给了我。我对此很感兴趣,便着手调查。

西口村夏氏的辈分排序是“应上克生 有日元世文宏;毓德广远继寿永昌同显”,所以渔民“夏雨和”的名字应为“夏毓和”,他比上世纪40年代初在海边砍死大鱼的夏宏年小一辈。

1946年出生、曾担任西口村村委副主任的夏德忠先生,对西口村的历史比较熟悉,且记忆力好。当我向他打听夏毓和及大鱼的事时,夏先生说:村里有夏毓和这个人,但我记事时他就不在了。西口村西有一个地方叫“砣子”,砣子西面有一个海湾,听老人说,当年夏毓和就是在这个湾里发现了一条冲滩的大鱼,当时大鱼还活着。夏毓和身强力壮,很有力气,他急忙下海,想凭一己之力将大鱼弄上岸,但力不从心,根本不行,后来他让岸上的人回村招呼近10个大汉,大家一齐动手,推的推、拉的拉,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大鱼弄上岸。后来据说将大鱼的鱼肉剔下来,拿到烟台卖,大概这时被张博士等人发现了。

至于这条大鱼到底是什么鱼,报纸上说是鲨鱼,但夏德忠先生说,村里都传说是鲸鱼。过去芝罘岛海域一带经常有鲸鱼出没,却没听说有这么大的鲨鱼。笔者与魏春洋教授也认为,不能排除是鲸鱼的可能性。

夏先生还说,过去的人知识少,认为可能是大鱼犯法了,才被别的鱼撵到海滩困死,现在看《动物世界》,了解到鲸鱼搁浅是因为生病或受到意外刺激等原因才冲滩,与犯没犯法没有关系。

你可能还想看:

以前的芝罘湾渔港有多“辣害”?老红利市场有多热闹?

芝罘岛上的秦碑刻石什么时候消失的?究竟哪儿去了?| 王建波

说起东陞灌浆包,烟台无人不知,但你知道它的创始人是谁吗?| 高守莲

“一看你身上的伤疤就知道子弹是从前面打进去的” | 支久懿

来源 | 烟台晚报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