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紫禁城的楹联及匾额
紫禁城即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北京故宫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它是一座长方形城池,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型典礼的地方。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
楹联是以汉语独特的语言艺术为基础的一种文化样式,联语对句是楹联的基础。汉语楹联,文字整齐、词语对仗、音律讲究节奏、讲究平仄、意义讲究相互关联,它承载着各个时期古典文学的传承因素。比如《尚书》有:“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四句可以是一副对联,也可以是两副对联。作为一副对联,稍有不合后来的平仄,当做两幅三字联,就颇为工整。“诗言志,歌永言”,不仅语言节奏很美,内容也很深刻。《诗经》中的对句则更多,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关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意境优美,语言精炼。《楚辞》则把这种对句加长了,表现力更为丰富了。如《离骚》中的诗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只要把诗句中的“兮”字去掉,有些就是标准的对联。到了汉代的五言诗有了对句表现的自觉,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这完全是一种创作的刻意追求。
楹联作为旨趣、透漏景观建筑文学渊源或人文内蕴、升华景观意境等的手段,是人文景观的“诗化”“心灵化”,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多重价值,是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艺术珍品,往往可以起点睛的作用,增加特定环境的特定气氛。这一点古人认识得很透。《红楼梦》第十七回提到大观园时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也觉寥落无趣,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这就是对此的最好表述。
见于记载的明代紫禁城的联匾不是很多,只有张居正题文华殿联和崇祯题乾清宫匾额等几处,一方面是楹联当时在宫内还没有像清朝那样普及,另一方面是没有保存下来,在实物和文献里都无足证。清代的楹联,大都完好无缺,一些至今仍按原装悬挂于宫内各处,还有一些散见于档案和著述中。紫禁城内各门、殿、宫、楼、亭、阁、轩、堂、斋、馆、屋等建筑实体一般都题有楹联,因使用功能上的差异,各处楹联的风格也不尽相同。外朝三大殿、乾清宫、养心殿正殿等处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场所,楹联主要强调皇帝应遵循天道和祖训,遵从儒家治国施政之道,并多引儒家经典来体现这一思想,有的甚至全部从《尚书》《诗经》等辑录章句。这类楹联强调微言大义,一味板起面孔说教,形式不是很活泼,艺术性也不是很高,但能将出自各处的句子辑在一起,对仗工整,且能准确无误地表达皇帝的思想,这本身已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故宫的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天子的办公地区,担任欢迎外臣的处所。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天子举办大朝的处所;中和殿,除去天子暂时歇息外,更寄存着皇家的玉碟(皇族家谱);保和殿,全国读书人神驰的处所,明清期间,每三年在这里会举办一次隆重的殿试活动,钦点“天子门生”。紫禁城的大门—午门,既是大门,也是天子显现皇家威仪的摆仪仗的处所。这里的楹联及匾额,一般都是集引自《书》《经》等经典著作,读起来会感到生涩,不易理解。例如乾隆为太和殿所题写的楹联和匾额:
帝命式于九围,兹惟艰哉,奈何弗敬;
天心佑夫一德,永言保之,遹求厥宁。
匾额是:建极绥猷
“帝命式于九围”一句,出自《诗经·商颂·长发》。指天下九州。《全唐诗》卷一唐太宗《过旧宅》诗:“昔地一蕃内,今宅九围中。”帝:上天。式:规格,榜样。这里说上乘天命的皇帝一言一行应做天下万民的榜样,九州百姓的表率。“兹惟艰哉”,语出《尚书·伊训》。兹:此,这。艰:艰难。敬:恭敬,端肃。“天心”一词,出自《尚书·咸有一德》:“惟尹躬暨汤,咸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与上联的“帝命”一样,均指上帝的意志,言皇帝是上天意志的代言人。一德:同心同德,《尚书·泰誓》:“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永言保之”,出自《诗经·周颂·载见》:“永言保之,思皇多祜。”保:保佑,保护。遹(yù):句首语气虚词。厥:代词,他,那个。指代上面的“九围(天下)”,意指天下太平。此句出自字《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遹骏有声,遹求厥宁,遹观厥成。文王烝哉!”“建极绥猷”句,出自《尚书·洪范》。《洪范》篇说:治理政事的大道有九,称“九畴”,其五为“建用皇极”。建:建立。皇:应作显解。极:法则,准则。意思是让天下之人各得其位,不失其所。后世诗文中多用作颂扬帝王立法以治国的套语。匾额全句是指帝王应秉承天的旨意,按公允的原则治理国家,安抚四方。
此匾额楹联,乾隆皇帝御笔所书,是告诫自己和子孙,皇权受命于天,祖宗创业艰难,要后世守业之君,敬天爱民,执法公允,顺应民意,同心同德,永保国富民强,四海承平,九州澄清,江山万年。上联还用反诘之法来突出草创的艰难与守成的重责。从形式上看,联语虚实搭配,跌宕起伏,结构对应,匾额与楹联相互照应互补,有相得益彰之效。
后宫楹联则不同于外朝三大殿的楹联。它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调如意福寿,多子多福。从“百子”“千婴”“麟趾”“螽斯”等门的名称已可看出这一点。交泰殿、坤宁宫等处的楹联多属这一类。内廷里另一类楹联是专门表现帝后闲适生活的。这类楹联状写美景,表达诗情画意,形式轻松活泼,内容多种多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思想性艺术性俱佳,价值较高,多集中在御花园、建福宫花园、宁寿宫等处。如宁寿宫楼下乾隆题联:
庭阴哪碍苍松盖;
几馥还披绿字函。
绿字:河图上的绿色文字,为吉祥之兆。
据《国朝宫史续编》卷五九。满是绿荫的庭院哪里会妨碍如盖的苍松,香气浓郁的几案上还覆盖着吉祥之兆的书函。上联用疑问词“哪”,说明庭阴和苍松盖相得益彰,下联用副词“还”,说明几馥和绿字函相映成趣。
斋宫和寿皇殿等处的楹联多为追思祖上丰功,缅怀先辈业绩之作,与这一区域的功能相符。雨花阁、佛日楼、吉祥楼等处的佛教联,钦安殿与天穹宝殿等处的道教联,慈宁宫、寿康宫、寿安宫等处祝福太后太妃长寿的楹联,文华殿、上书房、毓庆宫、南三所等处劝勉读书联,文渊阁、摛澡堂、景阳宫等处歌咏汗牛充栋的书联,都与宫殿固有的功用相适应。如文华殿康熙题联:
讵为饰其貌;
还因尊所闻。
讵(jù):岂,表示反问。饰:夸饰。貌:外貌。尊:注重。
据《日下旧闻考》卷一二。联虽短小精悍,内涵却极深。皇帝在和诸臣研习经典儒家著作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某古圣先贤事迹学问的表面的崇拜上,更应该学习他们的知识精要,领悟他们的思想精华。这种不尚虚华一心求实的态度在今天也是值得借鉴的。
紫禁城楹联,从创作到书写,大都出自帝王之手。据不完全统计,紫禁城楹联匾额总计六百六十七副,有名可查的三百七十五副。其中,出自乾隆皇帝之手的就有二百四十五副,嘉庆三十九副,康熙二十一副,光绪十三副,雍正十二副,咸丰十副,顺治一副,慈禧太后二十八副,明大臣张居正五副。
这些有名可查的楹联中,乾隆皇帝自己占据了绝大部分,到目前为止,紫禁城的前三殿、后三宫、东宁宫、宁寿宫、御花园各处的楹联大多为乾隆皇帝题写。由于他自幼受到儒家教育的熏陶,耳濡目染间,乾隆不乏汉族士大夫气质,表现在楹联上,除引经据典外,一般对联也写的文质彬彬,清逸远淡,笔走龙蛇,如行云流水,很好地表现了乾隆的文人情怀。康熙、雍正题写的楹联也有一些,并不是很多。康熙的联语与他的雄才大略,温和宽厚的性格相符,雍正的联语多与他务实勤政、不饰华丽、威猛决断的风格一致。清晚期紫禁城维修过程中,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人为养心殿、长春宫、储秀宫、乐寿堂、钦安殿等处题写了匾联,但慈禧太后所写的匾额和楹联,和乾隆皇帝的作品相比明显缺少黄卷气息,她题写的楹联多表现自己爱热闹、求吉祥、爱长寿的心理,这除了个人秉性学识爱好修养不同外,晚清时国力衰落,西风东渐,俗文化势力开始抬头的社会大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二者一起构成了宫廷楹联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如钦安殿慈禧太后题匾额“辅时生养”“福应天赐”,再如慈禧太后为储秀宫题联“百福屏开,九天凝瑞霭;五云景丽,万象入春台。”等。上联写展开百福屏风,九天之上弥漫着吉祥的云彩;下联写五色祥云绚烂,天下一片太平盛世,全联用丽辞华句大讲吉兆祥瑞,装点盛世承平,描摹普天同庆。但实际已与晚清社会现实脱节,不过是粉饰太平而已。光绪皇帝的楹联大多字迹规范工整,与他在慈禧长期“垂帘”下形成的拘谨压抑的性格一致。如光绪皇帝题养心殿工字廊联“化日宏开仁寿宇;慈云长焕吉祥光。”为养心殿后殿东次间东门题写的楹联“富贵三春景;平安两字金”,匾额是“自强不息”。中国传统吉祥盆景图案中,有把牡丹插在花瓶中,旁边配置苹果,寓意富贵平安;还有用牡丹与竹子寓意富贵平安的,竹子代表平安,因为燃放爆竹可以驱魔,此联就是借说盆景来寄托美好的祝愿。还有少数宫廷楹联出自有深厚书法功力的大臣之手,他们“恭书”联语多辑自皇帝的御制联句,内容上谈不上有自己的见解,更重要的往往是书法艺术的表现。这些行为,充分地说明了一代代满族出身的帝王和满族人,一步步容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容入中华民族的文化中,这是满族人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有正史记载中国最早的对联是后蜀末代皇帝孟昶所作。历代很多学者都认为中国对联的产生应该就在那个时代。到了宋代,楹联开始进入了市民的生活中,楹联文化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清陈尚古《簪云楼杂说》载:“春联之设,自明孝陵昉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民间还有朱元璋为阉猪铺题写“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一联的传说。到了清中晚期,楹联文化的发展达到了高峰,楹联文化已经进入了上自宫廷,下至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婚丧嫁娶、贺喜贺寿、门楹题赠等。这些与清代帝王在发展楹联文化方面,能够亲力亲为有着直接关系,清朝宫廷的任何一个门、亭、阁、轩、堂、斋、馆等场合,处处都有楹联,也为民间发展楹联文化作出了表率。同时也完成了对联由民间俗文化到雅俗共赏的转化。
除以上叙述的楹联以外,还有近几百个匾额没有单独统计,因为匾额与楹联在同一个门或亭柱上同时出现时,它已经从属于楹联的一部分。匾额的本身,应该是从“门簪”演化而来。门簪,是固定在建筑物连楹上边的装饰物品。连楹是中国传统宅第建筑的大门构件,具有结构及装饰的双重功能,安在中门的中槛之上,用大木的销钉将连楹结合在门框上。上边装饰有门簪,门簪一般情况下是两枚或四枚,也有用三枚的,但为数不多。形状有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样式。正面饰以瑞兽、花卉、文字图案等。只两枚时,则雕“百福”“三多”“迎祥”等字样;四枚时,图案以四季花卉为多见,分别雕以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等图案,图案间还常见“吉祥如意”“福禄寿德”“风和日丽”等字样。这些字过去在文学上被称为“门簪”。人们常说“门当户对”中的“户对”据说就原自门簪。门簪又称“阀阅”,这是因为他的内在含义代替了“阀阅”的本来内涵。阀,指的是功绩;阅,指的是阅历。后来的匾额和楹联的横批都是由门簪分别演化而来,在清代由东郡崇文轩主人选辑,崇文堂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刻印的《新刻对联从新》一书,在第四卷编入了“门簪”的文字汇编,在其分类及目录中编入了“春联通用”“生意通用”“诸神总登”等划分的类别。这些类别,实际上就是“门簪”向匾额和横批分离演变过程中的分类,这时的“门簪”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匾额和楹联的横批,只是整体称谓还没有完成最后的改变。转变以后,不论匾额还是横批,一般都只是用四个字,二、三个字的门簪不再继续被使用。而且有匾额的大门,悬挂了对联是不能再用横批的,因为“门簪”在一个门上只能用一套,不管多么富有,门有多么大,同一个门都不能用两套。匾额和横批都是门簪按照用途分别演化而来,所以用了匾额再用横批,就等于一个门用了两套门簪,那是不合常规的。凡是有匾额的地方,一般都有对联,实质上,这个匾额的作用就相当于对联的横批,匾额与楹联在内容上,彼此也必须照应、关联。从这个角度讲,匾额就是对联的组成部分,尽管也有极少的门上只有匾额,没有对联,这是门簪在向匾额及横批转化过程中的遗留痕迹。
匾额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精品。几千年来,它和中国独有的楹联文化有机的结合,构成了完美的整体,再与书法篆刻、建筑艺术融为一体,集字、印、雕、色的大成,以其凝练的诗文、精湛的书法、深远的寓意、指点江山,评述人物,成为中华文化园地中的一朵奇葩。
紫禁城里的楹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品紫禁城楹联也是游览故宫的高雅文化,追昔抚今,观后瞻前的同时,他能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和情的陶冶,,你也可以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信息,牵动心底那层久违的雅兴,加深对传统文化那份深深的眷恋。
商立民,笔名,香樟树。男,1956年生,原籍黑龙江省肇东市,大学学历。现任沈阳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兼书记。曾编写出版《中国传统楹联分类汇编》,获2016年全国城市出版社优秀图书二等奖;《<新刻对联从新>考注》获2017年国家古籍整理全额补贴;《<陶人心语>注释》被编为《盛京十子》之一。另出版有《对联创作及诗联对仗规则》(初级版、中级版、研修版)、《诗律讲义》《词律讲义》《曲律讲义》等教材。
本文入选第五届中国对联甘棠奖十佳联论文章。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