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白帝城,到底在哪里?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舟东返。欣喜若狂,遂作《早发白帝城》。李白的这首诗,据说,致敬的是郦道元写的一篇百余字的短文,《三峡》。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问题。郦道元生活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史书中云:“魏定燕赵,遂荒九服,夷翦逋伪,一国一家,遗之度外,吴蜀而已。”三峡位于长江流域,郦道元在北朝做官,他不可能去到三峡。李白究竟致敬的谁?他何时作此诗?关于这首诗,其实,充满了谜团。
壹
无论是小学课本,还是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都在陈述一个“事实”。即这首《早发白帝城》,创作于公元759年左右。此“事实”最有分量的论述者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他曾经作《李白集序》,文中曰:
乾元元年终(公元758年),以污璘事(注:李白参与皇子李璘叛乱之事),长流夜郎。遂泛洞庭,上峡江,至巫山,以赦得释……
鉴于曾巩的江湖地位,后世很多人对这一观点深信不疑。
南宋 梁楷 李白行吟图
而李白流放夜郎半路被赦的依据,则是诗人自己写的一首诗歌:《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注:原题中没有标点,为了方便理解,笔者加上的)。去国愁夜郎,投身窜荒谷。
半道雪屯蒙,旷如鸟出笼。 该诗其实很容易引起歧义。我所指的歧义是,“半道”究竟该如何解释。实际上,它可以有“空间”和“时间”两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解释,李白前往夜郎的道路上,中途得到赦免的消息。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理解。第二种解释。根据唐朝的法律:“流三千里,役三年。”李白理应在夜郎服刑满三年,“半道”指的是,他在三年服刑期间,中间得到被赦免的消息。“半道”是对照“长流(夜郎)”而说的。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半道”二字依旧争论不休,这里略去不表。但如果第二种解释是对的,那就不存在“早发白帝城”的事情;如果第一种解释是对的,李白有可能也不是在白帝城被赦免的。
曾巩的文章中写道:“至巫山,以赦得释。”他并非信口胡说,依据的正是李白写的一首诗:去岁左迁夜郎道,琉璃砚水长枯槁。
今年敕放巫山阳,蛟龙笔翰生辉光。可见,即便是中途被赦,李白当时未必是在白帝城。郭沫若先生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则提出了一种“折中”的解释。郭沫若说道,“在近于绝望的心境中,忽然在半途遇到大赦”,李白因此写下该诗,这是他“兴致飞飏的绝好的表现。”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请细看此诗,第二句有一个“还”字,第四句有“已过”二字,郭沫若于是说:“那明明是遇赦东下,过了三峡,回到了荆州时做的。”
贰
想当初,李白犯下的那可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唐朝规定的谋反罪有如下几个特点:不必有害,已行即罪;不必有行,出言即罪;一人即可称之为“谋”,不必二人或者多人。可见,唐朝官方对于“谋反”几乎就是零容忍(理论上任何朝代都会这样)。李白曾经做过永王李璘的使臣,以上面的标准评判,他“谋反”的罪状真可谓铁证如山。永王失败被诛后,李白身陷囹圄,为了活命,他亦积极展开自救。
清 苏六朋 太白醉酒图
李白“遍撒英雄帖”,向高适求救过,向宰相崔涣求救过,向宰相张镐求救过,向魏郎中求救过(魏郎中可能叫魏少游)……他的妻子宗氏(据说,是年宗氏五十多岁了)亦为丈夫之事来回奔走。李白为此还将宗氏比作三国时期救丈夫的蔡文姬,有诗曰:闻难知恸哭,行啼入府中。
多君同蔡琰,流泪请曹公。 动画《长安三万里》说,高适暗地知会郭子仪,由郭子仪出面保住了李白的性命。郭子仪救李白的说法,应来源自《新唐书》:“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
但《新唐书》的说法未必是真的。首先,“郭子仪救李白”更早的记录来自野史笔记;其次,《新唐书》里接着写道,李白在浔阳监狱被郭子仪救后,被判流放夜郎,经过大赦又回到浔阳,又因事获罪,之后再次获救。感情,朝廷的法度就和闹着玩似的。对于郭子仪救李白的观点,曾巩第一个站出来表示反对,他说道:“新书又称(李)白流夜郎还浔阳,坐事下狱,宋若思释之者,皆不合于白之自叙。”动画片里刻画的李白太过单纯,情商略低,真实历史中的他,狂妄则狂妄,远没有那么低情商。他雪花片儿似的给朋友们写求救诗,最终,还是有效果的。李白应该就被赦免了一回,且是这个叫宋若思的人救的他。后来,李白亦写过一篇《为宋中丞自荐表》,即李白给宋中丞(宋若思)当“枪手”,以宋的口吻向皇帝举荐李白本人。在自荐表中,有如下几句:“前后经宣慰大使崔涣及臣(即宋中丞)推复清雪,寻经奏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宣慰大使崔涣以及御史中丞宋若思两人一同使劲儿,方才给李白昭雪沉冤。可见,当初想要将“谋反罪”改成“流放罪”殊为不易。那么问题来了,已经对李白网开一面了(由杀头改为流放夜郎),在这样的前提下,朝廷还会接着赦免他吗? 应该不太可能。虽然当时皇帝大赦天下,但李白可能不在赦免的名单之内。除了赦免罪犯,彼时皇帝还准许百姓大吃大喝五天(民酺五日)。可惜,李白依旧无福享受,只因为,他那时是一个罪犯,正在流放的道路上。李白将这种不能享乐的遗憾,写在了诗歌中。北阙圣人歌太康,南冠君子窜遐荒。
汉酺闻奏钧天乐,愿得风吹到夜郎。绕了这么大一个圈子,笔者是想说明,李白因为被赦免而早发白帝,只是我们的美好想象。实际上,有不少学者以为《早发白帝》此诗作于李白25岁左右。譬如写作《李白传》的学者王瑶,他在书中写道:
李白在二十五的时候(公元725年),为了找寻机会来发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就离开了他所喜欢的四川……他的著名七绝《早发白帝城》就是在这次出蜀途中离开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到江陵时所作的。
“从此,他就离开了他的家乡,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
叁
被赦免也罢,意气风发地闯荡天下也好,李白这首诗的主题,一定是昂扬的。但这首充满欢快的诗歌,某种意义上,却并非李白的原创。他致敬的乃是郦道元的作品《三峡》,而且这种致敬是“像素”级的,简直就是从郦道元的文章中“提炼了中心思想”。李白诗中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之句,借鉴的是《三峡》一文中“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而“两岸猿声啼不住”之句,则是模仿的《三峡》文末的这句话: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话说,三国时期,某人曾著《水经》一书,全书内容简略,只有区区八千二百余字。郦道元为此书作注解,最后扩充到三十多万字。这便是为什么要叫《水经注》的原因。郦道元勤勉则勤勉矣,但客观条件摆在那里,他生活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他是一个耿直而尽职的中高级官员,不可能走遍祖国的大山大川。所以,他必然也要借鉴别人。 据学者考据,郦道元的《三峡》一文,几乎全文照搬南朝时宋国人盛弘之的作品《荆州记》。因为是“抄袭”的,没有经过仔细考据,郦道元的这篇《三峡》,其实有不少错误。最明显的错误,譬如《三峡》这个题目本身就是错的。署名为郦道元的文章《三峡》,在开篇中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在三峡七百余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断绝的地方。“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也就是说,他写的是“三峡”的其中一峡。在文章的结尾,作者又写道:“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他特别指出三峡之中巫峡最长,可见,上文的“一峡”即“巫峡”。所以,如果非要较真的话,这篇文章的题目应该叫《巫峡》,而非《三峡》。郦道元与盛弘之均生活在一个乱世。史书上说,公元527年时,郦道元被叛将谋杀,索性他的书稿未带在身边,所以,四十卷《水经注》虽经历了战争洗礼,幸运地保留了下来。根据唐末诗人陆龟蒙的诗句:“高抱相逢各绝尘,水经山疏不离身。”可能,郦道元的《水经注》在晚唐时,从国家图书馆流传到了民间。相比于《水经注》,《荆州记》可就没那么走运了。它共计三卷,堪称“奇笔”,以及,早于《水经注》八十年问世。但同样因为战争的缘故,原书竟轶失于唐末。今天流传下来的零星记录,不过是古书的征引罢了。 可知,李白借鉴的不是郦道元,而是盛弘之。但话又说回来了,盛弘之文章的最后,引用的又是渔民的民歌。因此,影响李白这首遥遥领先诗歌的,归根结底还是伟大的劳动人民。
参考资料:
1,周春元:《李白流放夜郎考》
2,王义全:《李白流放夜郎在唐律中的依据及公正性》
3,高叶辉:《<三峡>之所写和作者之辨》
4,郭沫若著:《李白与杜甫》
5,王瑶著:《李白传》
作者:老谈
本文为菊斋原创首发。公号转载请联系我们开白授权。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