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唐朝当道士
10146000000002

第2章 :老子显圣

浓黑的长眉高挑在灼灼双眼之上,炯炯有神的目光显得深邃而严峻。仅仅是第一次见面,李璐就断定眼前的这个男子,肯定不会是个平凡之辈。迎着对方友善的眼神,李璐再一次送上去了一个罗嘉良式的微笑,然后又将目光转向了这个男子的随从身上。

“临淄王府?!”

“我靠,高富帅,潜力股!”骤然间看到随从手提灯笼上的大字,李璐的眼睛不禁瞪大了一倍。他清楚现在是中宗景龙年间,得封临淄王的,除了历史上那位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之外,更有何人?

拍了拍砰砰直跳的小心脏,李璐努力让自己镇定了下来,心中也猜测尹从法师口中今日来玄都观进香的贵客十有八九就是这位临淄王殿下了。清早的时候尹从法师特意交代了自己要招待好贵客,当时的李璐心里还有点不太乐意,自己一个后世一流学府的学霸级人物,穿越到现在还要低头哈腰,这也太没面子了。可是这时候猛然发现这位贵客居然是李隆基,李璐的心里又狂喜不已,这时候早就将那点可怜的面子抛到了九霄云外。做人是要讲面子的,但是也要分清楚是什么情况,遇到了真命天子,还要固执地保持那点又臭又硬的面子,除非他李璐是个十成十的君子,又或者是个傻子。

李璐清楚自己并不是十成十的君子,也不是不谙世事的傻子,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既然老天让我在你没发迹的时候认识你,我怎么好拂了老天的面子呢?从成玄英弟子的头衔这件事情上就已经尝尽了甜头的李璐,自然早就清楚抱大腿并非他那个时代的特产,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着广阔的市场,李璐刹那间就打定了主意,为了自己在唐朝的幸福生活,一定要抱紧了李隆基的这根大腿。

说起临淄王李隆基,就不得不说说李隆基的父亲相王李旦,李旦曾经也当过皇帝,不过当了五年之后就让位给了母后武则天,也就是从那时起,原本还遮遮掩掩的武太后终于撕下了面纱,正式登基称帝。自神龙元年,即公元七〇五年春,张柬之等人于东都玄武门起兵,斩关而入,逼武则天在长生殿退位,拥戴中宗皇帝二度登极至今,李旦又做了五载的安国相王。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子,少时便名满天下,在他不足七岁之时,武太后便夸他聪慧过人,为他开府置官,并预言此子今后将对社稷有显赫建树!这个三郎确实也不负盛名,年长一点之后更是愈加显得英武不凡起来,隐约已经是宗室皇族年轻一辈的翘楚了。李隆基在中宗景龙元年四月的时候,以临淄王的封爵和卫尉少卿的四品官职,兼任潞州别驾,在潞州时,多方延揽人才,收取民心,显示了杰出的政治才能,落下了“有德政、善僚属、礼士大夫、爱百姓”的美誉,在宗室年轻一辈中极有声望。去年十月李隆基称病请辞潞州别驾,回到了西京长安,这一次上元佳节,皇室亲王李隆基亲来这玄都观进香,对本已式微的道教来说,无疑于一剂强心针。

李隆基此次来玄都观进香,不仅对于道教来说意义重大,对于李隆基本人来说,也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目的的一次行动。话说他李唐自陇右发迹,晋阳起兵之初便借了“天道改,老君子孙治世”的政治谶语,李氏皇族一直以来也以老子后人自居,立国之初更是首倡道教,只不过后来经历了武周翦灭李唐宗室的惊涛骇浪,佛教大盛,道教式微。如今李氏复得天下,李隆基作为宗室重量级的人物,第一个到供奉老子神像的玄都观进香,这件事情本身就是表明了他的一种态度,某种程度上也是表明了李唐宗室的一种态度。

细微之处见真章,就是为了这次进香,李隆基到了崇业坊门口的时候就下了车驾,徒步往玄都观走来。不仅如此,李隆基连常伴左右的王毛仲也没有带,只因为这家伙是个高丽棒子,李隆基怕是带着他来进香,会被别有用心者认为是对祖宗不敬。既然是要作秀,那就要做的像个样子,不要留下个尾巴让别人诟病。

临淄王自信满满,尹从法师望眼欲穿,众侍卫衣甲鲜明,眼看着李隆基一行都已经走到玄都观门前广场边上了,玄都观的道士们却还没有一个人发现他们。李璐刚想给观主提醒一下,便听见一个尖尖的声音从人群中传了过来:“快看这边,临淄王殿下亲来玄都观进香啦……”紧接着眼尖李璐便看到一个身影从广场边上闪了过去,飞快地涌入人群看不见了。

看到这一幕,李璐的心里顿时“咯噔”一下,显然有人有意为之,但是这样做具体是什么目的呢?还没等到李璐反应过来,眼前的形势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呼啦一下,随着这声音,原本是围在广场前的进香队伍一听这声就全乱套了,全都涌过来要看看这位名满天下的年轻亲王到底长啥样,就连在广场上摆摊的小商贩们这时候也都顾不得照看摊位了,放下手中的活什就往这边涌来。

虽然是生在天子脚下的长安子民,但是皇室对于普通老百姓们永远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这些老百姓平时哪能有机会见到什么皇亲国戚,这时候有机会能一睹临淄王的风采,这些人自然是不想放过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循着声音,成百上千的老百姓都想临淄王那边挤了过去。

维持秩序的这些道士们也顾不上再让大家排好队了,一溜小跑地就跑过去要护着临淄王,毕竟他们脑子都很清楚今天这位爷才是正主,要是临淄王在玄都观里出点什么事,再不说什么繁荣道教了,光是一顶谋害亲王的帽子就会压得玄都观喘不过气来。

须发皆白的尹从法师刚刚放下了有点发酸的脚尖,这时候看见场面大乱,再还哪里顾得上什么得道高人的风范,撩起道袍大步迈过高高的门槛就往外跑,心里这时候比脚步还要急,为了玄都观的安危,今天就是拼掉了自己的这条老命,也要护得了临淄王的周全。

最紧张的就属临淄王的四个侍卫了,潮水般涌来的老百姓那可一点也不能小看,虽然皇室的威严在那里,这些老百姓估计也没什么恶意,但是这么多的人挤过来,难免会有什么踩踏事件发生,到时候要是伤着了临淄王殿下,他们这辈子也就算活到头了。掉脑袋的事情谁敢不重视,这时候齐刷刷地扔了灯笼,拔剑在手就要护驾。

相对来说李隆基这时候倒显得异常镇定,面对蜂拥而来的,倒能保持王爷的风度,微笑着面对,并没有表现出惊慌的样子来。可是这也是临淄王的无奈之举,事已至此,他不强作镇定又能如何呢?躲躲闪闪或者是转头就跑,那他临淄王的面子往哪里放?即使这一时保得了自身的周全,但是今后长安城老百姓茶余饭后肯定又会多了一样谈资:盛名之下的临淄王其实难副,连自己的子民都害怕,彻头彻尾的就是一个胆小鬼。

李隆基的心里这时候非常后悔,后悔不该把王府的仪仗停在坊门外,只带了四名侍卫就来进香。如果这时候仪仗在,那一十八名的护卫,再加上车驾,说什么也能挡住这狂热的老百姓。李隆基的心里又有点生气,生气这玄都观是怎么搞的,观里几百名的道士,自己堂堂的亲王来进香,连最起码的安保措施都搞不好,还能指望着他们成点什么大事?

可是再多的后悔和生气又有什么用呢?蜂拥而至的老百姓这时候已经和最前面的一个侍卫短兵相接了,玄都观的道士们这时候还尚在赶过来的路上,李隆基的脸上这时候再也镇定不起来了,露出了一丝焦急的情绪。

“砰——”一声巨响,就在这时候,一条火龙自玄都观门前高台飞出,直冲上夜幕薄薄的天空。异象突生,冲过来的老百姓这时候倒有一半被这巨响和异象所吸引了,不由得停下了脚步驻足抬头看着天空。

“太上玄元皇帝显灵了——”人群中传来了一声高呼,原来那条火龙冲到夜空中之后居然炸了开来,在天空中隐隐约约的形成一个人像一般的形象,这时候天色还没完全亮,这景象在玄都观门前的广场上看得分外清楚。

紧接着刚才还狂热不已的老百姓们呼啦啦地跪下了一大片,一个个冲着天空磕头便拜,高声呼号,热泪盈眶,好不虔诚。太上玄元皇帝显灵,唐朝的老百姓这下哪里还能淡定了下来,再还顾得上什么一睹临淄王的风采,让神灵看到自己的虔诚,得到玄元皇帝的保佑那才是最重要的。

趁着这个工夫,尹从法师和玄都观的道士们也都冲到了李隆基身前,围成一个圈把李隆基护在中间。

李隆基这时候也才松下了一口气来,一甩紫袍前摆,就地遥向天空一跪,朗声高呼:“后世子孙隆基,恭迎先祖大驾显圣。”

尹从法师和玄都观的众道士,刚才忙着救驾,哪里注意了天空的异象,这时候看到李隆基跪拜,抬头一看,忙不迭地一个个纳头便拜。

稀里哗啦,玄都观门前的广场上,顿时就黑压压地便跪了一地,反倒站在门前高台上的李璐便显得有点异样了。

“不就是一不小心放了个烟花嘛,犯得着这么激动吗?”李璐摇了摇头,拿手掌扇了扇面前那浓浓的火药味,虽然心里一百万个不情愿,但是现在只得学着别人的样子也跪了下去。费尽一月时间鼓捣出来的这枚烟花,本来是打算在晚上的上元节灯会上出风头的,没想到现在就用掉了,李璐的心里还有点舍不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