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辽国之亡,大体如此
847116

辽国之亡,大体如此

子玉史院子玉史院2024-02-14 15:08:300

文 / 子

辽国能被小小的女真所灭并不是因为女真人彪悍的战斗力,而是因为,辽国内部的矛盾。本质来说,辽国之亡就是因为其汉化的推进速度太慢以致于在王朝灭亡时还没有实现文化等各领域的统一。

首先,内部的严重内耗绝对是加速辽国灭亡的主要原因。由于契丹是直接从部落制进化到帝制,所以,部落制公选的传统必然会影响到辽国帝位的正常传承,几乎每一任皇帝都会面对皇族其他成员以反叛的形式对其权力的挑战,直到辽国灭亡前,这种内斗依然在持续——

1115年冬天,当天祚帝率领大军越过松花江准备进入女真领土讨伐女真时,后方却发生了以拥立他的叔叔耶律淳为帝的叛乱;1121年春天,天祚帝的老婆文妃联合她的妹夫耶律余睹准备废黜天祚帝立她的儿子晋王为帝;

1122年三月,在天祚帝向西逃窜的情况下,耶律大石联合河北地区的官员拥立耶律淳为皇帝;

可见,辽国的历史始终伴随着皇族挑战皇权的严重内耗,这绝对是导致辽国灭亡的重要原因。

另外,辽国没有做到对渤海国等地区的消化也是导致其灭亡的原因之一。926年,太祖阿保机灭亡了渤海国,但却并没有做到对其领地的完全消化,虽然太宗耶律德光于929年下令将已经改名为东丹国的原渤海国都城的所有人口迁到了位于今天辽阳地区的东平并逐步消化渤海国领土,但直到辽国灭亡,渤海国都没有被辽国所完全兼容。

1116年,一名叫高永昌的渤海官员刺杀了辽国的东京留守并向阿骨打求援,结果导致女真人轻而易举就占领了辽东京,辽河以东五十多个州的全部领土都被女真所吞并。

同样消耗契丹军力的还有作为蒙古人一支的阻卜,从997年到1027年的时间区间内,契丹与阻卜之间爆发了数次战争,1069年,双方之间又爆发了一次新的战争,之后才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期。

这些都极大消耗了辽国本就有限的资源。

另外,与高丽、西夏的战争也严重削弱了辽国的实力。比如,1044年,辽国大举入侵西夏,但却被李元昊于贺兰山脉一带打得大败。

而事实又是,辽国的税赋收入本就有限,主要是来自河北、辽阳、营平滦三州这三个农耕地区的税赋,尤其以河北为大头,在战争不断的情况下,辽国的日子始终过得是捉襟见肘,根本不足以支撑与新崛起的女真的长期战争。

这也是辽国为什么和宋朝签订澶渊之盟的真正原因,经济层面的落后使其根本不敢陷入和有强大经济实力作支撑的宋朝的战争。

雪上加霜的是,辽国收入本来就有限,后期却还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从1065年开始,辽国本土几乎年年遭受自然灾害,而且同时覆盖契丹本土的游牧区域和河北的农耕区。

面对自然灾害,辽国的税收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还得拿出一部分物资来救灾。

1118年,在辽国已经陷入绝境的情况下一次可怕的饥荒又一次袭击了契丹人,导致辽国不断发生地方叛乱事件和许多地区投降金国的事件。

更重要的是,灾荒还导致了契丹马匹的锐减。据史书记载,1082年到1083年的严冬,契丹六成的马匹被冻死。而契丹在这之前其实就已经爆发了马匹缺乏的危机,早在1043年的时候,辽国就下令,禁止在葬礼时以马为殉葬品,并派出主管官员对马匹进行登记注册。

作为骑兵部队的重要依赖,战马的缺乏绝对导致了辽军战斗力的下降,使其根本无法应对女真骑兵带来的强烈冲击。

女真兵勇猛且高效

图源/网络

这些都只是技术层面的原因,导致辽国灭亡的最主要原因其实是胡汉矛盾。契丹虽然在938年于石敬瑭手里得到了幽云十六州,但始终是作为独立的版块进行治理,也就是所谓的“两院制”:

以中原的管理制度治理汉人;以契丹传统来治理契丹本部

而且,辽国虽然引入了汉人的管理制度但却始终没有形成对契丹本部的完全覆盖,具体表现就是,货币、文字、语言、服装等领域的混乱状态。

以法律为例,辽国最初的做法是以汉人的法律治理汉人,以契丹传统来管理契丹本部。1070年,辽道宗下令,制定一部同时覆盖汉人和契丹本部的法律,但结果却根本行不通,最后又不得不执行此前的老办法。

而且,道宗皇帝统一法律的做法还遭遇了内部的反对,使他不得不向契丹本部进行妥协。

也就是说,辽国皇帝试图通过统一法律的方式来消弭胡汉矛盾的努力失败了。同时,辽国的胡汉矛盾还表现在服装、婚姻层面。辽国从服装层面将内部划分为两个不可兼容的群体:

辽国皇帝和南部的汉人穿汉人衣裳;以皇太后为代表的契丹本部依旧穿民族的传统服装

1055年,皇帝虽然下令要契丹本部和南面官一样穿汉人衣裳,但也只是要求他们在重要典礼上穿而已。

1074年,对于部分官员提出的推广汉式姓氏的建议也没有通过。既然姓氏已经造成了胡汉之间的巨大鸿沟,汉人和契丹之间自然不会实现通婚,血液不能融合,文化就更谈不上统一。

也就是说,辽国直到灭亡都没有解决胡汉矛盾,实现中央集权。北魏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消弭了胡汉矛盾才能发挥自身的武力优势,既然辽国内部是严重的胡汉对立,自然就无法做到力量的聚焦。

而且,辽国皇帝虽然有意汉化,但进程却实在太慢。以科举为例,契丹虽然早就引入了中原制度,但却直到1059年才在州县建立了学校,教育以及科举的不成熟造成了辽国内部的人才匮乏,这也是导致辽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也就是说,辽国汉化、中央集权、文化统一的进程太慢了,和其发展的速度严重不匹配,当其已经面临生存危机时,内部却还是非常松散的状态,怎能不亡。

当然,享乐主义也是导致辽国灭亡的重要原因。游牧民族入主中原总是无法避免中原精细化生活对其骨髓的入侵,阿保机在唐庄宗李存勖被杀时就敏感地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下令全家戒酒。

阿保机对中原的享乐之风相当敏感

图源/网络

但在时间的作用下,契丹贵族还是一头扎进了汉人精细化的生活中再也不想出来,这就导致,在辽圣宗之后,契丹军队的战斗力是大大下降。

所以,当辽军面对崛起的女真人时马上就是连环式的惨败,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救援黄龙府——

1115年,天祚帝派遣二十万骑兵和七万步兵救援黄龙府,但在七万步兵被女真兵击败之后那二十万骑兵竟然直接逃走;1120年,阿骨打兵分三路进攻辽国上京,女真兵只用了一个上午就拿下了上京...

契丹军队的退化由此可见。

是的,辽军不仅战斗力严重退化,而且和宋军一样,组织庞大,每次战争都需要后勤等部门的配合,而且扎营、列阵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根本就不是组织简单、效率高效的女真骑兵的对手。

另外,导致辽军低效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辽国的各个重要部门是分散于五京的,比如:他们的户部设于东京、盐铁司设于上京,度支部设于中京,转运司设于西京...

这就直接限制了辽军组织的高效性,导致辽军常常丧失战机。

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辽国本身是由渤海、契丹、汉人等民族柔和起来的共同体,再加上其领土被燕山、阴山、太行山、黑山等山脉在地理上所分割,所以就不得不实行“五京制”。(辽国五京分别为:上京临潢府、中京大定府、东京辽阳府、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

五京制虽然能有效治理各不同的文化板块,但却不能凝聚为一个整体,也不能在发生战事时迅速聚焦力量。

这样看的话,“两院制”和“五京制”反而束缚了契丹的前进,但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的不统一,属于胡汉矛盾的范畴。

总结起来就是,没有在短时间内完成自身进化,没有在地理、文化等领域实现统一,是契丹灭亡的根本原因。

个人能想到的也就这些,也希望大家在评论区里进行补充。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推荐阅读:帝国权力,必起于边郡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