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览苏联时期四十三位元帅
1935年授衔
克利缅特·叶夫列莫维奇·伏罗希洛夫(1881年-1969年12月2日),苏联军事家、党务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凭借着出色的指挥才能,击退了外国干涉军与白军的数次入侵,为早期苏俄立下汗马功劳;苏联成立后,又先后两次推进红军的改革,对苏联军事装备和战术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1889年-1938年11月9日),苏联军事家、政治活动家,苏联元帅。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屡立战功,在西部和远东地区多次击败白军,后两次奉命来华,领导和主持驻华苏联军事顾问团的工作,协助孙中山及革命政府主持军务和军校、制订北伐战争作战计划,是北伐战争的组织者、指挥者之一。
苏联肃反运动(大清洗)中遇害。
谢苗·米哈伊洛维奇·布琼尼(1883年-1973年10月26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在国内战争时期采取奔袭和深远机动相结合的骑兵战术,屡建战功。卫国战争期间作为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成员,历任大本营预备队集团军集群司令、西南方向总司令、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北高加索方向总司令、北高加索方面军司令、骑兵司令和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最高军事委员会委员,参与指挥基辅、莫斯科、塞瓦斯托波尔等城的防御战。
米哈伊尔·尼古拉耶维奇·图哈切夫斯基(1893年-1937年6月11日),苏联军事战略学家、苏联元帅,有“红色拿破仑”之称号。他在国内战争时期屡立奇功,为苏联政权的确立做出巨大贡献,但也因败走华沙而触怒斯大林。
苏联肃反运动(大清洗)中遇害。
亚历山大·伊里奇·叶戈罗夫(1883年-1939年2月23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在国内战争时期主要负责西南方向作战,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屡屡粉碎白军和外国干涉军的攻势,后积极参加1924年至1925年的军事改革,为苏军建设和军事学术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苏联肃反运动(大清洗)中遇害。
1940年授衔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铁木辛哥(1895年-1970年3月31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自1940年5月起任苏联国防人民委员,期间积极进行反侵略战争准备,大力促进军队建设,完善动员体制,改进武器装备。卫国战争前夕,曾建议边境部队进入战备状态,但未被采纳。
鲍里斯·米哈伊洛维奇·沙波什尼科夫(1882年-1945年3月26日),苏联军事家、军事理论家,苏联元帅。他三次担任苏联红军总参谋长,为苏联红军培养了大量指挥人才,并深受斯大林敬重,同时也是第一个被斯大林称呼全名的人。
格里戈里·伊万诺维奇·库利克(1890年-1950年8月24日),苏联元帅,有察里津炮王之称。他是红军炮兵的缔造者,但认为机械化战争不适应于苏联原始的道路网,力主解散机械化军,由炮兵担任主要突击力量。在卫国战争初期因因屡屡作战失利且与朱可夫爆发矛盾,被撤销苏联元帅军衔,降为少将。
1943年授衔
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1896年-1974年6月18日),苏联军事家、战略家,苏联元帅。他于1942年任国防委员会副人民委员和副最高统帅,参与制订或执行苏联多数重大战役的计划,并于二战后期实际指挥苏军,为打败法西斯德国作出重大贡献。
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1895年-1977年12月5日),苏联军事家、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作为二战时期苏军的总参谋长,他参与指挥、筹划了卫国战争中的所有重大战役,在领导、指挥大军团作战中也显示出卓越的组织才干。
1944年授衔
伊凡·斯捷潘诺维奇·科涅夫(1897年-1973年5月21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擅长步炮协同作战,能把强大的炮兵火力和步兵高速度下出其不意地进攻相结合,与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并称的苏军野战三驾马车之一。
列昂尼德·亚历山德罗维奇·戈沃罗夫(1897年-1955年),苏联元帅。他具有出类拔萃的组织能力,擅长从对方最强点寻找破绽,是公认的炮兵大师。
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罗科索夫斯基(1896年-1968年8月3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在卫国战争中善于审时度势,集中兵力痛击敌人,对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有“逆境英雄”、“常胜元帅”之誉,又与朱可夫、科涅夫并称为苏联陆军的三驾马车之一 。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1898年-1967年3月31日),苏联国务活动家、军事家,苏联元帅。他曾参与指挥斯大林格勒攻防战以及之后对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奥地利等地的解放;后又率领苏联红军攻入中国东北,俘虏近60万日本关东军。
费多尔·伊万诺维奇·托尔布欣(1894年-1949年10月17日),苏联元帅。他在卫国战争期间表现突出,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克里木战役和之后解放巴尔干地区的作战中屡败德军,同时也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的解放者。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1897年-1968年12月30日),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他在卫国战争期间主要在北方与轴心国军队作战,指挥部队一直推进到挪威北极地区,之后调任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参与对日本关东军作战。
1945年授衔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1899年-1953年12月23日或6月26日),苏联政治人物,苏联元帅。他是大清洗运动的主要执行者,长期从事肃反和维持治安工作,在卫国战争期间也兼管国防工业和核武器研发工作,对苏联核武器的建设起到重要作用。
1946年授衔
瓦西里·丹尼洛维奇·索科洛夫斯基(1897年-1968年5月10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西部方面军参谋长、红军第一副总参谋长、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副司令,凭借组织策划才能,在莫斯科会战、斯摩棱斯克战役、柏林战役期间做出巨大贡献。
1947年授衔
尼古拉·亚历山德罗维奇·布尔加宁(1895年-1975年2月24日),苏联国务和党务活动家、军事家,苏联元帅。他活跃于苏联政府和军界,在斯大林逝世后成为赫鲁晓夫的政治盟友,但因怀疑赫鲁晓夫的自由化政策而被勒令引退。
1955年授衔
伊万·赫里斯托福罗维奇·巴格拉米扬(1897年-1982年12月2日),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作为少数从基辅包围圈中突围出来的高级将领,他担任过西南方面军参谋长、第16集团军司令、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司令、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司令,参与了库尔斯克会战和对波罗的海、东普鲁士地区的突击。
安德烈·安东诺维奇·格列奇科(1903年-1976年4月26日),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第34骑兵师师长、第5骑兵军军长、第12集团军司令、第56集团军司令、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指挥部队先后解放北高加索、乌克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地。后担任国防部长,期间组织了对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干涉,中苏交恶期间主张对中国实施核打击。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1892年-1970年11月19日),苏联元帅。他性格粗暴而好说大话,对苏联二战初期在基辅的失败负有直接责任。后来因布良斯克的大败而降职,1942年底奉命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坚守成功,展现出巨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此后出任一系列方面军要职。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1900年-1982年3月1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在卫国战争期间长期担任第62集团军司令,在多个方面军的序列内领兵作战,参加指挥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柏林战役等重大战事,以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
谢尔盖·谢苗诺维奇·比留佐夫(1904年-1964年10月19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时期,他历任第132步兵师师长、第48集团军参谋长、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参谋长、乌克兰第三方面军参谋长,参与了斯大林格勒会战、克里木战役和之后对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的解放,是战时苏军最优秀的参谋长之一。
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1902年-1985年6月11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第6骑兵军军长、第1坦克集团军司令、第38集团军司令,参与过一系列战略要地的防御和后期的反攻。
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1902年-1974年12月6日),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二战时期苏联海军的领袖级人物,他的实干态度和领导才能为苏联海军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伊万·斯捷潘诺维奇·伊萨科夫(1894年-1967年10月11日),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任夫的得力助手,他为提高苏联海军战斗力、发展战役战术学、研究总结卫国战争的经验,做出巨大贡献。
1959年授衔
马特维·瓦西里耶维奇·扎哈罗夫(1893年-1972年1月31日),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时期他曾担任科涅夫和马利诺夫斯基的参谋长,在制定作战计划时的准确性和在把握战场形势随机应变地指挥部队方面尤为出色。
1961年授衔
菲利普·伊万诺维奇·戈利科夫(1900年-1980年7月29日),苏联元帅。他是反攻阶段战绩最好的集团军司令和方面军司令之一,后在赫鲁晓夫时期的军事领导人中占有重要地位。
1962年授衔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克雷洛夫(1903年-1972年2月9日),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滨海集团军参谋长、第62集团军参谋长、第5集团军司令,在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战斗中指挥出色。反攻阶段又指挥部队解放了明斯克、维尔纽斯等城市,对日本关东军的进攻中也进展迅速,是战时苏军最优秀的集团军司令之一。战后他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在核武竞赛期间领导苏联战略火箭军发展为与美国水平相当的威慑力量。
1967年授衔
伊万·伊格纳季耶维奇·雅库鲍夫斯基(1911年-1976年11月30日),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坦克第51团团长、坦克第121旅旅长、近卫坦克第6军副军长,是战时苏军最优秀的装甲兵将领之一。
谢尔盖·格奥尔吉耶维奇·戈尔什科夫(1910年-1988年5月13日),苏联军事家,苏联海军元帅。他担任国防部副部长兼海军总司令将近30年,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四位苏联领导人时期,对苏联海军有巨大影响力。同时,他主张远洋进攻,与美国争夺海上霸权,被称现代苏联海军之父。
1968年授衔
帕维尔·费多罗维奇·巴季茨基(1910年-1984年2月17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第202摩托化师参谋长、第73军军长、第128军军长,指挥部队完成许多复杂项目。战后,巴季茨基担任过莫斯科防空区副司令兼参谋长、空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兼国土防空军司令、华约联合武装力量副总司令。期间曾来华担任军事顾问,协助中国组建防空军。
彼得·基里洛维奇·科舍沃伊(1904年-1976年8月30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期间,他历任近卫第24步兵师师长、第63军军长、近卫第36军军长,在南线战场和东普鲁士战役中表现出色。战后,科舍沃伊担任过近卫第6集团军司令、西伯利亚军区司令、驻德苏军总司令,期间曾提出三天打到直布罗陀的口号。
1976年授衔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年-1982年11月10日),苏联政治家,苏联元帅。他在赫鲁晓夫下台后走向权力巅峰,其执政期间,苏联军事实力空前提高,成为历史性的超级大国。然而,僵化的体制也使苏联逐步陷入泥潭。
德米特里·费多罗维奇·乌斯季诺夫(1908年-1984年12月20日),苏联党务和国务活动家,苏联元帅。卫国战争时期,他担任苏联武器装备人民委员,在执行联共(布)中央和国防委员会的任务中,对该人民委员部所属企业领导有方,为发展枪炮生产和解决新式武器制造过程中的复杂科学问题,做出巨大贡献。
1977年授衔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奥加尔科夫 (1917年-1994年1月23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他在20世纪70年代末率先提出“军事技术革命”概念,被认为是“考虑现代军事革命问题的先驱之一”,也堪称信息化电子战和精确制导战争的先驱。他为苏联的全球战略出谋划策,对苏联武装力量的建设和战备水平的提高做出重大贡献。
维克托·格奥尔吉耶维奇·库利科夫(1921年-2013年5月28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1971年9月起任苏联国防部第一副部长兼武装力量总参谋长。任内十分关心进一步加强各军种的建设和技术装备,重视提高各军种的战役战斗训练和加强战备,并且极为重视苏联军事科学的发展。1977年1月被任命为华沙条约缔约国联合队部武装总司令(最后一任),为加强社会主义各国军队的战斗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
1978年授衔
谢尔盖·列昂尼德维奇·索科洛夫(1911年-2012年8月31日),苏联元帅。他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军事知识,为提高苏军的作战水平、研制致命武器、完善各军兵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授衔
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彼得罗夫(1917年-2014年2月1日),苏联元帅。他曾参与指挥中苏珍宝岛冲突和援助埃塞俄比亚的欧加登战争,并因欧加登战争的出色表现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谢尔盖·费多罗维奇·阿赫罗梅耶夫(1923年-1991年8月24日),苏联元帅。他曾全程负责阿富汗战争包括撤军在内的各个行动阶段,并组织部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善后处置。八一九事件后,他因深感苏联正在走向毁灭,在悲愤之下选择在办公室自杀。
谢苗·康斯坦丁诺维奇·库尔科特金(1917年-1990年9月16日),苏联军事家,苏联元帅。战后,他历任近卫第10坦克师师长、近卫第2坦克集团军司令、外高加索军区司令、国防部副部长兼后勤部部长,对苏军体制改革尤其是后勤系统的改革做了许多工作。
1990年授衔
德米特里·莫菲耶维奇·亚佐夫(1924年-2020年2月25日),苏联元帅。他是苏联时期晋升的最后一位苏联元帅,也是首位访问新中国的苏联国防部长。八一九事件中,他为紧急状态委员会的一员,力图挽救苏联,但因失败被解除职务并逮捕入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