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钩沉13世纪时,东南亚有多种宗教,为何最后伊斯兰教成为主要宗教?
848327

13世纪时,东南亚有多种宗教,为何最后伊斯兰教成为主要宗教?

激扬文字激扬文字2024-03-15 08:06:282

伊斯兰教传入之前,东南亚受印度文化影响较深,佛教、印度教和当地的原始宗教信仰盛行,此外道教、儒教也多有信奉。

13世纪时,来自印度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将伊斯兰教带入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教作为外来宗教开始与当地原有宗教争取信徒。

博弈的结果使得伊斯兰教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亦彰显了东南亚伊斯兰教开放、包容、会通的文化品质。

一、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东南亚地区的第一个穆斯林国家

苏门答腊岛位于亚欧板块的东南边缘,西濒印度洋,自古就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进入东南亚的门户。

优越的地理位置,吸引着东西方商旅云集,往来频繁的各地穆斯林商贾最早将伊斯兰教带入该地区,并在当地居民中广为传播。

据史料记载,13世纪初,随着商业贸易活动的持续展开,新兴沿海商业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Samudra Passai)是东南亚地区建立的第一个伊斯兰教国家,标志着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出现了最早的传播中心。

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建国后,其东南亚商业中转站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来自世界各地的穆斯林商人辐辏于此从事商贸或宣教活动。

商业的繁荣促进了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国力强盛,这引起了周边众多非伊斯兰国家的关注。

这些非伊斯兰国家的领导者认为正是由于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皈依了伊斯兰教才成就了其强盛的国力,因此,欲实现国强民富非伊斯兰教而无它途,于是纷纷皈依伊斯兰教。

此外,经济繁盛起来的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吸引了诸多来自阿拉伯和波斯的著名穆斯林宗教学者旅居于此,从事传播伊斯兰教的学术活动。

周边居民有感于伊斯兰教强大的感召力,纷至沓来,聆听教诲,这无形中加速了周边地区居民皈依伊斯兰教的进程。

伊斯兰教以巴赛苏丹国为中心迅速向四周辐射开来,马来半岛、爪哇岛等地的统治者纷纷皈依了伊斯兰教,推进了伊斯兰教向东南亚腹地的传播。

概言之,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作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第一个桥头堡,在东南亚伊斯兰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它的出现向周边非伊斯兰国家证明皈依伊斯兰教才可以实现商业繁荣,这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地区的辐射式传播。

二、马六甲王国———马来半岛全面伊斯兰化

马六甲位于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南中国海。

马六甲海峡作为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孔道,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南洋的交通要冲,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极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马六甲王国作为一个理想的国家贸易中转站,往来商旅不绝于缕。

13世纪,当伊斯兰教传入苏门答腊之时,马六甲还只是信奉印度教的蛮者伯夷国属地,往来于此的商旅(尤其是印度商旅)通过商业贸易活动将伊斯兰教带入马六甲海峡。

实际上,虽然马六甲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但是直至14世纪末15世纪初时,它依旧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资源匮乏、人口稀少,商业上受制于蛮者伯夷国。

马六甲新崛起的封建主试图摆脱蛮者伯夷国的统治,有鉴于传统的印度教文化资源业已枯竭和穆斯林商人在政治和商业上的强大实力。

他们选择了伊斯兰教作为争取独立的旗帜,为了进一步强化宗教感召的组织力量,这些封建主有意扩大伊斯兰教在马六甲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1414年,出于政治支持和商业联盟的考量,马六甲的统治者拜里迷苏剌同巴赛苏丹国的公主完婚,改宗皈依伊斯兰教,他自己也取了伊斯兰教的名字———伊斯坎达尔·赛亚赫。

在统治者的宣传和感召下“全体头人都奉了清真教门,其余的人民也都奉王命学他们的榜样”。

改宗后,原先居于苏门答腊北部的来自泰米尔、孟加拉、波斯和阿拉伯的穆斯林商人纷纷将其贸易中转站迁至贸易港口马六甲。

由于贸易量的迅速扩大,马六甲在15世纪时迅速发展成为东南亚的国际贸易中心。

此后,马六甲的商业优势及其统治者从伊斯兰教中习得的进取心,促进了伊斯兰教在整个东南亚地区的传播与扩展。

由于马六甲统治者有感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须文答剌·巴赛苏丹国在海外穆斯林的光顾下,经济贸易迅速繁荣,加之伊斯兰教在马六甲王国独立中的突出贡献。

因此,自15世纪下半叶以来,马六甲王朝的历代统治者们便致力于伊斯兰教的传播事业,他们宣传伊斯兰教法,要求民众谨守伊斯兰教义。

为了进一步扩大伊斯兰教的流布范围,增加穆斯林人口,他们甚至鼓励穆斯林迎娶异教徒女子为妻。

此外,随着国力的日趋强盛,马六甲统治者开始通过对外扩张等军事活动传播伊斯兰教。

此外,马六甲王国还通过商业贸易活动将伊斯兰教远播到爪哇岛北部和婆罗洲的西北部。

西方学者论及马六甲在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和流布的贡献时惊叹道,马六甲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无论是广度还是在深度上“也许是没有先例的”。

值得注意的是,伊斯兰教能够在马六甲落地生根是与伊斯兰教苏非神秘主义的独特魅力分不开的。

马六甲长期受到印度教和佛教文化的浸染,其文化根底里具有强烈的多神崇拜和神灵信仰观念,这些思想元素本来是与伊斯兰教的正统思想格格不入的。

但是,苏非神秘主义则更为容易地包容了伊斯兰教传入前的传统习俗和本土信仰,形成了既遵从伊斯兰教法教义又保留民族传统习惯的东南亚伊斯兰文化。

概言之,马六甲兴起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中心,拓展伊斯兰教的传播新领域。

使得伊斯兰教不囿于马六甲王国本部而迅速扩展到周边地区乃至遍及整个马来亚地区,为整个马来半岛改宗伊斯兰教提供了长足的动力。

三、东南亚伊斯兰教传播呈现多中心传播模式

16世纪初,葡萄牙觊觎亚洲香料贸易中的丰厚利润,试图将亚洲香料贸易从中东穆斯林商人手中据为己有。

鉴于马六甲地处亚洲与欧洲香料贸易网络上的关键节点位置,又是当时东南亚地区著名的国家贸易中心,故此葡萄牙殖民者把侵略的矛头直指马六甲。

1511年,葡萄牙远征军在阿尔布克尔克的率领下攻陷马六甲,这一年亦被视为马六甲一个历史阶段的终结。

马六甲沦陷后,葡萄牙殖民者在该地建立了殖民地,强迫居民改信基督教,原来居住在马六甲的穆斯林商人和乌里玛阶层纷纷出走他地,其伊斯兰教传播中心地位日渐衰微。

历史证明:外族的入侵可能直接导致政权土崩瓦解,但民族文化的影响却不会戛然而止。

逃亡他国的穆斯林商人和乌里玛被迫离开马六甲后,并未放弃伊斯兰教信仰,他们在新的定居点愈加笃定地信仰伊斯兰教,这有效地保证了伊斯兰教在东南亚地区的持续传播。

伊斯兰教不断从东南亚沿海地区向内陆腹地传衍,并逐渐遍布整个东南亚,成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宗教之一。

继马六甲之后,印尼的亚齐、婆罗洲的磡泥、爪哇的淡目王国等地相继成长为16世纪时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教中心,东南亚伊斯兰教进入多中心传播格局。

四、结语

产生于7世纪初的伊斯兰教,一经创立便迅速向四周传衍,13世纪时,伊斯兰教进入东南亚并广为流布,其早期传播的历程大抵经历了从沿海到内陆、从局部到整体的传播路径。

首先,从传教方式来看,“在穆斯林居住的心脏地带,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与阿拉伯穆斯林军的征服联系在一起。

历史上,伊斯兰教的传播大抵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武力扩张,但是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其间虽不乏有武力征伐等军事方式。

但商贸活动、民间交往、移民和通婚不失为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流布的主要方式,这有别于伊斯兰教在北非、中亚和印度次大陆的传播。

实践证明,正是这种和风细雨式的传播,塑造了东南亚伊斯兰教宽容、温厚的文化品质。

其次,从传播效能来看,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尤其是马来亚,为东南亚穆斯林提供了身份认同的标志,伊斯兰教提升了东南亚穆斯林的民族凝聚力。

这种凝聚作用将原本松散的东南亚熔铸成一个坚强的整体,16世纪以后,西方殖民者大肆入侵东南亚,强迫东南亚各国沦为其殖民地。

西方殖民者极尽能事,鼓噪西方文化优秀之时,伊斯兰教成为东南亚穆斯林凝聚人心、团结一致抵御外侮的潜在力量,也是维系一个民族强大团结的根源所在。

最后,从传播过程来看,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之前,东南亚地区业已是多元文化交会之地。

原有的原始宗教和源于印度的婆罗门—印度教与佛教均盛传于此,伊斯兰教的传入,加剧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文化发展离不开文化的适应与整合,但异质文化汇于一地之时,文化间必然出现相互吸收、融合、博弈、涵化乃至一体化的过程。

某种意义上说,文化整合就是将原本渊源不同、性质各异的文化,经过相互接近、彼此协调、不断融合成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东南亚伊斯兰文化正是在融合了多种异质文化和传统习惯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新文化体系。

概言之,伊斯兰教传入东南亚之后,与原有的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相融合,使东南亚伊斯兰教具有了本土化、民族化的鲜明特征,它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开放、包容、会通的东南亚伊斯兰文化特质。

历史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独立自足、自我封闭的实体,它需要在与其他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中,不断地汲取营养成分,以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种文化越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就会越丰富,越有生命力;而一个文化体系越丰富,越有生命力,它的整合能力也就越强。

0002
评论列表
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