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友是一个执着的、聪慧的女性。在大学期间她写的诗和散文,常常让我眼睛一亮。她对语言的敏感和痴迷,可以说令人吃惊。她有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那股倔劲,锤字炼句的功夫超棒,如果不是因为这些年教学工作的的羁绊,如果潜下心来创作,她可能会成为很不错的诗人和散文家——因为她的天份足够了,而如今,她捧献给我们的是这一册不算太丰厚的、大多断续而为的“豆腐块”文字,即便是这样,她的短文也不因短而乏味,因小而单薄,依然可称得上是上品,是佳作,是美文。方寸之间,也可以云水翻卷,波涛浩瀚。
黎友的文章,基本是自己生活的点滴写照,并不关乎国家大事,这正是女性散文的特点。这些文字大多率性而为,真情倾吐,常有温馨的警句和意境打动人心,让人陶醉,让人回味和联想。比方她的文字中,常有对自己出生小镇的怀念,对家乡人物、特别是一些逝去人物的描写,对童年、少年时期那些难忘故事的追忆。这此篇什,应是她最为拿手,最为得意,最为亲切的东西,她写时娓娓道来,我们读时津津有味。祖父的火钵、祖母的欠账单、母亲的小白猪、九叔的木屐、乞食婆的恐怖、慢叔的宠物龟、罗斗脚的狗皮膏,等等,给我们带来了享受,也勾勒了一个小镇的岁月,展示了一个女孩在亲情笼罩中和艰难日子里的生活场景。这些文字有很强的文学性,有的就干脆是小说,如《“罗斗脚”歪传》。另一类文字是关于自己的小家的、居家过日子的、生活中的趣事、感悟,还有宝贝儿子的故事对一个母亲的感动、慰藉。像《三角梅》、《野桑》、《老家的院子》、《雏燕回巢》、《飘香瓜皮醋》、《帮朋友看家》等,都是极好的文章,里面有许多美的语言,有趣的感受,时而幽默,时而深沉,时而清婉,表达精彩传神,比方我喜欢的《野桑》、《帮朋友看家》,都可说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文采斐然,熠熠生辉,读后无不爽快。
到了近期,黎友的一些作品开始涉足文化领域,这表明她的视野开阔了,思考深入了,做人也达到了一定境界,而且,令人欣喜的是,文字更加凝练和老辣,意境更加深邃和丰沉。这些文字包括《茶中真味》、《化在骨子里的优雅》、《闲着读书》以及第五辑“爱的智慧”中的大部分篇什。这些文章非常的成熟,好句子滚滚而来(恕我不在此引用,因为这是多此一举),像其中的《闲着读书》、《爱是女人的最高智慧》、《酒性中庸》、《独立女人》等等,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准。
我所知道的,近些年黎友对儒家和道家典籍的研究,写出了许多颇见功力的理论文章,特别是对老子、孔子、庄子等先哲的研究,与众不同,别有洞天。而这些体会,化作她的一些散文,充实她对生活和生命的看法,加深她散文的力度,有如神助。当然,这也与年龄有关,与她所经受的世事有关。人到了什么境界,文就会到什么境界。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文章写到了什么境界,做人就到了什么境界。文与人是共同升华的。可见,写作就是一个生命不断进步、探索和成长的过程,这本书就是黎友的心之履,情之旅。
遗憾的是,这么好的文章,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反响和赞誉,这是不公平的。究其原因,还是她专注于教学,与文坛、报刊没有太多的关联,让大家忽略了她的存在,忽略了这么一个在北海的优秀散文写手。好在,她现在将其编撰成书,应该能让更多的人读到了。我相信,凡是读到这本书的人,都会同我一样,不会后悔,而能得到美好的享受。好文章永远是好文章。
最后我还想提醒读者的是:黎友是学政治的,而不是中文系科班出身。但据我所知,学政治的从事文学创作,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仅在她的母校华中师范大学,就有不少。政治的观察力对文学未尝不是一种很好的营养和补充。所以,我坚信黎友的文章一定会越写越棒,在广西文坛争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