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唐朝当道士
10146000000019

第19章 :大朝会(三)

ps:新的一周开始,急需支持,求推荐,求收藏。

听罢韦后这话,崔琬的脸色,也骤然间变得铁青。宗楚客是韦后第一心腹这事,朝野人尽皆知,崔琬弹劾宗楚客之前,就已经料到了韦后会出面护短,甚至会迁怒与自己,找机会治自己之罪。

可是崔琬却实在没想到,韦后不仅是要护短,而且这么快就要治自己的罪,尚是在这朝堂之上,就要明目张胆地对自己打击报复。崔琬有点心痛,自己这可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着想,这才不顾自己安危,要捅破了宗楚客通敌误国这件事情。大唐的江山社稷,说白了是他李氏的江山,而身为李唐皇后的韦氏,居然连这点大义都不顾,就为了一己之私,要明目张胆地包庇通敌误国的宗楚客。

当然此时的崔琬,还并没有完全死心,因为中宗皇帝还没有发话,崔琬将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这位相貌像极了太宗爷的中宗皇帝身上。

韦后虽然执拗,而且日复一日的在朝野间暴露出效法先太后的野心,在她的参予下,大批奸佞小人如宗楚客等充斥中书要地,贿赂之风越演越烈,直到卖官售爵、妄事开边。但这天下毕竟是李唐的天下,韦后再厉害也不过是一介女流之辈,才干能力比之先太后差的太远,如今也尚无武太后般的强势。而且中宗也不象其父,因病缠身,上殿也得全凭肩舆,只好为武太后当作掌中偶人,随意拨弄。虽然在一些小事情上会顺着韦后,但是通敌误国这等关系江山社稷的大事,崔琬有信心中宗会支持自己。

所以崔琬选择了沉默,忍住了没有发话,他要等中宗皇帝开口,还了自己一个公道。

朝堂之上的众臣,这时候也都没人发话,毕竟现在剑拔弩张的形势,皇后已经表明了要保宗楚客的态度,大家都在等着中宗皇帝开口,所以谁都不说什么。就连数次想要辩驳崔琬的宗楚客,这时候也放下了心来,又恢复了往常那般的淡定和从容。

朝堂上的这一干臣工,也许没有第二个比他更了解韦后和中宗之间那种微妙的关系了。韦皇后既然已经开口了,宗楚客就清楚自己今天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被治了罪,中宗皇帝也不会当庭着大理寺严查此案。只要不是这样的结果,那他宗楚客就有能力去摆平了一切,只要他宗楚客还在这相位上,就是大理寺的人明天彻查此事,他也有把握在一天之内将自己脱身的干干净净。

至于崔琬说的那些所谓的证据,什么通敌信件,宗楚客倒是一点都不担心,即使崔琬手中的这些信件,果真是娑葛从被俘的阿史那阙啜忠节那里搜出来的,那也不足为惧。因为早在操作此事的时候,宗楚客就留足了心眼,所有往来的信件,没有一封是自己亲笔,到时候自己大可辩称信件是伪造的,说不定还能反告崔琬个诬陷之罪。

而宗楚客这时候没有轻举妄动,也是因为中宗并没有表态,所以他要谋定而后动,根据中宗的态度选择自己的策略。

就连刚才抢先出口的韦后,这时候也乖乖地闭上了嘴巴,静静地等着中宗发话。虽然她贵为皇后,并且与中宗皇帝同坐御座,受众臣朝拜,但是韦后明白,现在的自己如果不借助中宗,是根本镇不住朝堂之上的这些大臣的,所以此时此刻,当她已经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态度之后,还是明智地选择了沉默,等待着中宗示下。

朝堂之上所有人的目光,这时候都集中到了中宗身上,而御座上的中宗呆坐良久,却没有开口的征兆。所有人都盼着他开口,却不想其实他也有难言的苦衷,一时间还不知如何裁处。

韦后已经开口,这个面子中宗无论如何也得给。若是其他事,他大可说一句发中书省再议,完全将难题推到下一次大朝会,期间各方力量也有了斡旋的机会。而现在的情况却不是这样,这一次崔琬参劾宗楚客的那可是通敌误国之罪,若是再像以前一样推到下次大朝会,那就是对江山社稷,祖宗基业不重视,朝臣们将怎样看自己?尤其是相王和太平,他们会不会让自己就这样了事?

可是,眼下究竟该怎么办呢?准了崔琬所奏,严查宗楚客?那可是万万不能的,若是自己这样做了,可怎么能对得起韦后当初房州时对自己的一片苦心!……

中宗为难地向左面惨紫帐后的玉叶金枝看了看,那曾经陪伴自己渡过最落魄一段时光的韦后,这时候正端然坐于织锦绣榻上,云髻高耸,凤钗摇曳,杏黄色的轻容薄纱裙,高束于丰腴的胸前,神态说不出的端庄,只是额上的眉头,卧蚕般紧锁到了一起,看得中宗一阵心痛。

韦后似乎察觉到了皇帝注视的目光,便微微转头,轻舒蛾眉,向皇帝报以浅浅的一笑,但一纵即逝,正象天上的流星,转瞬间,她又神色肃然了。但就是这一瞬间的微笑,让中宗的心情豁然好了许多,突然间仿佛又恢复了初次登基训斥裴炎时,说出“朕就是以天下付韦玄贞(韦后父名),又有何不可?岂在乎这区区侍中之职!”时的气概。

能让心爱的女人开心,即使被天下人笑又如何?打定了主意的中宗,再也不那么纠结,在御座上挺起了身子,重新变得神采奕奕起来。

“宗卿,崔御史参你潜通戎狄,扰乱边事,你可有话说来?”皇帝没有让执事内使呈上崔琬的奏章,而是让宗楚客对刚才崔琬的参劾辩解,众臣一听,心里都明白了七八分,中宗皇帝这一次,是要保宗楚客了。

中宗啊,中宗,到头来事实还是证明,自己确实是高估了这位皇帝的骨气。崔琬的心里苦笑了一下,高举的两只手也放了下来,写好的奏章,这时候只得再揣回袍袖。崔琬缓缓地闭上了眼睛,他知道以宗楚客的心胸,接下来肯定不会饶了自己,而中宗,又是这样一个糊涂皇帝,崔琬已经做好了今日朝会之后,就被革职查办的准备。

崔琬还在这边感慨,另一边的宗楚客,已经在朝堂上大肆叫冤了。对于崔琬所参通敌误国的罪名,宗楚客这时候一概不认,反而搬出神龙三年七月,太子李重俊作乱时,自己率兵拒其于太极殿前,大败李重俊,并追捕其于终南山的往事,声肆厉色地大言自己忠鲠,如今反倒被崔琬诬陷。

宗楚客说出的这桩往事,又一次触动了中宗皇帝内心深处最柔软的地方,四年前的那次****,宗楚客充分展示了忠心,亲率2000亲兵,勤王护驾。若不是他宗楚客,或许现在端坐朝堂上的,就是那李重俊了,而自己和韦后,说不定早就身首异处。

此时此刻,中宗内心的天平,已经彻彻底底地偏向宗楚客这边了,对于崔琬所参劾宗楚客通敌误国,不管是否真有其事,中宗都不再打算追究了。宗楚客是救过中宗命的人,中宗这时候对他的忠心毫不怀疑,即使有点贪心,真的收了戎狄贿赂,那也是可以原谅的小错误,谈不上危及我大唐的江山社稷。

而对于直言敢谏议的崔琬,中宗也不打算治他什么诬陷之罪,毕竟是我大唐的臣子,所参之事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若是治他之罪,恐怕会寒了天下人之心啊。

听着宗楚客在朝堂之上慷慨陈词,痛哭流涕,中宗皇帝的脸上,居然还带着微笑。待得这位当朝总宰总算是停下来的时候,中宗却又笑着说道:“宗卿,崔卿,二位且到御前来吧。”

说完之后,中宗又超执事內使挥了挥手,再他耳边轻言了几句什么。只见执事内使笑着点点头,看了一眼宗楚客和崔琬,便又躬身退出了含元殿。

宗楚客和崔琬,内心都是十万个不愿意,但是这时候君命南违,两个人只得悻悻地来到了中宗御前。刚待要行那跪拜之礼,却不防中宗已经从御座上站起身来,一边一个牵住了二人之手。

刚退下去的内使,这时候也恰到好处地端来了一个玉盘,上面正好放着两杯酒。

中宗将两杯酒给宗楚客和崔琬一人一人一杯,看着两人都端在手里了,这才笑着说道:“两位卿家皆为朕之股肱之臣,今日但饮此酒,往事既往不咎,日后结为兄弟……”

诸臣百官,听得中宗皇帝如此一说,一下子全都傻了眼,而作为当事人的宗楚客和崔琬,这时候更是愣在了当地,不知道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