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唐朝当道士
10146000000044

第44章 :道佛论战(四)

各位书友端午节快乐,天天好心情。第一更送上,求收藏,求推荐。

刚一踏入弘文殿的大门,李璐便感觉到无数道的目光一下射在了自己身上,这些目光中充满了好奇,并且隐隐约约地透着一种冲动,像是刹那间要将自己扒光了看个透彻似得。

在这些目光中,有两道目光显得格外不同,让李璐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两道目光的主人。一个正是端坐在御座之旁的那个高挑白皙的美妇,这时候看向李璐的目光中,充满了阴冷和仇恨,仿佛李璐**了她的女儿还不认账一样。不过在李璐的记忆中,不管是前生还是今世,自己好像从来没有招惹过她啊。

这个美妇的身份李璐已经猜了出来,能够正大光明地坐在御座旁边的,除了当朝韦皇后更无他人,看着她恨不得杀了自己的目光,李璐心里有点发怵,惹恼了这个主,那可不是闹着玩的,她随时都可能要了自己的小命。

另一道目光则柔和了许多,甚至这份柔和中还充满着一丝的慈爱,而这道目光的主人,正是立于文臣班首,那个身着紫蟒袍的肥胖官儿,看面相居然和临淄王李隆基有几分相似。再联想到他的这身袍服,和在众臣中的位置,李璐也隐隐地猜到了这个人的身份,十有八九就是李隆基的父亲,后来的睿宗皇帝,现在的相王李旦。

看样子这个相王对自己很有好感,倒不知道是否因为临淄王李隆基的缘故。不知道若是有一个相王这样重量级的同盟军,不知道韦后会不会稍微忌惮一些自己?李璐的心中一动,也顾不得相王会做何感想,居然冲着相王的那个方向打了一个稽首,微笑示意。

李璐的这个动作,一下子被大殿里的勋贵百官尽收眼底,再顺着李璐的微笑看过去,自然就看到了笑眯眯地相王,顿时都有了一种若有所思的感觉,心里嘀咕起了相王和这明立法师的关系。

就连韦后,看到李璐这**的一笑之后心头也是一震,忍不住地向惠范看去,原本掌握的消息,李璐只不过是凭空冒出来的个年轻道士,与朝中的勋贵百官并无什么瓜葛,可为什么现在他看向相王的笑容,又是如此**呢?

与惠范和尚出场时的高调不同,此时的李璐,尽量地让自己保持着一种淡定的模样,脸上还是他标志性的罗嘉良式笑容,每一步迈出去都非常踏实,自从和相王打过招呼之后就目不斜视,双目正视着御座之上的中宗皇帝,不紧不慢地往前走去。

李璐的这份稳妥和镇定,果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勋贵百官们见他如此的年纪,居然就有这份定力,心下自然也对他高看了几分。

就连中宗皇帝,这时候对李璐的观感也非常之好,仅仅是出场的这个气场,就有一种浩然正气,暗叹李璐果然是有高人弟子的气度。

不紧不慢地走到御座跟前,向窦希玠递交了名帖,行礼膜拜中宗韦后之后,李璐便在窦希玠左手的蒲团上坐了下来。

唐朝时候的道佛论战,和后世的辩论赛大抵的形式是一样的,既然正反双方的辩手都已就位,礼部尚书窦希玠请示了中宗皇帝之后,便宣布道佛辩论正式开始。

“佛道两门孰先孰后,本朝以来多有相争。先帝高祖诏曰:‘老教孔教,此土先宗,释教后兴,宜崇客礼。令老先、次孔,末后释宗’。先帝太宗也主三教道、儒、佛,并下诏令道士女冠居僧尼之前。而先帝高宗与则天太后则反其道而行之,明令释教在道法之上,僧尼处道士女冠之前。今朝道佛辩论,陛下特令双方各执一词,自辩先后,以飨众听。”窦希玠的一番开场白,正式拉开了论战的序幕。

窦希玠的话锋一落,惠范和尚就呼了一声佛号,首先开始发难:“惠范素闻明立法师乃是西华法师高徒,精通道义,且不知对《老子化胡经》,却有何解?”

惠范的这番话刚一出口,大殿之中就是一阵躁动,群臣百官开始了窃窃私语,殿外廊下的道门诸人,也一个个面面相觑,显然是没有料到惠范会以此先发难。

原来这《老子化胡经》,记载了老子西出函谷关之后,游历天竺,化身佛陀传法的典故,历来都是道门公认道教在佛教之上的证据。前初的时候佛门对此老子化胡的说法也趋于认同,可是后来随着佛门势力的庞大,对于这一说也多有辩驳。高宗乾封三年,高宗与则天皇后召集群臣、道士与僧侣讨论《老子化胡经》的真伪,最后确定《老子化胡经》是伪作,命令将该书烧掉,允许寺院里免挂老子像,毁掉化胡图,佛门也因此大振,渐渐压制了道门。

惠范和尚提出这在高宗时就有定论的《老子化胡经》之说,显然是要借此既成事实,先发制人。

而对于李璐来说,这个问题确实难回答。《老子化胡经》系伪作之事,虽然前朝已有定论,但是道门一直不承认。但这是高宗皇帝和则天皇后作出的定论,在这大唐的朝堂之上,李璐也断不敢言高宗为伪判。

李璐承认不好,不承认也不是,不得不说惠范的这一手实在是高明。这次的道佛论战一开始便直接针锋相对,群臣大呼过瘾的时候,也十分期待道门的李璐,该如何应对。

面对着惠范的诘难和众人的注视,李璐倒是丝毫不紧张,略一思索之后便不慌不忙地说道:“有关《老子化胡经》之事,先帝高宗早有定论,惠范禅师难道不知?”

“要想耍滑头,可没有那么容易“。听得李璐故意避重就轻,没有正面回答,惠范和尚又是微微一笑,心中暗想。

先帝已鉴《老子化胡经》是为伪作,此事惠范当然知晓,今日所问,就是明立法师对这《老子化胡经》乃伪作一事,有何看法?“惠范咄咄紧逼,在这件事情上毫不让步,非要逼着李璐表明自己的态度。

“既然禅师知晓先帝对此已有定论,此事并当更无异议,却不知禅师何故一再相逼,非要明立表态?莫不是禅师对先帝定论,还有什么异议不成?”谁都没有料到,李璐会有如此一手,一句话就反客为主,反倒将压力抛向了惠范那边。

“明立法师此言差矣,想这《老子化胡经》本就系道门伪作,意欲以此凌驾于我佛门之上。先帝明鉴,识破这《老子化胡经》的本来面目,还我佛门清白,惠范身为佛门中人,自然谨遵此议,又哪来什么异议所说。”李璐突然间的倒打一耙,虽然让惠范有点措手不及,但还是很快恢复了镇定,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既然禅师并无异议,却在此事之上纠缠不休,难道是要逼明立对此事表明异议不成?”李璐也并没绕圈子,直截了当地就将惠范内心的想法讲了出来,反倒显示了自己的光明磊落,将惠范那点阴暗的小心思更是放大了数倍。

殿中诸人,对惠范的这点心思也都能猜出来,但原本这就是论战,辩论双方采取点策略也是可以理解的,所以起先他们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这时候经李璐如此一说,却又突然觉得惠范此举,确实有点不太磊落。

听得李璐如此一说,惠范也顿时语塞,场面上的形势急转直下,惠范刚开始咄咄逼人的优势荡然无存,李璐此时,反倒是掌握了主动权。

不容得惠范多思考,李璐略微一顿又接着说道:“岂不知禅师却忘了,我道门与皇族本是一家,自先帝高祖便奉老子为祖。既为一家,我道门岂有不一致对外之事,对于先帝高宗之断,又何谈异议之有?”

李璐的这番话说得冠冕堂皇,即将惠范借《老子化胡经》诘难之事消弭于无形,同时又搬出了李氏皇族自认为老子后裔的既成事实,既反击了佛门,又将将道门和皇族扯到了一起,无形中抬高了道门的地位。

仅仅是一个回合的交锋下来,李璐就显示出了他高超的辩论技巧,而反观惠范那边,却从一开始就落入了下风,更是失掉了辩论的主动权。原本是想着借助《老子化胡经》诘难李璐,没想到却被反将一军,不仅言语上输了一筹,而且在气势上也输了一筹,真无疑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