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化杂谈黄石公兵法(03章 下略)
847014

黄石公兵法(03章 下略)

溱湖之恋溱湖之恋2024-02-13 08:09:210

作者:潘长宏(文学之都居士)

2023年11月13日

一、【太上老君化身三次,点化三位大人物。】

化身黄石公,点化张良:提起“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西汉名臣张良,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我们从小就听说过张良“桥下拾履”的故事。故事的内容,我们不再赘述,不过,那位坐在桥上让张良给他拾鞋、穿鞋的老者,表面身份,名曰黄石公,而实际上,却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因为太上老君有意要点化张良成仙。据说后来有人挖开张良墓的时候,里面果然是空的,张良早已羽化而登仙了,他就是太上老君身边的太玄童子。

化身河上公,点化汉文帝:河上公,又称“河上真人”,据说他是一位精通黄老之学的隐士,常常隐居在黄河之滨,日日在茅屋之内诵读《道德经》。当时属于西汉初年,那时候朝廷非常崇尚黄老之术,实施无为而治,所以西汉初期的皇帝,都很推崇《道德经》。

比如汉文帝,他就对《道德经》非常痴迷,并要求大臣们都要研读,以至于天下官吏若不懂《道德经》,那么随时都会有被罢免的可能。太上老君知道了汉文帝的这一举动,于是就化身为隐居在黄河之滨的河上公,送给了汉文帝一本《老子道德章句》

化身广成子,点化黄帝:读过《封神演义》的朋友都知道,广成子是元始天尊的徒弟,位列“十二金仙”之首,但事实上,广成子是上古黄帝时期的道家人物,在崆峒山的神仙洞修炼。据说当年的部落首领黄帝,听闻广成子的消息之后,就特意去拜访了他,并拜广成子为师,请教治国之术。后来,广成子派了一条黄龙,迎接黄帝上天了,不过,民间却传闻,点化黄帝成仙的广成子,其实就是太上老君的化身。

二、【黄石公兵法(03章 下略)原文】

夫能扶 天下之危者,则据 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 于民,则贤人归 之;泽及昆虫,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所归,则六合同 。求贤以 德,致 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 。微者危之阶 ,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

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释 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佚而有终 。佚政 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 ,务广德者强;能有 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残灭之政,累世 受患。造作过制 ,虽 成必败。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化人者顺。逆者乱之招 ,顺者治之要。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

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得己得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 臣名曰命,施于竹帛 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 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 ;邪臣胜,则主威 伤。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 ,其路近。是以明王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 ,而下⑧ 尽力。废 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善者得其佑,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众疑无定国⑩ ,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

故善施于顺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治怨,是谓逆天。使仇治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致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者尊 ,贪鄙 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 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 ,则化行而众恶消。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 ;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 。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 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盛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⑧ 高而名扬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乐也,将以诛暴讨乱也 。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 ,临不测而挤欲堕 ,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

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豪杰秉⑨ 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大臣疑主,众奸集聚。臣当君尊,上下乃昏;君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三、【黄石公兵法(03章 下略)译文】

能有挽救天下于危亡的人,就能使天下安宁;能有消除天下忧患的人,就能享有天下的快乐;能有拯救天下灾祸的人,就能获得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及于民众,贤人就会归顺他;恩泽及于万物,圣人就会归向他。贤人归向的国家,这个国家就会强盛;圣人归附,天下就会统一。招求贤人要凭德,聘请圣人要靠道。贤人离去,国家就会衰弱;圣人离去,国家就会混乱。衰弱是危险的由来,混乱是危亡的征兆。贤人执政,能使人在行动上顺从;圣人执政,能使人心悦诚服。使人行动顺从,就可以图谋创业;令人心悦诚服就可以善始善终。使人行动顺从用礼,使人心悦诚服要靠乐。

所谓乐,不只是金、石、丝、竹等乐器,而是使人爱家庭、爱宗族、爱职业、爱国家,拥护政令,讲究道德。这样治民的君主,通过制作音乐来加以调节,使人们不失和谐。所以,有德的君主,用音乐来使民众欢乐;无德的君主,只知道用音乐使自己快乐。使民众都快乐,才能保持长久;只图自己快乐,不久便会灭亡。

不搞好内政而图谋向外扩张的,会劳民伤财而无收获;不从事向外扩张而图谋搞好内政的,反而能国固兵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治,就会使臣属忠信;实行劳民伤财的政治,必然使民众怒恨。所以说,热衷于扩张领土的,内政必然荒废;着意广施恩德的,国家必定强盛;能保持自己所该有的,会得到安宁;贪图别人所有的,会招来祸殃。残暴的政治,世世代代都将受害;所作所为超过限度,即使开始成功也终将失败。不以身作则,只是一味教训别人的,违背了常理;正人先正己,以行动教育别人的,才顺乎常理。违背常理是致乱的根源,顺乎常理才是安定的关键。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道是人们所应遵循的普遍规律,德是人们从道中所领悟的心得,仁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礼是人们所应遵守的规范。这五者缺一不可。

所以,人们每天的生活行动,都要受礼的约束;讨贼报仇是受义的决定;同情之心是仁爱的开端;正己以正人是修德的途径;使人平均,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君主以口述给臣下的指示叫命,把它写在竹帛上则叫令,执行命令就是为政。命有错误,令就不能实行;令不能实行,政就不能正确;政不能正确,治国之道就行不通;治国之道行不通,奸邪之臣就会得势;奸邪得势,君主的权威就要受到威胁。千里之外迎请“贤人”,路途是遥远的;招引奸佞之徒,路途却是近便的。所以,英明的君主宁愿舍近求远,就能成全功业、尊重贤人,下级也就会为他尽心竭力。废黜一个好人,许多好人都会丧气;奖励一个坏人,许多坏人都会到来。好人得到保护,坏人得到惩罚,国家就会安定,众多好人就会到来。民众有疑虑,国家就不会安定;民众惶惑不安,就不会守秩序。只有疑虑消失,惶惑除去,国家才能安宁。一项法令违背民意,其他法令也会失去效用;一项坏的政令施行了,就会结下许多恶果。

所以,对顺民要给予好处,对凶民要加以制裁,这样,法令就能推行,众人也无怨言。用民众所怨恨的法令去治理心存怨恨的民众,这叫逆天行事;用民众所仇恨的措施去治理胸怀仇恨的民众,其祸患不可挽救。治理民众要使他们心悦诚服,而要达到这个程度,就必须政治清明,这样,民众就各得其所,天下也就太平安宁了。

犯上的人反而身居高官,贪婪卑鄙之徒反而富足,那么,即使有圣王也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只有犯上的人受到诛戮,贪婪卑鄙的人受到拘禁,良好的风气才能树立,坏人坏事才能清除。高尚纯洁的人,是不能用爵禄收买得到的;有正义感有气节的人,是不能用威刑胁迫的。所以,圣明的君主招求贤人,必须根据他们的特点而采取不同的方式。招求高尚纯洁的人,要重礼;招求有正义感有气节的人,要重道。这样才能招到贤士,君主的圣名也才能保全。

德才出众的人,能明察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缘由,详察治乱的关键,深知进退的节度。虽然穷困也不做亡国的官吏,虽然贫寒也不领取混乱之邦的俸禄。胸怀安邦治国之道的隐匿者,视时而动就能做最高的官。当遇到志同道合的君主时,定能建立卓越的功勋。这正是他们能以高尚的道德而流芳后世的原因。

圣王用兵,不是好战,而是用以讨伐暴乱。以正义讨伐不义,就像决开江河,让大水去淹没微弱的火把,就像在深渊的岸边去挤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其成功是必然的。圣王之所以悠闲安逸而不急于用兵,是不愿过多地造成人和物的损伤。战争毕竟是不吉祥之事,是天道所厌恶的;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进行战争,才符合天道。人顺应天道,就好像鱼在水里一样,得水便生,离水便死。

所以,君子要时刻警惕自己而不能背离天道。豪强执政当权,国家的威严就要削弱;生杀大权操在豪强手中,国势就衰竭。豪强俯首听命,国家才可长久;生杀大权操在君主手中,国家才能安宁。民众穷困,国家就没有储备;只有民众富裕,国家才能安乐。

贤臣被任用,奸臣就会被疏远;奸臣被任用,贤臣就会遭陷害。任用奸臣,疏远贤臣,祸乱就会延及后世。大臣傲上自比君主,众奸就会乘机聚集。臣属居于君主的地位,上下就混乱;君主处于臣位,上下秩序就失当。

伤害贤人的,祸患将会延及子孙后代;埋没贤人的,本人也会遭受祸害;忌妒贤人的,自身的名誉也难保全;只有荐贤举能的人,才能造福子孙后代。所以君子急于推荐贤人,因而美名显扬。利一人而危害百人,民众就想离开都城;利一人而危害万人,全国民众都想离散;除去一人而有利于百人,众人就会仰慕恩泽;除去一人而有利万人,国政就不会混乱。

【黄石公兵法(03章下略)欣赏】

《下略》命名为“以防不测之略”,意思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应该如何应对。本篇开篇就指出“扶天下之危”、“除天下之忧”、“救天下之祸”,表明希望有人可以拯救乱世、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就像《中略》指出的那样,“《下略》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是告诉统治者要以德来治理天下,即使发动战争也要遵循“德”的原则,不能穷兵黩武,要“降人以体”、“降人以心”,让人们真心实意地归附。要“务广德”,这样才能强盛。统治者要“道”、“德”、“仁”、“义”、“礼”五者并用,以道德服天下。这样以后,他所颁布的政令才会得到很好的施行。这样才会亲近贤人、疏远不肖的佞臣,使天下的贤才都慕名来归附,小人都闻风丧胆地逃跑。施行的政令要合适,“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因此施行政令不能不谨慎。

要做到发动战争并非是因为喜好战争,并非为了欺凌弱小的国家,掠取他们的财富,而是不得已的行动,是为了“诛暴讨乱”。只有这样才能“若决江河而溉爝火,临不测而挤欲堕”,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战争是不吉祥的,到了不得已必须发动战争的时候,要尽量避免伤害人、物,要始终保持仁德的心。

统治者要任用贤人,这是《三略》反复强调的。君主要掌握杀生大权,不要让残暴、横行的人担当将领,要使君、臣的名分清楚明白,不能逾越了等级的规定。这样以德执政,必定可以造福后代、留名千载。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