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10329400000027

第27章 榨 坊

榨坊是一个香风迷雾的地方。

在我们小镇,榨坊的香味一直是我们童年记忆中欢乐的源头。

榨坊在武侯祠的堤下不远。武侯祠是一个地名,它已没有祠了。这武侯祠是我们每天上学的必经之路,榨坊也就成了路上必观的一景。

榨工在我们那儿不叫榨工,叫榨匠。可见榨油是一门从小就学的技术活儿。同是芝麻,同是菜籽与棉籽,你榨得出油,别人不见得就榨得出油,况且还有出油的多少。但一个榨坊只有一个不干活专拿主意的甩手榨师傅,其他人还得从打榨的繁重活路学起,以求以后成榨师傅,被人请到别的榨坊去,供吃供喝,当甩手掌柜。

榨坊的榨筒是最有讲究的,也是一个榨坊让人信服、都来换油的根本。黄金口榨坊里,我见过安装有好几根榨筒,榨筒是一根整木,少说直径得有一米。还得把里面凿空以放榨箍,榨箍里才是榨油的原料,榨干了油,松开榨箍,原料就成了肥田或给牲畜吃的油饼,铁一样的坚硬——这都是撞榨的结果,可见榨工要使多大的力了。

至少一米直径的大木来自哪儿呢?大多来自神农架;长成一根这样的榨木,怕至少上千年吧;而全县、全省、全国有多少这样的榨坊呢?怪不得神农架的原始森林都被伐尽了的。

榨油至少有四道工序:筛料、炒料、装榨、撞榨。

筛料就是把乡亲换油送来的原料芝麻、菜籽什么的筛干净,大筛吊在梁上,两人三人均可筛。筛料的人唱的是:

“头筛灰哟,二筛渣,

筛两筛,留底下哟,

筛子上面的留下整哟,

整合规格再用它哟……”

这筛料活自是最轻的,歌也唱得婉约。接下来的就是炒料。炒料是男人的活,若是在冬天还好,如在夏天,人整个炒得水淋淋的。料分生料与熟料,放在两个扳桶里(扳谷的那种)。若是芝麻,炒出的香味就醉人了,谁闻见了都会垂涎三尺。芝麻的香味是无可抗拒的,我们必须被蛊惑,必须走近它,看那些炒匠挥动巨铲(有的干脆是洋锹)。我们走近的目的当然不是为了欣赏炒工的劳动表演,看他们的汗水流得多么美妙,走近只为能抓到一把香芝麻。这种时候并不是很多,要么是炒工赶我们,要么是守榨坊的老头子跟在我们后边喝斥。但机会总是有的,有的炒工是下学的小学生(这些小学生年纪一般都在十多岁),平常都熟识,不仅不赶我们,还抓了芝麻往我们兜里塞呢。当然罗,主要的还是亲自动手“偷”。往往只能抓上一把两把放进荷包里,匆匆离去,在无人的路上,掏出来大嚼。炒熟的芝麻又香又脆,吃得满口流油,而衣兜也会油津津的;生芝麻则有腥味,但口感也还不错。

到了榨香油的日子,小镇四处飘散着芝麻的香味,使人如入幻境。炒工们也有他们的号子:

“筛下的原料装锅里哟,

文火烤焙来处理,

烤干焙焦装上榨哟,

榨箍一紧油直滴……”

接着就是装榨,这便是由榨师傅指挥的技术活了。榨匠们手脚麻利地在榨箍与榨箍间垫上稻草,然后一层一层地装炒熟的芝麻(菜籽、棉籽),然后上榨,然后便开始撞榨。

榨杆对击榨筒是要求极其准确的,如果你没看见过榨油,我告诉你撞榨跟和尚撞钟的姿势与原理一模一样。只不过和尚撞钟平和、缓慢;而榨匠撞榨虽也缓慢,但凶猛。不凶猛狠厉哪能榨出油来!

撞杆也是大木,长约一丈有余,握撞杆的三五人、五六人、七八人不等,大家把撞杆拖得远远的,然后用力跑着向前撞击,榨箍一点点往里缩,油就一点点地流出来。撞得不好,撞歪了,榨箍要散不说,还出不了油。

撞榨不紧不慢,日夜不停。榨油号子也就一步步移动,一声声喊起:

“手握撞杆一丈八哟,

双手使劲把油榨哟,

一撞榨箍三尺三呀,

看着看着油滴下。

哟——喂——哟——喂——

榨呀榨,榨呀榨,

伊儿哟,

我为乡里(亲)把油榨……”

不过更多的时候喊的榨号子是简单的,没那么多词儿:“哎——(拖杆),——嘿!(撞榨)”就这么简单。

每天晚上,在浓浓的香味里,小镇就笼罩在这有力、沉缓、执拗的榨号子声中。那是个彻夜不眠的地方,像泉水一样沁出香油的地方,在远离故乡的人们怀想的深宵里,榨坊的号子永远是折磨他们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