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1007100000048

第48章 遗传生理铺承个性

第八章天生后生——千面个性的成因

第一节遗传生理铺承个性

遗传与个性

在个体素质中,遗传是一种伴随个人一生的影响个性发展的素质。

遗传是一种先天素质,它使每个正常的婴儿都获得一个潜在的动力设备及其功能,只要婴儿能有常人的生活环境,有常人的生理发展,他们就会有常人的心理活动。以个人的意识潜能为例。此处的意识潜能指人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的一种可能实现的潜在意识能力。它包括:

(1)个人一出生大脑就载有一个潜在的智能库;

(2)由于个人具有潜在智能,所以个人在意识方面就占用于部分生物性动力(以人脑为物质基础),构成了人对外界事物、周围环境的好奇、反应灵敏性、专注、爱好等倾向。

科学研究发现:

(1)同性双胞胎比异性双胞胎在智商、词语解释、计算书写等方面都更加接近;

(2)亲属关系越密切,其智能便表现出更多的同源性; (1)

(3)即使处于同样的环境中,继子和养父之间的相似性比养父同其亲生子女的相似度也要低;

(4)在孤儿院接受教育的非婚生儿童的智力,类似于他们从未谋面过的自然生父。当然,指出智力因素同遗传因素的关系,并不等于说遗传机制完全决定了个体智商,而只是说遗传机制决定了个体智能的反应幅度。

进化认识论认为:

(1)个人的认识能力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存在着适应根本性的外界条件(如三维性)的人类认识能力的结构,它们是进化的产物,从属于遗传禀赋,属于个体的“天然财富”,因此,它们在很宽泛的意义上是天赋的或遗传的。

(2)遗传认识结构不仅独立于任何个体经验,而且先于任何经验,它们从根本上使经验成为可能,或者对经验是构造性的。进化认识的中心思想是:天赋的认识结构是通过遗传而在种系进化中确立起来的。

但个人的潜在智能是在内部动力与外界动力相互作用下被激活的。在激活过程中,有些潜在智能无需更多的学习就能较早地被激活,有些则需要较多的习得信息才能被开发出来。从这里就可以显现出个人的差异。

在遗传因素影响个性的研究上,有个著名的例子。日本有一对同时活了80多岁的双胞胎,在他们一生之中,只有在20岁前后相处一年,除此之外都在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结果由这对双胞胎的行为模式,研究人员发现遗传的个性具有相当高的持续性。

这对孪生双胞胎因为母亲生下他们后便过世,于是,才来到人间18天的这对兄弟分别被领养。

哥哥后来一直在领养家庭长大,弟弟则在3岁时回到本家。两人到15岁之前,都不知道自己有个双胞胎兄弟,16岁时才第一次见面。

哥哥在22岁之前都一直在米店工作,后来自己学会了照相技术及俄语,便跑到中国大陆闯天下,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结束,除了偶尔归国之外,大多在中国大陆。弟弟则先后当过裁缝师、米店工人,也卖过油,当过建筑工人,后来成为建筑师,在政府机关工做到退休为止。退休之后的弟弟仍然义务从事各种社会工作。

这对兄弟只有20岁前后在京都同住了一年左右,然后,哥哥跑到中国大陆,弟弟则定居日本东京,两人只有书信来往,再也没有见过面。然而,从个性上看来,两兄弟却有惊人的相似性。

首先,两人都属于克雷兹曼定义的“黏液质性格”,也就是动作缓慢、沉默无语、不善言谈、没有耐心,有时候会突然大发脾气。另一方面,两人做事都认真彻底,虽然学历很低,却都爬到相当高的地位。反之,由于脾气强硬,做事严格还有孤僻,兄弟两人都很少有朋友。

虽然一出生就分离,这对双胞胎的个性却如此类似,可见,个性或性格是很受遗传影响的。

这里,对遗传对人的个性发展的影响要辩证地看,既不能绝对化,也不能完全否定。首先应肯定,遗传是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其次,遗传对个性中的不同因素的影响是不断平衡的,如对生理心理(气质、情绪等)的机能方面有较强的制约性,而对智力机能的制约性较弱。第三,遗传对个性发展的作用是变化的,其总趋势是由强变弱。

遗传与个性缺陷

遗传的传递过程,就是遗传物质通过亲代的生殖细胞传递到后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生物必须从外界环境中不断吸取其需要的物质,通过一系列代谢过程和社会影响,才能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性格。遗传是性格的基础。

我们所有人都携带4~8种坏基因,但总的来说,它们对我们的健康或我们子女的健康的影响不大。现已确定,我们每3个人中就有1个携带1个引起严重精神缺陷的基因。当我们与同一族的某人结婚并生育子女时,有共同的一个有害基因的机会就会提高。特别是近亲结婚,这种遗传缺陷的孩子的危险就会大大增加。如堂表兄妹结婚,因为他们有两位共同的祖父母,所以她们在两次妊娠中生育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的危险约为6%一8%,是非近亲结婚的2倍。大部分国家禁止像第一代堂兄妹这样密切的近亲之间结婚。在美国第一代堂表兄妹之间结婚者低于1%。近兄弟与姊妹,父亲与女儿,母亲和儿子之间的结合构成了乱伦,在大多数社会中,不仅非法,而且被视为禁忌。这种近亲结婚导致的遗传病子女的人数增长给孩子的心理、尤其是性格方面造成影响,这些缺陷儿童,重者是痴呆,轻者则产生精神缺陷,如反应迟钝,意志脆弱,感情变异性大,缺乏自信心等。下面是几种典型的遗传病症。

1遗传与孤独症

孤独症,用患者父母们的话来说就是“喜欢独自活动”,“好像旁人不在一样地活动,只顾自己”。总是表现出不常见的交流方式,说话迟缓或不能说话,异乎寻常地对无生命物品表现出高度之迷恋。

用生物因素来解释孤独症愈来愈受到关注。Chess(1971)等提出妊娠头三个月母体染风疹病毒会增加子女患孤独症的危机。孤独症患儿母亲多有产前、产期的创伤病史,患儿生理异常也多于正常的同胞兄妹。

有些研究发现患儿血清中5—羟色胺含量升高,研究患者的家族病史,可能发现遗传因素的影响,患儿同胞中约2%可能发生相同的症状,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50倍,约25%的患者家族病史中有语言与认知缺损现象。

2遗传与恐怖症

恐怖症,是指对于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强烈的恐惧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都很不相称,难于理解。由于不能自我控制而极力回避引起恐惧的事物或情境,患者常常明知自己的害怕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引起恐怖反应的事物或情境实际上对个人往往并无伤害或威胁,也知道别人并不会因这些事物或情境引起恐惧,因此这种恐怖是不合理的,是一种异常的表现。

通常,恐惧情绪的产生取决于与生俱来的先天素质的影响。如1岁以内的正常婴儿在能分辨陌生人和家庭熟悉成员的差别之后多害怕陌生人,2~4岁的正常孩子多害怕动物,4~6岁的儿童多害怕黑暗,再大一些的儿童则害怕暴风雨和雷鸣电闪等,这些现象都说明与先天因素有关。

3遗传和躁狂抑郁症

躁狂抑郁症是以情感、活动过分高或低落为基本症状的精神疾病。发病多在青壮年期,躁狂抑郁症其心理异常表现为:躁狂状态、抑郁状态或躁狂抑郁混合状态。躁狂状态,首先表现为情绪高涨,这种状态是强烈而持久的喜悦和兴奋。病人情绪高扬,眉飞色舞,谈笑风生。但有时也会因一点小事不称心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这种病人严重者表现为又唱又跳,无法进食。抑郁状态,表现为情绪低落,无精打采,失眠早睡,工作能力下降。此种病人严重时会产生自杀的念头,混和状态的患者较少见。如激动性抑郁。

根据外国资料表明,一般居民中这种病的患病率不超过04%,而病人的家属中这种疾病的患病人数,要比一般居民高出10~30倍,而且与病人血缘关系愈近则患病率也愈高。例如,患者的同胞,父母或子女的患病率可达12%~24%,而患者的堂、表兄弟姐妹的患病率却只有25%,孪生子的研究资料也表明,单卵双生的同病率可高达69%~95%,而异卵双生却只有12%~38%。据上海第一医学院精神科统计一组躁郁症病人,有家族精神史者占29%。

生理因素与个性

性格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在解剖生理上的特点,特别是大脑结构和机能的特点,以及个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生理因素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也是心理赖以形成的物质基础,它对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人的生理因素,主要是气质类型和血型类型在人们性格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1气质影响个性

气质类型,能使个体的全部心理活动染上个人的色彩,它表现在情绪和思维活动以及意志行动的特征上,也影响到言语的速度和节奏。因此,气质类型是决定个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

但是,气质类型并不就是性格,它只是性格赖以发展的生理基础。同样的气质类型,可以形成积极的性格特征,也可以形成消极的性格特征。

一般来说,在下述条件下,气质类型对性格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2)亲属关系越密切,其智能便表现出更多的同源性; (2)

(1)在环境、教育、个人经历和实践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人们表现出的性格差异常常是由其气质类型造成的。即使是环境、教育和经历完全相同的人们,在性格上也会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比如,当他们同时到一个生疏的地方时,有的人很快就能同生人搞得很熟,而有的人在生人面前却显得不善于交际,感到窘迫和拘束。或者让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做同样的事,有的人是安静的、扎实的、有条不紊的,而有的人则是浮躁的、冲动的、忙乱的。像这种在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出现的性格差异,都可以从他们气质类型的差异上得到说明。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在处理同一件事时,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态度。

(2)同样培养一种性格特征,有的人显得容易些,而有的人则显得很困难。这里的“容易”和“困难”,常常是由人们的气质类型决定的。比如培养自制力,粘液质的人本来就有冷静和持重的特点,一般不大容易冲动,无需很大的功夫就能克制住感情,因而培养自制力比较容易。而胆汁质的人脾气暴躁,尽管每次发过脾气后深感后悔,决心下次不再发火,可是到了下次往往又克制不住。这样的人要培养自制力,就要困难得多。

(3)气质对明显带有情绪色彩和意志特征的那部分性格,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有些性格特征,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等等,和气质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因此气质对这一部分性格没有什么影响。而另一部分性格特征,如情绪反应的强弱、转换的快慢以及意志特征的强弱等,和气质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气质对这一部分性格具有更为明显的影响。

对形成人们不同气质类型的奥妙目前有两种说法:

(1)体液说法。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认为:在人体内有四种不同的体液,即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四种体液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形成了人们的不同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他所概括的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是:

胆汁质:情绪易激动,强烈而难于平息,充满热情,精力充沛,动作有力,态度爽朗。

多血质:情绪反应快,对人亲切,富于同情心,易起恋念,喜怒易变,活泼、敏捷而富于表情。

粘液质:情感不外露,冷漠,言行缓慢,沉静怠惰。

抑郁质:情感脆弱,怯懦,深挚,言行微弱拘谨,具有更大的内倾性。

上述四种气质虽然在生活中都可以找到它们的代表,但只有不多的人是某种气质类型的纯粹代表,而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气质的几个特质和另一种气质的几个特质结合起来的。因此,人们认为:除上述四种气质类型的典型特征外,还有许多几种气质的部分特征共同组成的气质的综合型。

随着科学的发展,就体液对个性的影响又有另一说法,即用体液中的生物化学物质来解释不同的性格表现的,如美国亚特兰大精神保健研究所的科学家们,曾对亚特兰大某医院的26位病人进行脑脊液的检查,结果发现:脾气急躁、容易激动、富于挑衅心理的人,他们体内所含的去甲肾上腺素过多,而血清素的含量则偏少;与此相反,脾气过于温和的人,体内所含的去甲肾上腺素相对来说太少,而血清素的含量则太多了。

(2)神经活动说法。前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从大脑皮层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来解释气质类型。

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活动、情绪、行为方式,是受大脑皮层的神经系统支配的,而大脑皮质神经的基本活动过程是兴奋和抑制。在各人的神经系统结构中,兴奋和抑制的机能是不一样的:①强度不同。②均衡程度不同。在强型里面,又分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兴奋比抑制更突出的强,另一种是兴奋和抑制在强度上几乎相等。前者叫不均衡型,后者叫均衡型。③兴奋和抑制互相转换的灵活程度不同。有的人从兴奋转向抑制或者从抑制转向兴奋都是很迅速的,而另一些人则很缓慢。巴甫洛夫认为,这些不同的神经系统基本特性,在不同的人身上的不同组合,可以导致形成各种不同的神经活动的类型。他在《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一般类型》一文里说:“由于神经系统基本特性的一些可能的变动,以及这些变动的可能的组合,就一定会产生出神经系统的各种类型。计算起来,至少有24种类型。”后来,巴甫洛夫从这24种类型中,概括出了四种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神经活动类型。这四种神经活动的类型,和希波克拉底概括的四种气质类型基本相似:

兴奋型(也叫不可抑制型):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很强但不均衡,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更强。由于其兴奋和抑制都很强,因而能使人具有勇敢、大胆、坚强、果断等强型性格特征。但又因其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更强,因而也使人急躁、易怒、不沉着、无耐性,表现出不可抑制的特点。这种神经活动的类型,相当于气质学说中的胆汁质。

灵活型(也叫活泼型):兴奋和抑制过程都很强而且平衡,同时抑制和兴奋的过程能够迅速地转换。这种神经活动的类型,除能表现出和兴奋型相同的强型特征外,还突出地表现出沉着、冷静、能控制自己,相当于气质学说中的多血质。

镇静型:兴奋和抑制的机能虽然强而且平衡,但兴奋和抑制的互相转换却很缓慢。这种神经活动类型,除有兴奋型的某些特点外,突出的表现是死板,不灵活,但是沉着,有耐性,相当于气质学说中的粘液质。

抑制型: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很弱,而抑制机能比兴奋机能稍强。这种神经活动类型,对刺激的反映十分敏锐,常常表现出敏感、胆怯、懦弱、怕羞,同时也表现出好静少动、沉着、细心、孤僻。感情虽强烈,但不易流露,相当于气质学说中的抑郁质。

巴甫洛夫提出的这4种类型,实际上是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特点,解释了形成不同气质的原因。

2血型影响个性

具有不同血型的人,可以说是构成他们全身的物质材料是各不相同的。这种差异可以说是由于血液的不同而造成的。

培育人体细胞的物质,来自于食物,食物的本质对细胞本质有着直接的影响。而血型则是食物本质与细胞本质的中介物。在身体中消化吸收的营养物,全部由血液吸收,由红血球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有的被骨头吸收,有的被肌肉吸收,最后这些成分都转换成人体细胞中的成分。每个人的血液中都有各自的特征。这些相异的特征在它输送营养成分时又产生难以表达的微妙差别,这些差异中,理所当然地包含了细胞、骨骼、肌肉等体质的差异。

于是,可以这样说,血液造就了体质,血液决定了体质。如果体质不同,性格也不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血液不同,性格也不同。人们自古就知道体格、体型和体质对性格来说是一种外部的身体条件,是一种对性格形成有很大影响的环境。个高个矮、体胖体瘦、形象的俊丑、声音的高低、体质的强弱等都与幼年、少年、青年时期性格形成息息相关。

血液是人体中不可缺少的要素,由于血液不同,因而在性格形成,环境影响方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正是我们提出的通过血型了解性格的意义所在。

对血液与性格的关系稍加整理,可以看出以下的关系:

食品的本质→血型(血液的本质)→人体细胞的本质→体质→体格、体型、容貌→性格。

有的科学家经过调查分析后发现:血型为A型的人比较倔强;B型的人通常脾气随和,比较乐观和热情;O型的人比较自信和坚定;AB型的人则比较怪僻,但做事很专心,有毅力。

但是为什么有许多血型相同的人,他们的性格却不尽相同呢?

让我们再回到血型的分类上来。血型如果有ABO式的话,其种类充其量不过是6种,但检查血型的方式不只是ABO式,大约有十几种以上。如果把ABO式的6种血型,导入S式中,从中又分成分泌型和非分泌型,这样,同是A型血的,又有了分泌式的A型和非分泌式的A型,产生了12种血型;再导入Q式,又可分成QQ型,Qq型、qq型,以此类推,这样在理论上,以ABO式血型为基础,再配合其他方式来检验每个人的血型,血型的种类就有数十亿之多,甚至多于现在地球上的全部人口。

根据现代的血型研究来看,血型完全相同的人是没有的,即使同是型血,也会有微妙的差别。虽说通过血型可以了解性格,但并不等于详细的区分出数十亿人的性格,而只能求出最大公约数的共同性格。也就是说,如果是A型血的人,具备A型血人的特征之外,也同时具有他自己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