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巴'是读yǐ还是wěi?那正确读音是?
有朋友问我,尾巴是读wěi还是yǐ?其实我平日里是读yǐ字的。我还是挺喜欢吃猪尾巴的,也喜欢拽家里狗子的尾巴。
但是感觉读wěi巴有印象,感觉也对,于是乎,查询了一下,果然发现了一些事情。觉得不管是wěi还是yǐ都可以!只是yǐ是方言,wěi是普通话!尾字的意思还是挺多的,
“尾”的读音有两个,分别是wěi 和yǐ。在《说文解字》中,“尾”被定义为“
,微也。从到毛在尸後。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凡尾之屬皆从尾”,由“尸”和“毛”组成,这里的
不是尸体的意思,是人体的意思,描述人在蹲着或坐着,
字的意思毛发的意思,尾字形象地描绘了动物身后的尾毛。《说文》中还提到“古人或飾系尾,西南夷亦然”,说明刚开始的时候只是装饰的意思,而且是西南夷那边。在《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槃瓠之后,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说明西南夷衣服好以尾作装饰。注意到没,槃瓠,咱们前段时间讲过,狗神槃瓠。槃:不念bān,那正确读音是?
瓠:不读guā,不念kuā,那正确的读音是?齿如瓠犀是什么?
尾巴
尾字读作wěi时:“尾”最直观的意义是指动物身体的尾巴。例如,《易经·履》中的“履虎尾,不咥人,亨”用“尾”来象征潜在的危险。这里,“尾”不仅是字面上的尾巴,更隐喻着需要小心应对的事物。宋代孙光宪的《八拍蛮》词中,“孔雀尾拖金线长,怕人飞起入丁香”则描绘了孔雀尾巴的美丽景象,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美的赏识。在描述事物的末端或边缘时,“尾”也被广泛使用。《史记·张仪列传》中提到的“长其尾,令可以击人”,这里的“尾”指的是物体的末端。古文通过描述赵襄子制作的金斗,展现了古代工艺的精巧和实用性。唐代韩愈的《许国公神道碑铭》中,“河流两,盗连为群,雄唱雌和,首尾一身”中以河流的首尾比喻盗贼的团结和协作,巧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
“尾”在古文中还特指江河的下游。例如,《惠子》中的“昔王季历葬于涡水之尾,乱水啮其墓”,这里的“尾”指的是河流的下游部分。古文通过描述王季历墓地的位置,反映了古人对地理环境的考量和对后世的影响。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㶟水》中,“高梁无上源,清泉无下尾”用“尾”来形容江河的终点,表达了对大自然无穷无尽之美的赞叹。
猪尾
在表示事物的结束或最后阶段时,“尾”亦有所体现。《战国策·秦策五》中的“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中的“尾”,表示的是事情的最终结果。古文通过对秦国政策的讨论,展现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权谋和策略。《新唐书·黎干传》中的“京师苦樵薪乏,干度开漕渠,兴南山谷口,尾入于苑,以便运载”中的“尾”指的是工程的完成,记录了黎干为解决京师燃料短缺的问题而采取的措施,反映了古代官员的智慧和办事能力。
“尾”还有尾随或跟踪的意思。《后汉书·岑彭传》中的“嚣出兵尾击诸营,彭殿为后拒”中的“尾”表示跟随或追击。古文通过描述岑彭的军事行动,展现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和策略性。
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盗侠》中,“行数十里,天黑,有人起草中尾之”
用“尾”来描述秘密跟踪,展现了唐代社会的另一面,即江湖文化的兴起。
在生物学上,“尾”也指动物的繁衍行为。《书·尧典》中的“厥民析,鸟兽孳尾”就是指动物的繁殖行为。古文通过描述尧时期的自然景象,反映了古人对生命起源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鸟兽上》中,“鸡,霜降时尾之者良”中的“尾”,展现了古人对动物行为的观察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
锦鲤
作为量词,“尾”常用于计数鱼类。唐代柳宗元的《游黄溪记》中,“有鱼数百尾,方来会石下”中的“尾”,用作计量鱼的数量。柳宗元通过对黄溪游记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宋代梅尧臣的《阻风秦淮令狐度支寄酒》诗中,“江船百尾泊深湾,铁缆千环系长轴”中的“尾”,则以江船为对象,通过这种量词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形象性和节奏感,同时也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风情。在天文学中,“尾”作为星宿之一的名称出现。《礼记·月令》中的“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中的“尾”,指的是东方苍龙七宿之一。这种对天文现象的描述,不仅展现了古人对天文学的深入研究,也反映了古代农业社会对天象变化的重视。《淮南子·天文》中的“东方曰苍天,其星房、心、尾”中的“尾”,体现了古人对宇宙观的理解和天文知识的积累。
最后,“尾”作为姓氏的使用,展现了汉字在人名中的应用。《广韵·上声·尾韵》中提到的“尾,又姓。《史记》有尾生”中的“尾”,可能指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人物,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姓氏的多样性和文化特色。
蟋蟀
“尾”字读作yǐ时:
马尾巴上的毛:在古代文献中,“尾”字经常被用来特指马尾巴上的毛。
例如,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作酱法》中提到的“马尾罗弥好”,
这里的“马尾”指的是马尾巴上的毛。这种用法不仅描绘了物品的具体形态,也反映了古人在生产活动中对材料的细致选择和利用。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经费上》中提到的“马尾罗一十三个,赁脚价二分”,则展示了马尾在古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蟋蟀等昆虫尾部针状物:在自然界的描述中,“尾”字也用来指代蟋蟀等昆虫尾部的针状物。这种用法在汪曾祺的《草木春秋》中有所体现,如“蝈蝈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这里的“三尾”形象地描述了蟋蟀尾部的特征。这不仅是对昆虫形态的具体描绘,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界细节的观察和认知。
方言中的尾巴:“尾”在某些方言中,直接用作“尾巴”的意思。这种用法虽然简单,但却体现了汉字在不同地域语境中的灵活变化和适应性。它不仅是语言的一种表达,更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
尾巴这个词,其实读wěi或者是yǐ都是可以的。wěi这个音比较适合官方或者是书面语,yǐ这个读音是方言与口语中,特别是北方,狗尾巴草。查词典也是这么说的,
其实根据一些资料来看,尾在古代的音应该是yǐ这个音,找了诗经中的句子,按照古代合辙押韵来说,读yǐ的概率很大。尾巴的出处: 《西游记》: 二郎看见道:「打花的鱼儿:似鲤鱼,尾巴不红。」
《金某梅》: 只是俺众人们,老鼠尾巴生疮儿──有脓也不多。
《封神演义》: 比干奉第二层酒,头一层都挂下尾巴,都是狐狸尾巴。
《红楼梦》: 忖夺了半日,好容易狗长尾巴尖儿的好日子,又怕老太太心里不受用,因此没来,究竟气还不平。
《儒林外史》: 这样看来,你好像『老鼠尾巴上害疖子,出脓也不多』!
- 0000
-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