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宗周”之谜:考古取得重大发现,史记又一记载错误?
史记周本纪记载:“太史公曰: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成周)。”显然,司马迁认为丰镐为西周都城,也即是“宗周”,在如今的西安一带。
周懿王时,西周第七位君主,“懿王之时,王室遂衰”,由于西戎屡次进攻,被迫将都城迁往犬丘。所谓“犬丘”,古今学者考证在陕西咸阳兴平市东南,2019年在长安区东马坊村考古发现东马坊遗址,即“三秦”之一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犬丘”与“废丘”相距应该不远。
周代镐京位于西安长安区西南,即如今考古发现丰镐遗址,与咸阳兴平市东南相距很近,从丰镐遗址到兴平市中心才30公里,直线距离大概只有20公里。问题在于,周懿王为了躲避西戎才迁都,那么就迁到20公里外,且防御工事不如镐京的小城?乃至到兴平市东南都不到20公里!
如果周懿王以镐京为都,那么再如此短距离的迁都避敌,还是防御工事不可能比镐京更好的城市为都,显然不合逻辑。对此,现代考古取得重大发现,西周都城大概率不在丰镐,如此就可以更合理的解释这一问题,当然这也意味着史记对宗周所在的记载出现错误。
考古取得重大发现
商王武乙时期,古公亶父迁到岐山周原,开始营建城郭,作为都邑之用。按照传统认知,姬昌时迁到丰镐,此后周原作为“老家”,丰镐作为周人都城。
过去百年,考古先后发现“丰镐遗址”与“周原遗址”(位于陕西宝鸡)。然而,在多年考古研究中发现,周原遗址更像西周都城,比如以下三点:
首先,周原遗址布局严谨、规模宏大,面积约35平方千米,是西周时期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其中小城面积175万平方米,大城面积520万平方米。
其次,周原遗址墓葬更为豪华,出土过西周“第一豪车”,宫殿比如丰镐遗址的更为庞大。总之,遗址各方面的规格、规模等都要超过丰镐遗址。
第三,周原遗址出土过大量窖藏青铜器,数量远超丰镐遗址的,包括我们熟知的“史墙盘”,微子启家族的青铜器,说明大量贵族聚集于此。
通过上述考古发现,周原遗址无疑更可能是西周都城,也即“宗周”。新华网的《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指出:“考古遗存和出土西周金文却反映周原是西周最重要的都城,有学者甚至提出周原才是文字材料中的'宗周’。”
史记又一记载错误?
根据史书记载,西周都城是宗周,过去一般将宗周视为镐京。但周原遗址的种种发现,改写了人们的传统认知,中国社会科学网的《探访周原西周城址》一文指出:“新的考古发现支持(周原即宗周)这种认识,或将改变两千年来的传统看法,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
因此,就目前取得的发现来看,虽然还不能100%肯定周原即宗周,但这种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大。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周原遗址是宗周,那么就更能解释很多历史,以及史料上的一些记载。
比如,上文谈到的周懿王迁都问题,犬丘到周原的直线距离大约100公里,可以远远躲开西戎,显然比从丰镐迁到犬丘更合理。学者曹大志考证认为,丰镐遗址仅是周王室的大型苑囿园林。若此,周懿王面临西戎威胁时,迁都到丰镐一带就更可以理解了。
比如,尚书记载“惟二月既望,越六日乙未,王朝步自周,则至于丰”,其中的“王”是周成王,“周”是宗周,“丰”是丰镐之丰,与镐地一河之隔。丰与镐隔河相望,周成王怎么需要步行6天才能抵达?如果宗周在周原遗址,行走六日抵达“丰地”符合正常逻辑。
因此,从考古与史料记载来看,史记中的“丰镐即宗周”之说,大概率存在问题。
最后,关于本文话题,还有两点值得一谈:
首先,周懿王时因为西戎而迁都,最终葬在了“毕原”——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约14公里处的细柳原北,说明周懿王一直在丰镐地区,而没有还都周原。由此,是不是导致周朝政治中心转向丰镐,或者说丰镐成为正式的陪都,进而让后人产生误解?
其次,商朝晚期有商都(殷墟)与朝歌,陪都性质的朝歌却是纣王常居之地,换言之朝歌慢慢转变为事实上的商朝都城。那么,丰镐与之是不是异曲同工,即早期以周原为都,后期周王逐渐常居丰镐,而将丰镐变成实质性都城,由此导致史书误解?
参考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网——探访周原西周城址》、《新华网——探寻历史 感知未来》、史记、尚书等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