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翻身“龙族”把歌唱|卧薪尝胆的 “水神”升职记
847752

翻身“龙族”把歌唱|卧薪尝胆的 “水神”升职记

大遗产大遗产2024-02-27 10:05:320

他们强大,司云布雨,

是取经团队的重要助力;

他们又卑微

对天庭唯唯诺诺,

对取经团队的召唤随叫随到。

矛盾的形象背后,

复杂的身份背景,

艰辛的“跨国履职”经历

▲水中之君,龙宫里的至尊王者。只见龙宫内,大禹的定海神针犹如铁柱擎天,吸引了孙悟空全部的注意力。神针之上,有一龙盘旋,其头上戴着象征帝王身份的冕旒,神龙摆尾,气势非凡,尽显龙王的王者身份。绘画/邹杰

西游记第三回,美猴王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成归来,本领有了,但总感觉差个趁手的兵器。这时老猴子点拨了一下:大王水里可能去得?孙悟空立刻“秒懂”,“使一个闭水法……径入东洋海里”。

于是富有四海的西游第一大家族——龙族出场了。

龙族有多“暴发户“

龙族的第一次亮相,就尽显“宝藏”家族的实力:辉煌闪烁的水晶宫殿,装饰华美的贝阙雕栏,随手取来的珍宝无数……一副“家里有矿”的富贵模样。

在孙悟空的步步逼迫下,东海龙王最终拿出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铁,也就是日后大杀四方的如意金箍棒,还撺掇其他三海龙王赠送了藕丝步云履、锁子黄金甲、凤翅紫金冠“三件套”,哄得孙悟空心满意足,扬长而去。

而听龙族内部聊天,似乎这几件宝贝在龙宫里也算不上什么至宝,定海神铁是不知“能中何用”的闲置物品,“三件套”是随便“凑副披挂”,先把孙悟空“打发出门”再说。

艺术来源于生活,《西游记》里的“龙设”并非空穴来风。

在古人看来,龙族坐拥无数奇珍异宝,拥有常人难以想象的财富。唐传奇《柳毅传》里描写的龙宫,就是珍宝所砌:“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饰琥珀于虹栋。”就连龙宫里的普通龙族,也像追星一样给柳毅投送各种绫罗珠玉,多到不一会儿竟然前后埋没、堆叠如山,可见其族之富有。

▲行云布雨,龙王是“国民度”最高的雨神。图为宋人所作《霖雨图轴》(局部),一老龙鬣髯飞扬,在云海碧水间游走。画家以墨晕染来表现乌云,表示大雨将至。显然,这场即将来临的甘霖,是龙王作法召唤的。供图/台北故宫博物院

龙族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作为人们想象创生的神奇动物,龙是想象中水中诸“鳞类”的首领,能够飞天入海,是水中世界的绝对主宰。对于古人来说,陆地尚且没有认知完全,水底深渊,当然就充满了未知与神秘。偏偏贵族们日常使用和佩戴的珊瑚、蚌珠、砗磲、玳瑁等珍宝,往往来自水底。先秦典籍《尸子》中说“清水有黄金,龙渊有玉英”,已经把龙、深渊和宝藏联系了起来。水域中,最为广阔深邃而又神秘不可知的,无疑是浩瀚的海洋。古人能够乘船探查的海域有限,却常常在天气晴朗的时候,看见海市蜃楼,不禁浮想联翩,认为海上一定有仙山,充满奇珍异宝和巨额财富。而海洋的主要居住者龙族,理所应当是这些财宝的主人。

▲巍峨水晶宫,想象中的珍宝渊薮。深海之中,宫阙巍峨玲珑,周边奇花异草摇曳,珊瑚奇宝环绕。下图所绘正是人类想象中的龙王宫殿——水晶宫。绘画/CM. Chan

明代凌濛初的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里有个叫文若虚的人,因为生意失败去船上当小工,船遇到风暴在荒岛搁浅,文若虚碰巧捡到一个巨大的“龟壳”,其他人都嘲笑不已,识货的胡商却看出那是鼍(tuó)龙壳,里面有24颗硕大的无价之宝夜明珠。胡商用五万两白银买走了巨龟壳,而文若虚也从此彻底转运,“子孙繁衍,家道殷富不绝”。鼍龙,原型是扬子鳄,是古人认知中龙族的一员。《西游记》里的反派小鼍龙,就是西海龙王的亲外。《初刻拍案惊奇》里虚构出鼍龙脱壳时会结出夜明珠,颗颗价值连城,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对龙族有奇宝的认知。当然,在西游世界中,仅仅为主角提供宝藏兵器,还不足以让水中龙族显得那么重要,此后在取经团队漫长的西行路中,他们还将大展身手。

连锁“水神”上位记

孙悟空本领盖世,刚踏上西行路时几乎难逢敌手,但当红孩儿登场时,却着实让人替师徒四人捏了一把汗。红孩儿来自火焰山,学的是三昧真火,主打一个火系。为了对付他,师兄弟二人自然而然想要“以水克火”。他们想到的第一个救兵不是别人,正是孙悟空在花果山时的“冤种”邻居——东海龙王。除了富,在民间认知里,龙族最大的特点,其实是“水神”。它们生活在水中,主管兴云作雨,确保人间风调雨顺。就像孙悟空经常召唤“土地老儿”出来打听本地事务一样,取经路上,凡是遇到与“水”有关的难题,总是少不了请龙族出场帮忙。他们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西游第一“水神”。而在《西游记》成书的明代,毫不夸张地说,龙王甚至可以算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水神”。

▲大唐宰相 成了斩杀龙王的行刑官。图为清代彩绘全本《西游记》中的一幅插图:魏徵梦中斩泾河龙王。唐太宗与魏徵下棋,魏徵因受到天庭召唤,竟酣睡过去,神魂出窍,于剐龙台上斩杀泾河龙王。供图/三希堂藏书

这样的江湖地位得来不易。早期的龙族,因为能够上天入地、自由飞升,往往被想象成神人的坐骑,或者在墓葬壁画中充当墓主人灵魂往赴彼岸的接引神兽。偶尔,龙族也会负责一些祈雨降雨的“业务”。比如《山海经·大荒东经》里记载“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即用泥土塑成龙形祈雨。东汉人高诱在《淮南子注》里解释,这种祈雨方式是因为“云从龙,故致雨也”。在古人看来,龙因为与水的天然联系,能行云,所以能够降雨。对于传统农业社会来说,降雨无疑是在民间最为实用的“神迹”。不过虽然已经掌握了日后飞黄腾达的“核心业务”,但早期龙族的竞争对手,同样强大甚至五花八门。据学者崔华等研究,汉代画像石、砖及壁画中与祈雨相关的题材,就包括虎吃女魃画像、风伯雨师画像、雷神画像、虹神画像、河伯画像、龙神画像、蟾蜍、月及女娲画像等。其中除了女魃是作为旱神被惩罚之外,其余都是民间认知中的雨神。龙族命运的转机,来自佛教的传播。汉魏时期,佛经大量传译中土,人们在佛经中发现,有一类神通广大的动物“那伽(Naga)”,长身无足,在大海与其他水域中称王称霸。这与中国传统信仰中的龙太相似了。于是Naga被译作“龙”,nagaraja被译成“龙王”。但相比中国传统信仰中的龙,这类叫做“龙王”的护法神,其形象更加“拟人”,也更具宗教色彩,他们前世几乎都是人,转世之后是众龙之首,是水中的“王”,同时也是佛法虔诚的信徒和忠诚的守护者。民间本就流行的掌管降雨的各种龙神,因为种族、“龙设”的贴合,逐渐被老百姓全都当作是“龙王”。而佛教中庄严神圣的护法龙王,在吸纳了中国本土龙神信仰后,也逐渐走下神坛,不断走向田间地头和百姓生活。

▲龙王遗孤,沦为兴风作浪的妖怪。图所绘为泾河龙王的遗孤、西海龙王的亲外甥——鼍龙。其手持竹节钢鞭,在黑水河上兴风作浪。鼍龙的原型是扬子鳄,在古人观念中,是龙族中的一员。鼍龙出身龙王家族,却沦为抢夺唐僧肉的妖怪,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龙生九子,各不相同。绘画/陈岱青

就这样人间大小水域都有龙王在管理。四海龙王自然是最高一级的龙王。而书中提到的洪江口龙王、泾河龙王,管理着中小型河流,等级更低一些。“碧波潭龙王”势力范围更小,只管着一口潭水,甚至一口井的管理者,也能称“龙王”。这大概是最基层的龙王了。龙王们作为“水神”的连锁经营,真正做到了“凡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有水的地方就能找到龙王。而这正是明代龙王信仰普及程度的真实反映。明清两代,大江南北、江河湖海,甚至井泉池塘,凡是有水的地方,几乎都有龙王信仰存在,龙王庙遍地开花、香火鼎盛。最终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鉴于龙王们不可动摇的民间地位,雍正皇帝以官方身份认证四海龙王的水神地位:东曰显仁、南曰昭明、西曰正恒、北曰崇礼。龙族至此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纵观龙族的“上位史”,关注社稷、贴近民众始终是首要策略。他们掌握了最受百姓欢迎的核心技能“降雨”,不揣鄙陋扎根每一个有水的基层,并且全国连锁龙王品牌,好认好记。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原本来自西方的佛教护法神,就在不断与中国民间信仰的融合中,成为一种现实的民俗信仰。不过龙王搞跨国连锁经营,也并非一帆风顺,入了中华的土地,他们受到的不仅是追捧,也将面临着尴尬而微妙的身份危机。

“业龙”毕竟不如“真龙”

记得小时候看《西游记》,对龙王们的“帝王做派”印象十分深刻:四海龙王的衣着与排场,几乎与人间帝王无异;龙宫建筑华丽璀璨,简直可以跟玉帝的天庭媲美……然而场景一转,凡是跟天庭打交道的场合里,这些龙王们就会立即流露出一副伏低做小的臣子形象。天庭对龙王们具有生杀予夺大权,而地上的凡人竟能成为斩龙头的执行官。明明是水中王者,地位却又如此卑微,这种巨大的矛盾,依旧要从佛教中的龙王说起。在佛教中,龙虽然有一定的法力,却属于六道轮回中的“畜生道”,比人的地位还低。僧人出家受戒,但戒律不清净,这样的人死后不堕地狱,但是会投生为作为“畜生”的龙族。为了早日脱离苦海,龙王们必须努力修行佛法以成正果。

▲抬龙王,农耕大国的祈雨仪式。照片为山西长治东邑村的村民在龙王庙举行二月二龙抬头雩祭(祈雨)仪式。“龙王”头戴冕旒,身披黄披风,坐于龙椅之上,由几位着传统礼服的壮汉抬着游走,周围挤满了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龙王是中国民间最受崇拜的雨神之一,抬龙王便成为祈雨仪式中的重要环节。摄影/姚林

这是佛教中的龙。而在中国民间,龙却因为与王权具有紧密关联性,从而某种程度上又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考古发现,安阳商代奴隶主的服饰上,已经绘饰了大量龙的形象。《尚书·益稷》里,也把龙纹列为帝王服饰纹样的“十二章”之一。《史记》记载秦始皇曾自称“祖龙”,而刘邦则是蛟龙附其母而孕生……凡此种种,使得帝王逐渐与“真龙天子”画上了等号。泾河龙王的故事中有个细节,泾河龙王为了活命,一度曾找唐太宗帮忙。一见太宗,泾河龙王连忙“上前跪拜”,声称“陛下是真龙,臣是业龙……望陛下救我一救。”“业”,也就是“业障”,其实是一个佛教概念。跪地认罪的“业龙”,暗扣了佛教龙王的来历和地位,而接受跪拜的“真龙”唐太宗,又显示出王权的至高无上。“真龙”最终没有救下“业龙”,龙王的魂魄被押送到了阴司,强行入了轮回。只是他生前触犯天条被斩,未修成正果,只怕下一个轮回,也难以脱离“畜生道”了。可见龙王虽然凭借降雨业务,在中国民间获得广泛追捧,又因为与皇帝的比附获得了王者权威,但终究是佛典中的“业龙”出身,更兼跨国入华后,被编入中国庞大的民间信仰体系中,臣服于天庭的权威,终究也只能当个《西游记》中这样卑微顺从的王者了。


图文来源:《中华遗产》2023年05期,撰文/ 骆文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