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写诗几乎句句用典,不怕朋友看不懂尴尬吗?
苏轼写诗,极爱用典,从起句到收句,差不多每句都会用到古人的小故事。
今日中午奉读苏轼诗集,突然想起,苏轼这个天才,既有过目不忘之本领,还喜欢抄书加强记忆,因此,他写诗填词作文章时,引经据古,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可,他不管后人怎么看也就罢了,当时写给朋友的诗,难道不怕他们也有些看不懂吗?毕竟,不是人人都读了他那么多书,都记得他那么多故事啊。
即以今日所读的《闻乔太博换左藏知钦州,以诗招饮》为例:
羽扇斜挥白葛巾,乔叙应该会欣喜于老苏竟把我比作诸葛亮,但他兴奋之余,会不会思索着,将去的两广多瘴气我是知道的,但“黄茅瘴”又是个啥子瘴呢?
林语堂曾说过:
研究苏东坡的“评注家的努力只限于寻出某些生僻词语的出处,得到机会以博学自炫。结果,做诗集评注的人并不以阐述判断诗的含义为要务,而以指出某些词语之出处为已足”。
亦即,哪怕几百年后的研究者,也还在热衷于在故纸堆中寻找苏轼诗中典故的出处。尽管林语堂对这种治学方式十分不满,却也从反面证明,苏轼用典,实在很多,光凭这个细分领域,就得养活多少人啊!
只是,我们已没有可能穿越回宴席之上,亲自问问乔叙是不是个个能懂,有没有那么点点尴尬,但从林语堂对古代研究者的总结中,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在没有电脑可以搜索,只能靠脑力进行比拼的时代,苏轼那些典,真会让跟他唱和的一些朋友,遭到碾压式打击啊。
当然,用现在的话来说,只要他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而且还只能在心里尴尬,不能做出我没看懂的样子来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相关推荐
- 0000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