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唐朝当道士
10146000000045

第45章 :道佛论战(五)

二更送上,求收藏,求推荐。

主持辩论的礼部尚书窦希玠,一听两人现在扯到了皇室和则天皇后的这段事情上,赶紧出来岔开话题:“《老子化胡经》的事情,既然早有定论,今日就不必再起争论了。”

李璐听得此言,内心也是微微一笑,看来这窦希玠,虽然名为主持,今日也有点向着惠范。既然窦希玠已经发话,李璐也不想在《老子化胡经》一事上多有纠缠,不过现在李璐已经掌握了辩论的主动权,当然不会轻易放弃,当下又说道:“明立虽为道门弟子,但对于佛门经典也多有涉猎,这佛教本是传自西土,惠范禅师本也是西土胡僧,明立倒不知这西土,对于我大唐之佛教,倒是如何看法?”

惠范本是西域胡人,先在长安本愿寺挂单,后才转为正式僧人。唐朝虽然思想开放,兼容并蓄,长安城里胡人众多,但大唐自命天朝上国,胡人的地位却并不很高。所以对于这段渊源,惠范一直讳莫如深,这时候听得李璐揭自己的老底,惠范心里虽然不高兴,但毕竟当着中宗、韦后和这干勋贵大臣的面,惠范还是要保持应有的风度。

惠范装作不以为意,微笑着答道:“佛教虽然传自西土,但发扬光大于我中土大唐,历代大能之士,对佛法宗义皆有拓展。尤其是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西天取经之后,大唐的佛法之深,已丝毫不次于西土,明立法师自诩精研佛法,对此更应清楚才是,却不知为何有此一问?”

“禅师所言极是,佛教自西土传入之后,在我中土大唐确实发扬光大,若要论起这佛事之盛,恐怕就连佛教发源地的天竺,都比不上我如今的大唐了吧?”不知道李璐是出于何种目的,这时候居然顺着惠范的话头说了起来。

“自高祖开国以来,我大唐国富民强,黎民安居乐业,正是这盛世之景,才有我佛门的繁荣昌盛。区区天竺小国,岂能与我大唐煌煌天威相比?”惠范见李璐露出了些许破绽,哪里还能放过如此机会,赶紧乘胜追击,企图重新夺回辩论的主动权。

“禅师此言差矣,依明立愚见,中土佛教之盛,与我大唐国力强盛自然必不可分,但主要原因,则是道、儒两家对佛教的融合,才使得其能发扬光大。”李璐说道。

“明立法师之言甚是新颖,惠范闻所未闻,且不知法师之言依据何在,莫不是出自《老子化胡经》吧?可是刚才窦尚书已经明言,《老子化胡经》之事再不提起,法师这是公然抗命啊。”《老子化胡经》里,确实有老子帮助佛陀讲经的故事,所以惠范一听李璐如此一说,自然就又联想到了《老子化胡经》上,既然已经得势,那还能饶了李璐,一纸抗命的帽子,不偏不斜地就给李璐扣了过去。

“禅师身为有道高僧,如何就纠缠《老子化胡经》不放?先前你提,只不过为了让明立难堪,尚且情有可原。可是现在窦尚书已经明令不许再提,你又提起,这就是你的不对了,而且大家亲耳听见,正是你惠范禅师提起的《老子化胡经》,朗朗乾坤,圣君坐下,为何又要嫁祸于我呢?“

众臣百官听得立于一说,仔细一想之前李璐并没提过《老子化胡经》,确实是惠范先提此经,却不知为何如今惠范要说李璐抗命?众臣心中隐隐已经有了一层怀疑。

“明立法师真是好口才!”惠范微微一笑,并不着急解释,“法师虽然没有提及此经,但这道、儒两家与佛教的融合一事,难道不是出自此经中吗?”

“禅师有所不知,明立此言,并非出自《老子化胡经》,而是出自佛门之经典。”李璐笑着答道。

“我佛门之经典?”惠范先是一惊,脑海中略一思索,便又说道:“佛法深奥,经书甚多,但也不乏有人托名伪造,惠范倒是孤陋寡闻,却不知明立法师此言,出自哪本经书,又能称得上我佛门经典?”

惠范的意思很明显,佛门典籍浩瀚如海,但是真能称得上经典的,却并不甚多,也不知道李璐又是从哪本边缘化的经书中搜罗了这个奇怪的观点,说不定还是道门为了自己的利益,伪造的佛门经书呢。

“《四十二章经》,不知该经,算不算得佛门经典?”

“《四十二章经》?”惠范听得李璐说起这本经书的名字,心头倒是一震,若真是此书,那可真是佛门经典,但惠范的记忆中,并没听说过《四十二章经》中,就有这道、儒之言啊!

“明立不才,这《四十二章经》倒也曾读过几遍,该经传自天竺,也应算的上佛家经典,但经中‘解无为法’、‘行道守真’的思想,却无疑是自道门演化,‘以礼从人’却为儒家语言。就连行文的文体,据明立观察,也是模仿了儒家经典《孝经》。却不知这算不算佛门对道、儒的融合啊?”

李璐的这番话有理有据,而且选取的是佛门经典的《四十二章经》,百官中也有熟读《四十二章经》的,自然知道李璐所言非虚,只是以前从来没有想到这些道理,其实正是道、儒之学,现在听得李璐一说,两相印证,却也觉得李璐言之有理。

惠范这时候却是有点着急,《四十二章经》虽是佛门经典,但算是经典中比较生僻的一类,惠范也是只闻其名,并不曾知经义,听得李璐以此经举例,却不知该如何辩驳才好。

“《四十二章经》乃是西土经书,传入中土之后所译或许有所偏差,独此一例,自然不足为道。”惠范一时无言以对,居然以此经只是个例为由,搅乱视听。

这样的做法用于世俗争辩尚可,但这弘文殿上的群臣百官,没有一个是好糊弄的,听得惠范公然耍起了赖皮,心里也不禁直摇头,只不过碍于论战的规矩,礼部尚书窦希玠不发话,他们也不好随便插话罢了。

而此时的窦希玠,虽然也听出来了惠范的狡辩之词,但今日论战之前韦后有所暗示,要向着佛门这边。今天郎岌的事情就已经够闹心了,这时候窦希玠自然不敢再犯了天颜,得罪了韦后,只好装作没听见一样,任由辩论继续。

窦希玠可以视而不见,百官群臣可以装糊涂,但长廊那边的道门诸人可就不干了,见惠范公然狡辩,道门这边一阵骚动。

李璐这时候倒显得足够镇定,依旧是不慌不忙地说道:“就依禅师所言,《四十二章经》或许是个例,但却不知《安般守意经》言‘身但气所作,气灭为空’,又言‘安谓清,般为净,守为无,意名为,是清净无为也’,这‘气’说,和‘无为’之论,本是道家理论,却用于佛家经典,又做和解?”

李璐这话,惠范和尚讷讷间还是无法答上,刚要想办法继续转移话题,却不想李璐根本就不给他机会,又抢先一步说道:佛门经典,借用道家思想者数不胜数,例如《道行般若经》中,也借用了‘本无’、‘自然’的道义自圆其说,如此之类,惠范禅师又作何解释?“

先前《四十二章经》的事情,若是以“个例”之名尚且能勉强说得过去,但是李璐这时候又举了《安般守意经》和《道行般若经》的例子,这两部经书,部部都是佛门经典,比之《四十二章经》的分量,又重了不少,惠范和尚虽然能言善辩,但这时候也不知道该如何再解释了,李璐又咄咄紧逼,一时之间倒也不知道该如何接话。

底下的群臣百官,窃窃私语者更多了,不过大多数都是支持李璐观点的,此次的道佛论战,终于出现了一边倒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