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仰望高山——白寿彝先生的史学思想与成就
10337400000054

第54章 白寿彝史学史思想的发展历程(3)

白先生的这部《中国史学史》,是要写成一部通史,从远古的传说时代,一直写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关于中国史学发展的规律性,作者进行了高度概括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写通史的卓识。

白先生把从远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中国史学划为七个时期,即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近代前期、近代后期。这个分期,考虑到了社会史分期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依据史学在社会发展的总体上自身所表现的阶段性而划分的。白先生对每个时期史学的基本特点、主要成就、演进阶段均作了提纲掣领的概述,并通过典型的史实予以说明。将分期的两章合起来,就构成了中国史学发展简史,展示出中国史学发展的总体脉络。作者贯通的学术见识和在具体问题上的功力皆可从此反映出来。

白先生在这里的分期,与60年代的分期有所不同。60年代,主要是以史学本身的变化,特别是史书体载的变化所表现的阶段性作为史学分期的依据,史学内部的矛盾、史学外部的矛盾及二者的关系,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因此,二者相比,80年代的分期显然更为周全、更为成熟。

建设一座大厦,需先搭起这座大厦的框架,画出大厦的蓝图。中国史学通史的撰写,也是这样。白先生对中国史学史分期的论述,实际是为创制中国史学通史打桩奠基、设计框架。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白先生在《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关于中国史学史分期的长篇宏论,创制了中国史学通史的格局。

第三,成功地论述了先秦史学史,为以后各时期史学史的写作提供了范例。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于《叙篇》之后,有正文一篇,这就是对先秦史学的论述。该篇有五章,前三章论述的是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过程,基本是从史学的内部矛盾中展示中国史学在先秦时期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第四章是“历史观点的初步形成”,对中国史学的灵魂—历史观点进行了专门论述。第五章“历史知识的运用”,论述了史学与社会之关系的另一方面,即史学对社会的反作用。第四、五章具有充实前三章和从史学的外部矛盾说明史学发展规律性的作用。有了这两章,先秦史学史就显得更加丰满,更加完整。这两章的内容也是前人写史学史很少关注的,是白先生对先秦史学史的新创见。

白先生论述先秦史学,从远古的传说开始。他说:“所谓远古,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遥远的时期,在这时期,虽还不可能有史学,但追本求源,还是要从这里说起”。他把先秦史学分成了四个阶段。远古的传说,是第一个阶段;殷商和宗周,是第二阶段;宗周晚期以至春秋年间,是第三阶段;春秋末年以至战国年代,是先秦时期的最后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从孔子开始的。白先生在前三章中,按照时代的先后叙述了这一时期史学的逐步发展。在叙述上大体包括以下内容和特点:

(1)介绍传说和史书出现的历史背景。

(2)说明史书的卷轶、流传情况及传说或史书所蕴含的内容。

(3)从史料学、历史编纂学、历史文学等层面上揭示史书所达到的成就。

(4)重视考察同时代或前后历史阶段出现的史书之间的联系。

(5)根据史书的不同特点或性质,在论述上有详有略。

总之,白先生把史学放在社会历史的总体中去考察,既展示史学本身的状况以及演变的动态,又描绘出它在社会中的位置,说明它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学术原因。这就不是孤零零的书目介绍,而是把史学的发展视作一个有机联系的发展过程。

白先生把史学的视野看得很开阔,论述也很细致。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长期称为“春秋三传”,列为经学书。讲史学史的,重视《左传》,但很少提到《公羊传》、《谷梁传》,白先生却认为它们在先秦史学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从二传所表现的历史思想,二传的史料价值、编撰特点、文风等几个方面肯定了它们在史学上的地位。他评价二传的文风,说:“二传在辞汇的选用和表述的形式上,每一个字,都要求很严格,要求准确和凝练。它们对于《春秋》在这方面可能求之过深,但它们所体现的这种准确、凝练的文风,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好传统。”这样的论断,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再如,他利用了现代考古学的成果,评述了鄂君启节和侯马盟书在史学上的价值,认为它们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从内容上看,则是典制史方面的资料。他还根据《左传》的有关记载,断定春秋时期,国史之外,还有世卿的家史。尽管没有一部家史流传下来,但家史的存在及其影响则是肯定的。另外,他还论述了在先秦,有图像和地图,说“在战国时期,历史图像和地图已被使用,但在历史撰述和历史知识传播上的作用,还不显著”。○19但为此后中国史书体裁的进一步丰富打下了基础。其他一些不被人注意的书,如《山海经》、礼书等,也都进人了白先生的研究视野。对重要的作品,如《春秋》及《春秋》三传、《国语》、《战国策》,作者都不惜笔墨,叙述详细,并在编撰特点、历史文学等方面加以比较,显示出作者纵横捭阖的学术功力。

此书第四章、第五章采取的逻辑和历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论述。先归纳出问题,再按历史的先后对问题加以论述。综述与个案研究相结合,整体思路明确,具体分析深刻。条理清楚,自然流畅。

此书第四章所谈的问题“历史观点的形成”,本是史学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方面,作者为了将其突出,且欲把它写成一个系统的发展过程,故在前三章中仅略微提及,而在这里集中论述。书中将这一时期的历史观点,由“神的世界”、“来到人间”,到在人间“各种观点的争鸣”,写得浑然一体,有声有色。作者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到了论述上的深人浅出,使抽象的思想史内容并不枯燥。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没有个人的独特察赋很难做到,没有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长期实践积累也是难以达到的”○18。

此书第五章“历史知识的运用”,指出先秦时期人们在运用历史知识方面可分二大类。一类是“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一类是“疏通知远”。先秦史籍和诸子著作中有大量这方面的材料,作者精心爬梳,条分缕析,令人叹服地揭示了史学在先秦时期于社会生活、政治活动等方面的影响,有力地说明了史学对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作用。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先秦史学史部分,采取了多侧面、多层次的论述方式,立体地展示了这一时期史学的发展,在史学史写作上,是一次有益的尝试。相信有这样的基础,整部史学史,将能成为一部气势宏伟的著作,因为以后各期,中国史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中国史学的发展更加波澜。

《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还列专章“有关史学史的古今论述”、“我的摸索和设想”,总结了前人栽研究中的的浴室,对本学科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反思,反映了作者建设本学科的高度的自觉意识和在借鉴前人工作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学术建设的气魄。

白先生在完成了多卷本《中国通史》后,“接着要抓史学史教本和多卷本《中国史学史》,要在短期内,要把这项任务完成好”○19。全面实现《中国史学史》(第一册)的构想,是中国史学史上的学科大事。白首一先生为中国史学史学科建设鞠躬尽瘁的精神将激励着史学史界的同仁不断地把这门学科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①《历史科学与历史前途),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43页。

②《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33-435页。

③白寿彝:《评金统献著〈中国史学史〉》,载《文讯月刊》,1947年,第7卷第1期。

④侯外庐:《韧的追求》,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321页。

⑤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5页。以下未注明者,皆引自此书。

⑥《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5-466页。

⑦《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63页。⑧海涛:《从史学漫谈到史学史研究》,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⑨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6页。

⑩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6页。

○11《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载《人民日报》,1962年3月。

○12《关于中国史学史的讨论),载《人民日报》,1962年3月。

○13《白寿彝史学论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868页。

○14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15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16陈光祟:《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史学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7白寿彝:《中国史学史》(第一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3页。

○18汪扬:《评白寿彝著〈中国史学史〉》(第一册),载《史学史研究),1987年,第1期。

○19《白寿彝先生同〈史学史研究〉编辑的一次谈话》,载(史学史研究).1998年,第1期。

(原文刊载于2000年第3期)