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退而不休,让而不闲,“太上皇”乾隆怕的是什么?
847895

退而不休,让而不闲,“太上皇”乾隆怕的是什么?

清風明月逍遥客清風明月逍遥客2024-03-01 16:07:000

1795年9月,大清乾隆六十年,清朝的乾隆皇帝宣布退政,传位嗣皇帝三十五岁的皇十五子颙琰。翌年正月初一正式禅位,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太上皇。

之所以说乾隆是最后一名太上皇,因为在历史上称太上皇的人还有几位。自古皇权就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千百年来,为了登上皇帝宝座,弑父屠子、杀兄灭弟之事屡见不鲜,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权力就只能集中在一人手中,然而,在历史上的某些特定时期、特定情况下,却会出现国有二君的情况,即皇帝与太上皇。颜师古解释说:“太上,极尊之称也。皇,君也。天子之父,故曰皇,不预治国,故不言帝也。”换句话说,太上皇是封建皇帝对其父的极尊之称。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嬴政追尊的。第一个活着被封太上皇的是汉高祖刘邦建立大汉王朝后,下诏尊其父为太上皇。北齐武成帝高湛,本性好玩,在强敌北周联合突厥屡次攻击北齐,干戈不息,对操劳国事逐渐厌烦,遂选择逃避传位于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一个月后,国破家亡,高湛便当了俘虏被砍了脑袋。西晋惠帝司马衷,历史有名的智障皇帝,“八王之乱”后赵王司马伦篡位,,将惠帝司马衷迁于金墉城尊称“太上皇”。再后来,司马伦被杀,惠帝司马衷惠帝又被人拥为皇帝,不过却是一个傀儡皇帝。大唐武德九年,高祖李渊禅位于皇子李世民,自称太上皇,退居弘义宫,后改为大安宫。

唐睿宗李旦在位二年以舜禅禹犹亲巡狩为辞,传位玄宗李隆基。虽然睿宗李旦为太上皇,但他仍自称朕、命曰“诰”,而玄宗李隆基自称子,命曰“制敕”,三品以上官员的除受和政刑大事仍取决于太上皇。次年玄宗李隆基才掌握实权,太上皇李旦徙居百福殿,开元四年崩逝。安史之乱,唐玄宗李隆基避难于川蜀,肃宗李亨在灵武称帝,尊玄宗李隆基为上皇天帝。当使者将肃宗李亨即位的事情告诉玄宗李隆基后,李隆基面对现实,不得不承认下来。唐顺宗李诵,中风失语,委实无法处理军国大事,继位仅八个月,便传位于太子李纯,做了太上皇,退居二线将养身体。唐昭宗李晔是在宦官刘季述等拥戴下做的皇帝,刘季述等人以“废昏立明”为由发动宫廷政变,将昭宗李晔及皇后锁进少阳院,从墙穴传送饮食。太子李裕嗣位,尊昭宗李晔为太上皇。这个“太上皇”其实与囚徒无异。北宋宣和七年,在金兵的攻击下,汴梁危在旦夕,宋徽宗赵佶下诏禅位给钦宗赵桓。徽宗赵佶自己以道君号被尊为太上皇帝。汴梁失守,太上皇帝赵佶、钦宗赵桓双双成为金国的阶下囚,最后死于金国的五国城。党项的西夏神宗李遵顼,在成吉思汗的铁骑弯弓面前,实在别无选择,退居二线当太上皇。

南宋初期,三代皇帝先后禅位。宋高宗赵构以“倦勤”想多休养为由,禅让于养子宋孝宗赵眘。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眘这对养父子却情同骨肉,关系十分融洽,堪称父慈子孝的典范。宋高宗赵构死后,宋孝宗赵眘以为父守孝为由,自称“寿皇”,禅位宋光宗赵惇。因宋光宗赵惇受皇后李凤娘挑拨,与宋孝宗赵眘关系破裂,被大臣逼迫退位,宋宁宗赵扩受禅称帝,宋光宗赵惇自称为“太上皇”。明朝正统十四年,一场“土木之变”使明英宗朱祁镇做了瓦刺的俘虏。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皇帝。明景帝朱祁钰遥尊被俘的朱祁镇为太上皇。后来,英宗朱祁镇从瓦剌俘虏营中返回北京后被软禁,景帝朱祁钰拒绝交出皇位。八年后景帝朱祁钰生病,一些大臣迎英宗朱祁镇复位。上述这些太上皇,有是追封自己的父亲,如嬴政、刘邦;有的是被逼无奈,如司马衷、李渊、李隆基、李晔、赵惇、朱祁钰;有的是主动禅让,如高湛、李诵、赵佶、李遵顼、赵构、赵眘。而乾隆之所以禅位,源自自己登基之时的一句话。二十五岁乾隆登基,曾以皇祖康熙为楷模,以康熙圣训为金科,甚至言行举止都模仿康熙。所以乾隆曾说:“若蒙昊苍垂佑,得在位六十年,即当传位嗣子,不敢上同皇祖纪元六十,以次增载之数。”其实,可能乾隆在许下这个宏愿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自己能够真的施政60多年,毕竟康熙继承皇位的时候才8岁,而自己继承皇位的时候都已经25岁了。在清朝,能够活到80岁的老人是十分罕见的。

于是,乾隆六十年,为了应对誓言,八十五岁的时候,乾隆特下诏谕,册立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于丙辰年(1796年)正月初一日举行传位仪式。从此以后,乾隆正式成为太上皇帝。嘉庆受命承继大统后,为表示对乾隆的敬重,与诸皇子、王公大臣奏请乾隆请其继续秉政,不必改元传位。乾隆不愿违背自己初即位时的承诺仍决定传位,但又表示归政后,凡遇军国大事及用人等事宜,还要亲自处理。按清代礼制,皇帝退位之后,应当迁出养心殿移居宁寿宫,而让新皇帝移居养心殿,即使训政也应如此。但乾隆退政之后,依旧住在养心殿,新皇帝嘉庆只得居住在太子的毓庆宫。不搬出养心殿,必须得有理由。乾隆的理由有亮点:其一居养心殿六十年,习惯了也觉得最安全吉祥。其二养心殿位于乾清门西边、遵义门之内,召见王公大臣、六部九卿及引见官员等,路近好走,比较方便。不过,为了堵住众人之口,乾隆一再声明,自己年近九旬,若,将来幸越期颐或稍觉倦勤,即当迁居宁寿宫。但他并没有这样办,最后还是死在养心殿。乾隆当了太上皇,当年的年号应该改为嘉庆元年,但实际上还是使用乾隆六十一年、六十二年的年号,乾隆对此给出的理由是:丙辰为嘉庆元年,但子皇帝率王公大臣等吁恳仍用乾隆年号,因许进乾隆纪年时宪书百册,以备颁赐宫中皇子、皇孙及御前亲近王大臣等。但颁行中外者,则俱用嘉庆年号,与乾隆初年不肯上同皇祖纪年的初愿并不矛盾,也丝毫没有系恋天位之心。相比历史上的其他太上皇,乾隆这个太上皇的权力始终在皇帝之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太上皇”。乾隆归政之后,以太上皇名义训政。正如他对朝鲜使臣所说:“朕虽然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乾隆知道拥有权力的美好以及失去权力的痛苦,前车之鉴自古例子颇多。八十五岁的乾隆帝在不得不遵守誓言归政的同时,又时时刻刻警惕着嘉庆帝的一举一动,处处宣示着自己才是这个帝国真正的主人。而初登大宝的嘉庆帝则处在一个窘迫至极的地位,他既想有所作为,又不能有所作为,无时无刻不处在尴尬之中。嘉庆与自己的老师朱珪感情笃厚。嘉庆元年,大学士孙士毅病逝,乾隆打算让朱珪补位。嘉庆得知后特向朱珪“贺以诗”以示祝贺。没想到诗稿被和珅拿给了乾隆,诗中一句“嗣皇帝欲市恩师傅”激怒了乾隆。不但大朱珪的学士之事作罢,还被贬为安徽巡抚。乾隆训政的三年,嘉庆的职权有明确的限制:一是举行坛、宗、社种种祭祀活动;二是代为批阅部院衙门以及各省的具体奏章疏议,而且还没有办理权;三是接见文武百官,为乾隆分忧。

在限制嘉庆的权力同时,乾隆却十分重用和珅。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的和珅,受乾隆的依赖和信任远远超过了嘉庆,人称“二皇帝”,妥妥的实权人物。乾隆非常羡慕宋高宗赵构和宋孝宗赵眘的父慈子孝,得享天年。嘉庆自受禅以来,孝顺恭敬,极尊养之,诚无一日不亲承色笑,比孝宗有过之而无不及使得太上皇朕心甚慰。在乾隆帝的猜忌,和珅的打压中,嘉庆帝巧妙周旋,韬光养晦,每日游走于乾隆帝与宠臣和珅之间,韬光养晦,小心谨慎,既得到太上皇“皇帝自受政以来,夙夜仰体朕意,承欢孝养”的良好评语,又成功迷惑了和珅,为亲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嘉庆四年正月初三,乾隆死在了养心殿。康熙8岁即位, 在位时间61年,实际掌权55年,而乾隆25岁即位,在位时间60年,实际掌权却是63年,时刻都在为皇权而机谋算尽,不愿放开手中的权力。沉寂三年之后,嘉庆终于完完全全地拥有了整个大清王朝的支配权,真真正正的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