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10329400000117

第117章 荆楚乐舞的掘金者

过去只知道黄中骏先生是搞音乐出身的,作为省文联领导,窃以为,行政肯定挤出了专业、学术研究将让位于管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但是黄中骏先生的两本书《乐艺纵横谈》、《湖北传统乐舞概论》,让我刮目相看,暗自惊叹。在连三个月的创作假都没有得以享受的情况下,完全凭着夜半的苦熬,竟写出这么沉甸甸的大著,只能说明黄中骏先生对湖北乐舞的痴迷,对自己专业的挚爱,还有那种学者在青灯黄卷中寂寞耕耘与跋涉时的耐力和韧性,否则,若不数十年如一日地神凝意定,早就可以有无数借口将此抛弃了。

在大学,我们读过各种各样的“概论”,这种纯学术著作,本应是教授们的专利,但一个行政管理者却硬是完成了这样的“不可能”。湖北(荆楚)乐舞的博大精深和其冷僻性,可能会使许多音乐教授们都望而却步。因为湖北乐舞作为长江流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楚文化的精髓表达,是有着许多未解的玄机和奥秘的,也是有着诸多盲点的荒原,是荆楚这古称为“蛮夷之地”的未垦领域。看起来热闹,实则芜杂;好像有端倪,其实缠绕混沌;何况,歌、乐、舞还从未有人拿来作为提纲挈领的一种完整思考。因此,这一学术课题是一次开创性的探索,又注定了荆棘丛生。

其实,在这两本书出版之前,黄中骏先生还出版过一本《湖北民间歌曲探论》,而他的“乐舞概论”即滥觞于此。尔后,我们看他在《乐艺纵横谈》中,渐渐由单纯的民歌研究,步入了更辽阔更绚烂更具挑战性也更具诱惑力的歌、乐、舞的多层空间,如尔后的《荆楚乐舞形态特征论析》、《长江流域民歌音乐形态特征和风格特色分析及其文化含蕴》、《湖北丧歌所含蕴的丧俗形式演变寻踪》等等。我们由此不仅看到他对湖北传统乐舞研究的清晰脉络,也看到了他一步一步的坚实脚印。也由此看到他绝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源于过去扎实的对本土歌、乐、舞的长期不懈的采风、思索。这一次,“概论”的出现,不过是更加深入、更全面地梳理,更严谨地思考了一遍而已。因此这本书显得底气十足,游刃有余。

作者在第一章的绪论中,首先确定了其内涵,因此,将广泛散存于民间和传统中的各类曲体,各种乐舞,分门别类,并分析了长江、黄河南北文化背景下的乐舞特征,对其“自然属性”进行了定性,他认为,湖北乐舞实际上是荆楚文化,特别是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湖北乐舞的历史见证的曾侯乙编钟所含括的湖北传统乐舞乐律体系,则遥遥领先在同一个时期的古希腊乐律。第二章关于湖北乐舞总体形态特征的论证,曾在成书之前就已引起了音乐研究界的反响。也是此书精华中的精华,论点中的亮点。作为音乐界为湖北传统乐舞形态特征定性的首次表述,应该有翔实的论据,精确的归纳,凝练的表达。确实如此。黄中骏先生40字的高度概括,已经具有了权威性和不可替代性:乐舞合一,相和为歌;八音合鸣,体制恢宏;乐思精当,结构奇妙;舞风古朴,飘逸轻柔;对比融合,相映生辉。此章作为一个极具学术创见的课题,而其中的章节又可以单独拣出来作为一篇论文。如第三节的“乐思精当,结构奇妙”与第五节“对比融合,相映生辉”。第三节以楚地习惯(流行)的音列体系为例,并分析了民间遗存的一些创腔编曲,如《上茶山》、《车水情歌》、《心欢不知太阳落》、《一树樱桃花》等,论证了其精到聪明的音乐思维,奇妙丰富的艺术建构;第五节则是以恩施土家苗族自治洲流行的民歌进行调式与音之选择的分析,说明其传统乐舞在调式曲体的对比融合上的特征。现在,已有专家认为土家族文化就是楚文化的活化石,从这一点看,黄中骏先生多年来的研究,以及他的成果为此观点作了最好的注脚,并进行了验证。

不过,本书第四、五章,也许是作者最有学术价值的华彩部分,关于湖北乐舞的音调特色、结构形式,黄中骏先生提出了许多大胆、新颖的观点,并且破译了《楚辞》中的某些结构。比如他提出了民歌音调形态的腔格观点,三生(原生、并生、融生)状态的观点。对其音调的地方特性、音调思维、音调节奏,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传承、流变、融合等问题都进行了十分可信的追根溯源,仔细梳理。在对其音调、结构的探讨中,对单曲、联曲等结构——对称或不对称、穿插或大型套曲等的研究,特别是关于联曲体类的穿插体结构和大型套曲结构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这里,我们看到作者所占有的资料是如此之丰富,特别是崇阳、阳新等鄂东南地区的乐舞资料,如囊中取物。关于田歌套曲的“套”、“号”,“番”中的“号”,是黄中骏先生下功夫最深的掘点。“号”的基本形态,演唱过程,共同特性和一些曲例分析,在有声有色的分析中,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作者的沉醉和做学问的快乐。而对结构形式的历史发展渊源的论述,又书卷气弥漫,让我们看到了黄中骏先生治学的深度和一丝不苟。也就是在这里,作者把民间的孑存乐舞结构与《楚辞》中的许多篇章作了一番比较,如“号头”、“梗子”与“兮”的位置,“乱”、“少歌”、“倡”与田歌套曲的结构,作者的比较发现竟然它们的全文功能完全一致,这不能不说是一重要的学术成果,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

关于湖北传统乐舞的舞蹈特色,黄中骏先生亦有独特见解,他将其与地域环境、生活习俗、生产方式的考察联系起来,又参照了上古先民的舞蹈特征,并仔细观察了至今仍有顽强生命力的民间舞蹈,如碟子曲、杯柈舞、民间社火、花灯、摆手舞、踏歌、巫舞、傩舞等,几乎所有流传在湖北境内的传统舞蹈魂宝,都纳入了他的视野,进入了他的研究领域,正如他说的,在这些古朴、原始的乐舞舞蹈中,找到了“乐舞舞蹈传承、衍变、发展的历史价值”.

因而,黄中骏先生不愧为湖北传统乐舞的掘金人,是他兢兢业业、穷经皓首地淘洗、筛选、提炼出来的锭锭真金。其实,他的研究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音乐专业范畴,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部书中牵涉到了诸多学科的诸多专业学问,比如我们看到了他对民间文学的深度涉猎,对民俗学的全面掌握,对《楚辞》的熟悉与体会,对楚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高处俯视,而且还要时刻关注考古中与此有关的最新发现。特别他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比较方法,中西比较、古今比较、雅俗比较、南北比较、新旧比较,有时还进行纵横穿插的比较,这种新颖的研究手段为自己设下了许多难度,但也增加了学术研究的份量,使得视野开阔,建构宏大,高瞻远瞩,学术性强。

总之,这是一部极具挑战性也具有征服魅力的生气勃勃的学术著作,它不是死的呆板学问,不是陈辞滥调,不是无关痛痒的考证和引经据典。因为研究对象是来自泥土中的、带着新鲜露水和养料的劳动与生活的艺术,是祖先的智慧,是我们的根(文化之根),也是我们世代欢乐的方式之一。因此对这一切的关注与投入,同样给我们也给作者本人带来了触摸大地和劳动的喜乐——这是研究者汗水与心血背后的最好酬劳。让我们共同分享并为黄中骏先生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