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躲过韩信式悲剧,曾国藩靠的不仅是智慧
846871

躲过韩信式悲剧,曾国藩靠的不仅是智慧

子玉史院子玉史院2024-02-10 14:06:560

文 / 子

兔死狗烹是大多功臣的宿命,文种、韩信都是这条历史定式下的牺牲品,但曾国藩在手握雄兵的情况下却能完美躲开韩信式悲剧,这绝对是一个奇迹。曾国藩之所以能平稳着陆,智慧是一方面,强大的实力才是根本。

本质来说,湘军和太平军在清朝皇帝眼里并没有质的区别:同样是地方武装;同样是以汉人为主体;同样都在战场上验证了自身的彪悍...尤其是,湘军还是自给自足的模式,独立性特强。

区别只是,湘军此时名义上忠于朝廷罢了,一旦太平军被剿灭,湘军完全可能原地换个方向将矛头对准朝廷,毕竟,朝廷没有约束湘军的制度和人事安排,慈禧不得不做最坏的打算。

为什么刘邦当年前脚打败项羽后脚就收了韩信的兵权,就是怕韩信接着和自己作对,毕竟韩信的军队对刘邦本人并没有多少认同感,用蒯通的话来说就是:“韩信给我发工资,我只忠于韩信。”

所以,慈禧和当年的刘邦面对的是同一个问题。但慈禧面对的局面又比刘邦更加棘手,因为,刘邦当年毕竟将曹参、灌婴等心腹渗透进了韩信的军队,而湘军却完全处于曾国藩等湘系的绝对领导之下,所以,慈禧根本不可能上演夺军的戏份,只能防范。

1864年,当湘军攻克天京城之后,湘军事实上就已经被全面监控了起来——

钦差大臣官文率领二十万大军驻守武昌,牢牢控制了长江上游;富明阿率军镇守镇江、扬州,控制了长江下游;僧格林沁率军驻守安徽和芜湖;围绕京师,清朝还布置了十几万八旗和几十万绿营;

...

湘军这边呢,以曾国荃、彭玉麟等人为首也准备复制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的剧本将曾国藩扶上皇位。

可以说,清朝和湘军的战争一触即发。慈禧当时给前方将领也交代的非常清楚:“一旦发现湘军有任何异动,立刻动手。”

天下的走向已经完全决定于曾国藩的个人意志:如果曾国藩有意问鼎,那么天下必然烽火再起;如果曾国藩继续做大清的忠臣,那么清朝就可以继续做天下的主导,集中精力解决太平军余部和捻军,同时与列强周旋

但曾国藩如果选择继续做大清的忠臣则很可能会复制韩信当年的悲剧。因为,他和韩信一样手握雄兵,又有巨大军功的加持,能力也在无数次的战争中得以淬炼升级,尤其是他的身份标签还是“汉官”,而清朝从入关之后就对汉官是各种严防死守,年羹尧的悲剧就是典型。

年羹尧就是功高震主的典型

图源/剧照

再往前追溯,朱元璋大面积诛杀淮西勋贵也是在导演韩信式悲剧,清朝本身就自带诛杀功臣的基因。

所以,这些因素都导致曾国藩成为了朝廷的假想敌,很难平稳落地。

石达开当年就劝过曾国藩:“你和汉代的韩信一样,功高震主,很难避免'狡兔死,走狗烹’的悲剧命运,不如率众独立。”

是的,假如韩信当年在齐王的位置上率众独立,那么天下必然会是另外一种局面。可惜,韩信既没听进去项羽使者武涉的话,也对谋士蒯通的劝说不做回应,结果就导致了被吕后所杀的结局。

李秀成也劝过曾国藩,自己愿意收散太平军余部然后和湘军一起尊曾国藩为帝。

这两人劝说曾国藩的理由都是,以韩信为模板,让曾国藩在自保心的驱动下作出独立的决策。

湘军内部也早就看到了这一点,所以才在1861年下半年咸丰皇帝驾崩之后秘密谋划独立的事,如果不是胡林翼突然去世,事情的走向还不知道会怎样呢。

在天京城被攻克之后,湘军又在自保心的驱使下准备给曾国藩来个黄袍加身。

曾国藩熟读历史,肯定会无数次将自己和韩信对标过,所以才在被任命为两江总督之后表现出惶恐、焦虑的情绪:“权太重,位太高,虚望太隆,悚惶之至。”

1862年,曾国藩在给儿子曾纪泽的信中更是说:“但求我能够速死,而不为万世所痛骂则幸矣!”

是的,曾国藩的前方是太平军的刀光剑影,后方是韩信式悲剧的如影随形,他的精神状态已经不能用战战兢兢来形容,而是随时处于局面崩溃的危险境地。

所以,当天京城被攻破,湘军和清军的矛盾箭在弦上将要爆发时,曾国藩就赶紧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来化解双方的矛盾——

他首先以一副“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对联拒绝了手下的劝进;对来自朝廷的指责全盘接受;接着又将自己的嫡系部队裁撤了25000人;11月的时候,他又奏请朝廷停征了作为湘军军饷来源的厘金、亩捐;强制性让弟弟曾国荃回老家湖南修养;

...

这一套组合拳打完之后,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才暂时缓和下来。怎么说呢,慈禧既没有兑现咸丰当年“克复金陵者为王”的承诺,反而对曾国藩没有将太平军一网打尽还放跑了幼天王洪天贵福的行为是一再指责,同时要求曾国藩兄弟限期将天国圣库的财富向朝廷上交,其实就是在测试曾国藩的底线,看他对朝廷究竟是什么态度。

但危机只是暂时解除了而已,朝廷和以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湘系、藩镇的矛盾依然存在,曾国藩还是有复制韩信式悲剧的可能。

但结果却是,曾国藩完美避开了韩信的悲剧,以“完人”的姿态被定格在了历史中。

究其原因,不是慈禧不想动曾国藩,而是她根本就动不了。随着平定太平军的战事不断延伸,汉官、湘系是全面崛起的节奏,已经做到了对各重要岗位的大面积渗透。据统计——

当时的八名总督中有三位就是出自湘系,分别为两江总督曾国藩、直隶总督刘长佑、闽浙总督左宗棠;同时,四川总督骆秉章和两广总督毛鸿宾也和湘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全国的巡抚,有七名出自湘系;湘军将领因为军功更是对各地是全面渗透的节奏;

...

也就是说,慈禧如果动曾国藩就是与汉官、湘系作对,牵一发而动全身。而此时的大清也不能和当年的刘邦相比,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不管是威望、实力都达到了顶点,有动韩信的实力,不会引起全局的地震,而慈禧就不一样了,清朝已经江河日下,汉官、湘系、藩镇已经全面崛起,她如果动曾国藩就是自掘坟墓。

另外,湘军的军事实力也是慈禧不敢动曾国藩的根本原因。曾国藩虽然裁撤了湘军,但也只是部分,其他的依然在服役,而被裁撤掉的湘军也有被曾国藩挥手召回来的可能,慈禧对这一点肯定是倍清楚。

而且,曾国藩还做了另一手安排,在打太平军的时候,为了分散朝廷的注意力,他又全力支持李鸿章和左宗棠分别创建了淮军和楚军。表面上看,淮军和楚军是独立的武装,但本质上却是湘军的延续,是曾国藩出于将来裁撤掉湘军之后还有军事力量可以凭借的考虑

楚军本质上是湘军的延续

图源/剧照

淮军、楚军和湘军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慈禧当然知道动曾国藩之后淮军和楚军的反应,何况,曾国藩和李鸿章、左宗棠同样是汉官,又曾经是师生、上下级的关系,不可能不会没有反应。

曾国藩背后的实力到底有多强大,一件事就能说明——

1868年,慈禧为了打击两江地区湘军的势力,于是任命了浙江巡抚马新贻为两江总督,但马新贻却在两年后被公然刺杀,而慈禧又只能将曾国藩调回两江地区以稳定局势。

马新贻死于湘军势力

图源/剧照

从这就可以看出,不是慈禧不想动曾国藩,而是根本就动不了

所以,清朝外重内轻的局面以及曾国藩背后的强大实力,才是曾国藩能够避免韩信式悲剧的根本原因。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曾国藩无法复制黄袍加身的剧本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