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1007100000049

第49章 幼育家庭奠基个性

第八章第二节幼育家庭奠基个性

家庭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家庭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把遗传基因传递给后代,家庭又是儿童的最初环境。弗洛姆说:“家庭是社会的精神媒介,通过使自己适应家庭,儿童获得了后来在社会生活中使他适应其所必须履行的职责的性格。”家庭被称为“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社会和时代的要求,都通过家庭在儿童心灵上打下深深的烙印。

让我们考察一下家庭的心理特征:

(1)从根本上说,家庭生活源于性的需要这一生物学的基础。于是乎,孩子诞生了。父母与子女之间,丈夫与妻子之间,通过进行全面接触,进行着性格的交往和配合。

(2)由于这样的血缘近亲是聚集在一起生活的,所以与其他的组织或集团不同,他们之间是由感情,特别是由一种特殊的爱情维系着的。不过,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这种人际关系越是亲近,往往越有可能产生憎恨。孩子的性格,就是在这种交织着爱和恨的环境中形成的。

(3)家庭成员由于关系密切,且又希望在一起生活,因此相互间就会产生一种一体感。不过,这种一体感很容易变成只求自己家庭好的封闭、保守,以及独善其身和自私自利等观念。

(4)家庭成员间存在某一种秩序——它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为了协调大家的行为而人为地建立起来的。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也都有各自的地位,并被要求发挥相应的作用。这种家庭的秩序和家庭成员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会影响孩子性格的形成。

孩子出生后就在这种具有许多心理特征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熏陶。

家庭对人的性格形成,特定心理品质的培养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是其他方面不可取代的。人们常说,不同的家庭给儿童不同的影响,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及由父母所创造的家庭环境对人们的影响是非常之大的,往往会一辈子都发生着影响作用。不同的家风、家规、家庭关系对人的性格、气质、情绪等方面的影响极大,家庭是人一生永不毕业的学校。

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朱庆澜曾提过家庭气象教育,家庭气象就是指家庭环境、家庭气氛。他说:“气象就是样子,家里是个什么样子,小孩一定变成什么样子。家庭气象,好比立个木头,小孩好比木头的影子。木是直的,影一定直;木是弯的,影一定弯曲,一点不会差的。”他认为家庭环境、风气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相当深刻的。

我国现代教育家,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充分认识到家庭环境的重要性,他指出:“幼儿自一出生,就得到父母和家庭成员的保护和关怀。幼儿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得到爱抚,这对儿童的感觉和情感上的发展特别重要。同时,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基础,也是在家庭中奠定的。家庭对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的习惯的影响是极大的。……幼儿在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事物,模仿父母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

家庭环境可以从多个方面对性格形成产生影响。比如家庭的居住条件,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亲密程度,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类型等等。这些因素对性格的影响,在程度上是有差别的,有的还直接影响性格的形成,有的是间接地影响到性格的形成。

这个时期的家庭影响,主要还是在于父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权威上。

父母亲疼爱孩子,夸奖孩子或训斥孩子,都会加强或者削弱孩子性格的某些方面。而且,父母亲又是孩子进行仿效的“活样板”,他们的言行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类的所有需要中,最为强烈而且最为根本的,大概要数爱情需要了。由于爱别人和为别人所爱这个爱情需要在起作用,人类才得以生存下来,才与人进行交往,才体验到了生之愉悦。人类的这种爱情需要,一般说来,首先是从母亲那儿得到满足的。正因为如此,一个人将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爱情需要的满足方式和满足程度。

讨人喜欢的性格和惹人生厌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似乎都要受到家庭气氛(即爱的给予程度)的制约。特别是开朗、安定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毕竟要在开朗、安定、民主和温暖的家庭气氛中才能形成。

父母之爱及其表达方式,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父母亲的态度,即怎样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培养,也是很重要的,它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无论是讨人喜欢的性格还是惹人生厌的性格,归根结底主要取决于孩子降生后父母亲的性格。

母亲与儿童性格形成

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从心理学角度讲,母爱对儿童形成良好的性格有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在从出生到2岁能够得到父母细心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信任感,否则就会有不安全感。他进一步认为,儿童由于得到母爱而产生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全性格的基础。

西方的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将小猴与其母亲分开,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在这个笼子里,有两个假的人工制成的母亲,一个是铁丝制成的,身上有一个奶瓶,另一个也是铁丝制成的,只是外面用绒布包上了。研究人员观察小猴去找哪个“母亲”,结果发现,小猴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那个妈妈,等吃饱以后,就回到没有奶吃、用绒布包着的那个“妈妈”身边去。这个实验说明,对于猴子来讲,也并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也是需要母爱的。在另一个实验中,将出生不久的小猴与它的母亲隔离,单独饲养在一个物质环境很丰富的笼子里。一年后发现,这个失去母爱的小猴表现出了情绪不稳定、不合群、畏缩、攻击性强等特点。母爱被剥夺的雌性动物成年后生崽,对幼崽也缺乏母爱。

有人对孤儿院的儿童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孩子虽然都能够在生理需要上(衣食住行等)得到满足,但是,他们缺乏母爱,没有亲子之情,大都表现出冷淡、孤僻、性情粗暴、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母爱的也不乏其人。在有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孩子往往不能得到正常的母爱;在有的家庭中,父母虽然与孩子住在一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与孩子呆在一起,孩子也得不到母爱;还有的家庭,虽然与父母天天见面,但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孩子仍然得不到正确的母爱。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一谈到母爱不少人就认为那是母亲与刚出生的小孩之间的事情,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处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存在是否得到了正常母爱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阶段学生得不到正常的母爱,他们仍然会在性格上出现问题。

父母性格与孩子性格形成

常言道,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作用随着儿童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儿童的年龄越小,其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十分善于交际,则孩子很容易形成合群的性格特点;如果父母开通豁达,则孩子很容易形成开朗大度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进取,则有利于儿童形成认真的性格品质;如果父母平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则孩子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性格品质;有的家长行为不检点,言谈举止粗俗野蛮,则孩子也很容易形成不讲道理、攻击性强的性格特征。

父母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品质,殊不知,孩子从来到这个家庭开始,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父母身上的性格特征了。所以,培养孩子的良好性格,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是影响儿童性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原因。还有研究表明,小学生的自尊心与他们家庭的贫富和社会地位无关,而与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法有关。自尊心强的男孩,其家庭的气氛是民主的,孩子在处理自己的事件上有发言权,像成人一样受到尊重。父母对他们是关心的、爱护的。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但严而不厉,经常用奖励的办法来引导孩子的行为,而不是用惩罚的方式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父母待人接物都有一定的规则,并要求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表现。缺乏自尊心的男孩,父母对他们的行为是放纵的,没有一定的规则,但他们经常受到父母严厉的惩罚。

出生顺序与孩子性格形成

国外有些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一个儿童在家里的排行顺序不同,对其性格的形成也会有影响。一个研究发现,在有三个子女的家庭中,不同顺序的儿童有不同的性格特点。自然,这个研究的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因为出生顺序之所以能影响性格,恐怕同父母对老大、老二和老三的不同期望和要求分不开。

国外的另一位心理学家对一对孪生姐妹的性格特征进行了研究。这两个姐妹在同一个家庭里成长,在同一个小学、中学和大学读书,她们俩的长相也十分相像。但是她们两个人的性格特征就不一样。姐姐比妹妹善于交际,做事比较果断、主动、独立性强,在谈话和回答问题时,总是姐姐先说,妹妹只是对姐姐说过的内容做补充。这两个姐妹的遗传素质是基本相同的,上学的学校也是一样的,为什么性格却不同呢?最后发现,她们的父母平时要求姐姐管好妹妹,处处关心和照顾妹妹,要首先完成大人教给的任务。久而久之,姐姐就形成了善于交际、做事果断、主动、独立性强等性格特点。而妹妹总是处于从属的地位,所以就形成了顺从、没有主见、被动等性格特征。

目前,在我国城市的大部分家庭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国内有关专家对独生子女的性格调查发现,独生子女自信心强,焦虑少,性情活泼,缺点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胆小,任性,自我中心。独生子女的这种特点与其在家庭里的特殊地位有关。所谓的“四二一综合症”就说明了这个问题。针对独生子女的这些性格特征,如何对她们进行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

另外,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对儿童性格形成也有影响。目前,在我们的社会中有许多单亲家庭。单亲家庭是指儿童的家庭中缺少父亲或母亲。造成单亲家庭的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父母离婚,另一个是父母的亡故。单亲家庭对儿童性格有着不良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父母离婚比父母死亡对子女性格的影响更大。

有研究表明,在因父母离异而产生的单亲家庭中,由于失去父亲或母亲的关爱,缺少交往,与正常家庭相比,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经常表现出焦虑、紧张、畏缩、自卑、冷漠、孤僻、暴躁,并有攻击性行为。这种消极情绪、情感的变化大致经历六个阶段:第一是愤怒、痛苦阶段;第二是盲目乐观阶段;第三是流动出走阶段;第四是终日忙碌闭门不出阶段;第五是渴望、思索阶段;第六是获得新生阶段。教育者了解这些阶段可以根据儿童所处的阶段来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