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10329400000086

第86章 曹晓凌《找影子的茬》序

曹晓凌是画家,画风十分奇特,虽用中国笔墨,却得现代艺术的精髓,在湖北画坛也算是个异数。画如其人,文亦如其人。当他把他准备结集出版的随笔与散文稿给我看时,我不仅仅发现他多才多艺,更发现他为人为艺的与众不同,不同凡响。他在一篇《错误的标点》中就这么评价自己:“带着生活的独语和观念,带着与生俱来的忧愤和伤感,带着生活鞭笞的伤痕和心灵的忏悔,带着批判的精神,冷眼窥视繁荣的暗流,不愿放弃独树一帜的生活态度与风格。”

我与晓凌兄“相遇”是在武汉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我的随笔集《世纪末偷想》上,这本书由他插图。刚开始我有点不同意,因为与他素不相识。后来书出来,见了画,与我那思索性的文字十分贴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这本书添色不少,至此便与他有了联系。他给我画过两幅画,画得认真,绝无戏笔,竹也好,乡景也好,都让我喜欢,以后有新房定会挂在我书房里。

晓凌的这本书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为他的摄影作品配的文字,一部分是他这些年的一些随笔散文。晓凌除了是画家,也是个摄影发烧友,所拍照片也有着强烈的绘画感和艺术性。因为他爱到异域边地写生,所拍照片亦是高原大漠的奇景,那些景色又利于他抒发胸中涌动的情愫,感悟宇宙、大地所蕴含的哲理。所以,读他的这些文字,与摄影对照来看,就会发现它们相得益彰,互为照耀。但即使撇开摄影画面,这些文字也能单独存在。虽是三言两语,却有着足够的文学和思想力度,它是心灵幻化的片断,是精短的诗的随笔,随笔的诗,有着浓郁的韵味,几乎篇篇精彩。请看:“她,沉睡已久,等待已久,渴望已久,当宇宙之光到来的那一瞬间,她迫不及待地睁开眼睛,将光芒尽收心田,然后,很快她会激越起来。”(《圣光》)“一派贫瘠,苍茫无际,那背景是孤寂的典范,她在寻找中拾零剩餐,只要生命不息,寻找不止。在这苍极之地,岁月可以抹去人生的一切,生命的意义于人类的精神却尽在其中。人们可能寻找的生存缝隙存在于人们的心中,还有虔诚的祈祷。信仰、圣念、‘超自然’力量,支撑他们的生存意志和精神世界,把生存的权力推到极致,让一切的凄凉与苍白——在生命的面前微不足道。”(《凄凉与苍白》)

晓凌的另一类散文、随笔基本上是他这些年生活的一些感悟性文字,同样是我很喜欢的。这里可以看到他内心的所想,所思。可以看到他由一个农家子弟、船工子弟到如今成为一个画家的心路历程。作为一个画家的晓凌,其文字功夫,其写作技巧,并非只是文学“票友”性质,其实达到了很高的艺术高度。我相信读了这些文章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记忆没有被洗劫》写的是特殊年代、青春期的痛感,文中的情感体验新颖别致。《天有多大》和类似的文字如《心为何役》等,则是很细腻地写出了一个乡下少年对外面世界的逐步认识,对人生种种困惑与烦恼的思索以及领悟。还有《素面朝天》、《畈上流淌着的画》、《身在何处》,这些全是关于农民、农村和童年生活记忆的,文字不仅亲切,而且给我们带来了新奇的阅读享受。《身在何处》叙述的是给童年带来惊奇和快乐的景观消灭后一种怅然若失的感情。他写道:“人生就像火车上看景……当童年时的一草一木不再,属于自己的时空越来越小,越来越少时,会生出‘我是谁,在哪里’这样的疑问。进步的时代当消失了自然的景观,也会消失掉人的灵魂,使你失去归宿感。”这使我理解了晓凌为什么会在《心为何役》中有以下的诗句:“心灵的鸟累了/坠入网/猎狙者是自己/这才记起昔日的天空/那才是家。”

可是这只心灵的鸟依然飞翔在故乡的天空。我特别欣赏他的《畈上流淌着的画》。这篇散文分为几章,写的是他记忆中家乡田畈上的风景与人物,以及他对季节的感怀。其中“金秋”让我们深切地体味到他故乡畈上秋天的悠远和淡静。画家的眼里全是画面:“……这种黄恣意地漫过每一处:稻穗上舞蹈的风、树林中摇曳的影子,还有残留在劳动过程中灌满泥浆的谷茬,一行行地铺向远方。”他对秋天的叶子的仔细辨认与抒情,尤其细腻,由一叶而参禅悟道,由一叶而知晓生命中的大善、大真和大美。他由此而感叹道:“赏秋需要一种心境,伤的淡远、悲的坦荡。在这淡远与坦荡之间,一个人的心境需要怎样的打磨,才能似秋一样:悲壮成美,凄凉为歌。”“暖冬”所速写的畈上冬景确有一股暖暖的色调;“咏春”的感觉十分新奇:在早春的田野上一阵鼻痒,一个巨大的喷嚏惊醒了寂静的田野,耳边也有短暂的骚动,似乎万兽奔跑,天上的飞鸟,地下的昆虫,所有的动植物的血液恢复流动……你停下来,用力一嗅,空气中奇异地出现了一种甜丝丝的东西……我不知道是否还有其他画家能写出像他这么好的文字来,反正这篇散文里所显露出的才情是极高极高的,可以与任何写乡村的散文大家的文字相媲美。

晓凌的另一类文字则是行走的文字。让我能细读的有《风行戈壁》、《走进黟域》、《高原一梦》、《心尘》等。每个人都热爱行走。晓凌的行走是因为他要写生。这样,他就去了一些极有特色的地方,去了一些常人不敢去的地方,体验到了常人难以体验到的情怀。《风行戈壁》是在去敦煌的路途上心灵的震撼;《走进黟域》是对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反思;《高原一梦》记叙的是他在拉萨的一个奇怪梦境。我认为《心尘》是他这类文字中最好的篇章。他写了他去三门峡一个叫“五墓村”的地方的故事。这个故事有点像小说。可以说完全是小说家的笔法,叙述的生动、流畅,摹人写物的准确、到位,令我颇感惊讶。我只能说,艺术原来都是相通的。一些作家作起画来也可以满有灵气;画家们若使用起文字来,也会像作家一样,满纸云霞,或者说还有作家达不到的地方。我想,文章的好坏不在于人的技巧,其实关键是取决于一个人思想的深度,一个人做人的程度。谈艺,谈人生,写情写景,只要为人达到了一种高度,就会笔下充满了光辉,字里行间满是智慧。我以为晓凌就是一个在为人为文上都达到了一定高度,进入到某种境界的人。这是否与他生于乡下,滚于军营,以后又不甘呆在城里,而是不停地行走在能给人浩气的大漠高原有关?他的文章里有一个我尤喜欢的词:生活的独语。他要做这样一个人,在他的光线色彩中,文字词语中,他发誓是要做一个“独语”之人的。这种强烈的独立性,通过这本书向我们呈现出来了,我由此认识到了具有叛逆和创新精神的一位艺术家。我欣赏并祝福他,无论是绘画还是文字,都会有更奇特高旷的境界,这是毫无疑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