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04

第4章 祝贺白寿彝教授九十华诞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综述(2)

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宛耀宾说:白教授是我国当代享有盛名的杰出的回族历史学家,在他为之奋斗的7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他对中国通史、中国史学史、回族和伊斯兰教史等学科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白教授是回回民族的骄傲,是我国伊斯兰教界的骄傲,更是我国史学界的骄傲。

白教授对回族和伊斯兰教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全部学术活动中,关于回族和伊斯兰教历史的专著就有数十部之多。……在全部关于伊斯兰教和回回民族历史的著作中,白教授阐述了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和回回民族形成的学术观点;他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回族和中国伊斯兰教的历史人物,填补了我国史学研究工作中的一项空白;他抢救、整理、搜集了大量回族史料,对我国回族史的研究立下了卓越功勋。

白教授在繁忙的学术研究工作中,始终关心支持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工作,在他担任全国人大民委委员和担任我会副会长和顾问期间,给新时期的伊斯兰教工作提出了不少好的意见和建议,有力地指导了我们的工作。

白教授在我国历史学界,在我国伊斯兰教界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跨世纪的伟大进程中,我们要以白教授刻苦治学的敬业精神,教育和鼓励新一代伊斯兰教职人员和研究工作者,把白教授毕生从事的伊斯兰教研究工作继续下去。以史为鉴,发扬广大回回民族在我国历史上的光荣传统,继承和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做好新世纪伊斯兰教工作。在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团结各族穆斯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全国人民一道,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对于白寿彝先生的民族及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理论价值,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作了更高层次的评价。他说:白老作为一位研究回族史、民族关系史的大师,从他的著作里边,确实给我们一种理论的力量,即我们中华民族的团结是以统一为基础的,我们的回族是诞生在祖国的自己的民族,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这些研究的结论使我们感到理论的震撼。确实我们祖国大家庭中的这些民族在感情上是谁也离不开谁的,是不可分开的。虽然在历史上有分有合,但是合多分少,总的趋势是合。这是白老给我们民族的团结,给我们的统一的一个理论基石。在这个理论基石上形成的民族团结和统一,是任何武器都不能炸开的。谁要是想分裂中华民族,那就请他看看白老的书吧!

2.多卷本《中国通史》:20世纪史学的压轴之作。“疏通知远”和“彰往察来”是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而通史撰述则是历代中国史学家所追寻的学术目标。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随着社会历史的剧烈变化,中国史学家也开始了从传统史学向现代史学转型的学术历程。近现代史学家在努力汲取西方先进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并与中国传统史学相结合以建立新史学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撰写新型的中国通史。从夏曾佑到章炳麟,从梁启超到吕思勉,或计划或尝试,都希望在史学史中留下自己的通史著作。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中国史学研究的主流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也尝试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论述中国通史作为主要的努力方向之一。范文澜和郭沫若分别主编了《中国通史》和《中国史稿》,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通史撰述作出了贡献,只是时代的局限已无法反映近10年的研究成果,难以满足读者的需要,而惜于他们本人未能亲自编定完全书,亦殊为憾事。白先生常说,他自己是到了70岁才开始真正做学问。也正是从1975年开始,白寿彝先生将他酝酿多年的中国通史的宏大撰述计划付诸实施。以后整整24年,白先生把一位史学家最成熟的黄金年龄段中的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组织和撰述之中,最终在本世纪末,当他90岁的时候完成了这部20世纪的史学压轴之作。作为白先生学术的代表和这次大会的主题之一,这部多卷本的《中国通史》理所当然地成为大会论述的主要内容。

中央民族大学王钟翰教授以“在止于至善”为题发言说:不久前,即适值白先生主持的皇皇巨制《中国通史》全部出齐时,我又捧读了其中有些卷的内容,合卷之余,感慨良久。趁此机会,谈几点感悟,以为庆贺。

第一点,编纂中国通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包罗万象,蔚为壮观,学者要想以书为载体,对之进行细致的梳理和充分的把握,使读者览一书而明天下事,就需要有科学的史观一以贯之,统领全局。前人曾讲,通史贵在“通古今之变”,“发明社会政治进化衰微之原理”“,得公理公例”。但这个“理”,他们是找不到的,也不可能找到。人类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才是指导我们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科学理论。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水平、能力越高,看问题和分析问题越深越广,也越接近于历史的本相,写的书就越好。在这方面,白先生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第二点,通史须融化贯通。自汉以降,迄止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通史的编纂,代有新出,赓续相传,留下了十分丰富而宝贵的历史遗产。但是诚如白先生所言:“一种单一的(通史)体裁,决不足以反映我国历史的丰富内容”,因而,任何继承我国通史编纂的优良传统,总结其经验得失,是时代赋予当代史家的一种责任和使命,也是历史机缘。令人欣慰的是,这一点,白先生较早感觉并及时抓到了点子上。早在70年代,他就和我谈了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兼取司(马迁)、郑(樵)两派通史体著作之长,编纂一部较全面的新通史的想法,后来承他好意,又想借调我加入北师大编写组,赞襄其中。这当然是一个非我们之力所能解决的难题了。每念及于此,颇有遗珠之憾。我理解,他当时所说的“较全面”,就是现在书中所揭示的“多体裁配合,多层次反映历史”。是书按(导论)序说、综述、典志、人物进行总体安排,并赋予其新的蕴含,就是这种编纂指导思想的具体实践。显而易见,它在理论上、方法上、体裁上既与以往的通史著作有所同,又有所不同,是一部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的新通史,卓然特立,自成一家。

第三点,历史著作尤其是通史类著作,应重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阐述。对此,我已在前些年出版的《中国民族史》等著作中反复提及过,不拟重复。值得特别着重指出的是,《通史》是迄今我国第一部由少数民族学者亲自主持的大型通史,别开生面,故弥足珍贵。

以上不过聊举几例而已。总的看来,这部集500余位专家学者、历时20余载春秋、共12卷22册、达千余万言的《通史》,不但是新时期中国史学研究蓬勃发展的一个见证,是中国传统通史文化建设的一项新成就,同时也显示了白先生生命和学术达到了高度。《礼记》说:“在止于至善”,诚哉斯言。

中国人民大学戴逸教授说:今年是白寿彝先生90华诞。多年来史学界老成凋谢,而白老作为老一辈历史学家,90高龄,确实是鲁殿灵光,岿然屹立,成为我们后学的表率、楷模。尤其令后辈钦佩的是以90高龄完成《中国通史》巨著。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多达22册1400万字,堪称20世纪历史学界的压轴之作。这是白老的心血所萃,是白老给学术界的重大贡献,也是献给下世纪的厚重的礼物。这部书应该给予极高的评价。我拿到几本翻阅了一下,没有通读,不能做全面的评价,也没有学力做全面的评价,但我的印象这是本世纪历史学的压轴之作,是空前的史学巨著。

一,这部《中国通史》是最全面、最详尽、最系统的一部真正的中国通史。中国通史在市场上很多,连讲义、教材加起来恐怕要上百部。但是只有这部是最详尽最丰富的中国通史,1400万字,一直写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地理环境、典章制度、科学技术以至礼仪风俗等等无所不包。不仅时间上是贯通的,而且在空间上也是贯通的,纵通横通,是真正的通史。其它通史很多只有古代,或只有历史事件和制度,偏而不全,略而不详,而这部书克服了这些缺点,所以说是部空前的巨著。

二,这部《中国通史》的质量非常高。不仅详细而且有创新有新意。学术上严谨,吸收了已有的研究成果,并在这基础上又向前有所推进。据白老自己说,他编写这部书,是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和史学准备的:19年前出版了30万字的《中国通史》,分析了历史上的重大理论问题,如分期问题、土地制度问题、阶级问题、民族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阐述,为多卷本《中国通史》的编写做了充分的理论和学术上的准备;10年前又出版了《中国通史》的《导论》卷,阐述了有关中国历史的9个理论问题,不仅显示了理论上的功力和创见,而且对全书起了指导作用;另外,白老除了对中国通史有许多真知灼见外,对民族史、史学史尤其有精深的研究,因此《中国通史》这方面内容格外的精采。多卷本《中国通史》的质量高还因为这部著作既包含了白老自己的研究成果,毕生精力的结晶,像民族史、史学史、史学理论,像第一卷里的内容等等,又集中了当代历史学界的名流,这是一部集中了集体智慧和力量完成的巨著,前后有500余人参加了这部巨著的编写,其中参与主编写作阵容之强,举世无双,我看了一下,像邓广铭、苏秉琦、季羡林、周一良、何兹全、史念海、胡厚宣、刘家和、龚书铎、郭预衡、高敏、安作璋、张忠培、严文明、陈得芝等都是第一流的专家。这样高水平的主编,这样第一流的作者队伍,写作前后长达20多年,保证了这部书的高质量、高水平。

三,体例上的创新。多卷本《中国通史》的体例很有创新,全书共分甲、乙、丙、丁四编。其中甲编序说,介绍史料、史籍、考古材料及研究状况等;乙编综述,类似通史著作,又似传统纪传体中的本纪,按历史顺序叙述一代大事;丙编典志,这部分是专史,类似纪传体中的志,叙述各种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礼俗等;丁编传记,这部分在全书中的篇幅很大,每朝代两卷,传记占去一卷。历史是人活动的历史,中国传统史书中的传记十分突出,这部书就吸收了传统史书中的这一优点,既能反映历史的规律性,又能反映历史的丰富性,大大开拓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现在一般的通史,有事无人,白老的这部通史由于采用了这种新体裁,克服了有事无人的缺陷,令人耳目一新。我认为采用新的综合体裁是白老《中国通史》的一大创造,史学史上应大书一笔。中国史学史上4部通史:1.《(史记》创建了纪传体通史;2.《资治通鉴》发展了编年体通史;3.范文澜《中国通史》是采用章节体的通史;4.白老综合前3种体裁体例,创造了新的综合体。

四,内容富有特色。白老的这部多卷本《中国通史》的内容特色很多,我只谈三点。第一个特色是理论特色浓厚鲜明,如第一卷《导论》完全是讲理论问题的。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阐述了9个理论问题,即民族问题、历史发展的地理条件问题、社会生产力的问题、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问题、国家和法的问题、社会意识形态问题、历史理论和历史文献问题、史书体裁和历史文学问题、中国和世界问题等,都是历史与史学中的重大问题。提纲挈领,有史有论,对于全书具有指导意义。第二个特色是民族问题非常突出。由于白老本身是少数民族,以少数民族的身份来修史,他又精通民族史,所以这部书对民族问题格外注意,第一卷第一章《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就是讲民族问题,洋洋洒洒论述了8万多字,深入地阐述了有关的理论,使这部书成为真正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历史。以往的通史对于少数民族的历史说的很少,大多是汉族的历史再加上一点少数民族史的内容。白老的这部通史不同。又如第13、14两册是元史,百万字,既详细又全面,迄今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元史这样详尽。

第五,序说部分扎实。这一部分引起我很大注意。讲历史最主要的是言必有据,讲求的是第一手史料。序说部分就是起这种作用的,它非常详细地介绍了某段研究的史料,其中既包括文献的,也包括考古的;既有当时人写的,也有后人写的,无不非常详细地作出评论。又用很多的篇幅论述研究状况,把读者直接带到了这段历史研究的前沿。让读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是这部通史的一大特色,一大创造,今后写通史、断代史和专史,都可参考这一点。我想这也是白老对史学史研究的结果。

道德文章,为世景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无论是上午的发言还是下午对白先生学术的讨论,人们都诚挚地表达着对白老的道德文章的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