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常说:“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晒根与吞阳到底有何意思?
前言
“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句老祖宗的谚语,虽然言简意赅,但却蕴含着深邃的哲理。晒根与吞阳,这两个看似朴素的词语,背后究竟隐藏了怎样的意义和教训?这是一个关于人生智慧和生命哲学的引人深思的话题。
在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中,我们将深入解读老祖宗的这句谚语,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为何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成为一种教诲?
晒根与吞阳在文化传承中有何深远的内涵?随着我们踏入这段富有智慧的文化长廊,让我们一同品味这句谚语背后的哲学精髓,感悟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人生智慧。
一、俗语为何反人性?
俗语“宁借屋停丧,不借屋成双”最先吸引了小明的注意。这天他正在老家村里帮着爷爷翻修旧房,一边忙活一边听爷爷絮絮叨叨地说着过去的事。“我们村可不像现在,过去活人死人都讲究的很。
比如有谁家里有人死了却没地方停,挨家挨户去说要借房间放棺材,谁都会答应。就是那年老张家的大儿子出去打工时候掉河里淹死了,我家马上就把东厢房让出来给老张家用。哪像你这娃娃一村的年轻人,整天就图个没事没事嘻嘻哈哈的瞎混。”
小明听着爷爷几句话里透露出的许多讯息,不禁感慨这个老一辈确实与现在年轻人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他想了一会儿,开口问道:“那爷爷你说的这个'宁借屋停丧,不借屋成双’是什么意思啊?好像和死人有点关系的样子?”
爷爷点点头,眯起眼睛看着窗外说:“没错,'死者为大’啊,这是老一辈最看重的原则。帮着别人办丧事意味着要给予最大的尊重,哪怕舍不得也要将自家最好的房间拿出来。但是如果是小伙子小姑娘想偷偷谈恋爱,那可不能借房间给他们住一块了。”
小明立刻会意地笑了:“我懂,这是避嫌嘛。要是被人家误会把我家当成了黑旅店可不好。我再猜猜,不借给小情侣也是怕他们半夜不老实吧?”
爷爷哈哈大笑,赞许地点了点头:“我孙子还挺会猜的!没错没错,避免误会最重要......”小明听着听着,忽然想到一句隐藏在俗语里看似莫名其妙的话:“日不晒根,口不吞阳”。什么根不让阳光晒?什么嘴巴不吞太阳?这都是什么鬼东西?
二、日不晒根的奥秘
“爷爷,那啥日不晒根,口不吞阳又是什么意思呀?”小明好奇地问。“哦,这俩字面意思就好理解了。”爷爷抬头想了想,“'日不晒根’是说盖房子的时候墙脚下面的地基千万不能暴露在太阳底下。要是长时间晒太阳,黄土就会龟裂。房子基础不牢靠,搞不好整个都塌下来了。”
小明恍然大悟。他环视四周的老宅,发现果然每个角落都没少灰头土脸的阴暗处。难怪爷爷非说他们老房子质量最好,就是因为遵循的这些古法则。那口不吞阳又是什么呢?小明正想再问,却听见院子里忽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这时,李阿姨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脸色十分难看。原来她家刚装修好的新房子突然在中午的时候整个儿崩塌了下去!幸好当时家里没人,不然非得出人命不可。
“也亏我中午去图个清净,要不和房子一起埋里面了。我这辈子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倒霉的事!”李阿姨愤恨地说,一边抹着脸上的泥灰。小明和爷爷面面相觑。这事也太巧了,正好应验了“日不晒根”的道理。
三、盖房须防“门吞阳”
听说李阿姨的新房子突然塌了,老村长立刻带人过去查看。果然墙角的地基裸露在外,刚好位于正午时分阳光最烈的位置。老村长摇头感叹现在的年轻人盖房子全不按老规矩,把“日不晒根”忘得一干二净,终是吃了亏。
村里热心的伙计们帮李阿姨清理了一下废墟,又请人重新覆盖了地基。这次李阿姨记住教训,把新房子的门口朝向改成了西北偏北,不正对着午后太阳。她笑着对小明说:“我算是完全信了,日不晒根和口不吞阳是有道理的!以后我就是传播这俩老话的第一人!”
小明听见“口不吞阳”又出现了,忍不住再次发问:“姨妈,您这新房子的门也遵循了'口不吞阳’?这是什么意思啊?”
“'口不吞阳’比'日不晒根’更简单,就是字面意思,房门不能让阳光直射进来。”李阿姨解释道,“其实我原来设计方案的时候就是朝南,这样采光最好看上去最美。但是被爷爷他们说成了大忌讳,坚决不同意。”
老村长在一旁插话说:“现代人谁还信那一套啦!不过话说回来,这确实也有点道理......”李阿姨也赞同地点头:“是啊,爷爷说让太阳晒祖宗神主不好。再说万一路过的人往里一瞅,家里的事都看得一清二楚,也很没隐私嘛!”
小明恍然大悟,原来“口不吞阳”的用意是这里。他不禁对古人留下的这些奇特规矩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它们到底还隐藏着多少人性和哲理呢?
四、古训箴言不可不知
当晚,小明仔细地翻阅起家里积累了几代人的旧书。其中竟然收录了大量古人流传下来的箴言杂语,向后人传授建房、处世之道。
“居室不当东向者,日晡则热,难安其居;西向者,日没则阴,不快其气。”看来古人选择朝向建房子的学问很深奥,小明想。
“四方之屋,不可距地八尺以上。”这是注重稳固基础的体现。“凡筑室,必先治墙。”这显然也是重视墙基地脚。转过几页,小明还找到了“日不晒根,口不吞阳”的文本:“盖屋须墙角根,勿令日头晒。门口不当向,正午光透荡。”
看来古人的建筑准则都与风水相通,讲求阴阳调和、物尽其用。也只有严格遵循这些经验,才能造就坚固耐用的房屋与美好环境。
这一晚,小明对古人遗留下的智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应当珍惜老祖宗的语录,并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五、日新又日新,古为今用
第二天清晨,小明起了个大早,想在去工地之前帮爷爷打扫院子。推开门的一瞬间,一束金黄的阳光洒落而下,正好照亮了中厅供奉的宗祀神龛。小明微微一笑,轻轻带上了门。或许,这正是“口不吞阳”的最佳诠释吧。爷爷也走到门边,仰望着漏下来的一角晨曦,沉默了片刻。
“现在社会已经不讲究这么多讲究了,但其中蕴含的道理,仍值得我们学习和探索。”“就像你外婆过世后,村里每家每户都主动来帮忙,没人觉得是麻烦事。这就是古训代代相传的力量。”
小明点了点头。的确,今日之世界虽历经千变万化,那些古朴的人情味与珍贵记忆却永远抹不去。也许,我们真的应该像保护熊猫那样呵护那些在这飞速时代快要消失殆尽的美好......
结语
古人留下的俗语就像一本生活大百科,蕴含着丰富的智慧。比如“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两句看似简单的话,却反映出古人精心构思的建筑理念与人文关怀。
所谓“日不晒根”,不仅是为了房屋穏固,也寓意着世代相传的根基不可移动。“口不吞阳”里,不仅见仁见智的风水学说,也体现出古人睿智的生活常识。
其实,如果我们细心体察,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老话里都透露着人性光辉。比如“宁借屋停丧,不借屋成双”,几句话道出的就是人与人之间情比金坚的真谛。
我们这一代人,生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同时,也应该像我们的老一辰那样,不忘记传承道德伦理中最宝贵的内容。古训可以学,今风也可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更有底气也更有能力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 0000
- 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